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行的教學體系:約事之二

  瑜伽行的教學體系:約事之二

  瑜伽行的第四階段是令能觀的心(智慧)與生命的原形相結合。此一階段之行者能觀察到兩種現象與前此的生命經驗完全有別,此一階段的現象正是十信位的重點:

  一、凡夫的生命是虛幻的,原因是被無始無明之所挾持,識性取代智慧(真心)而色身取代了生命的原形,因而不知生命的真相。

  二、行者的覺醒到前階段,可以找到生命的真相,且真心之能觀亦可維持靜態之觀照,是爲羅漢的生命現象;此時,生命的存在是被動的、隨緣的,乃至有消極之傾向。

  叁、此階段的生命進入十信位,其最大特色是將能觀之心溶入所觀之心!

  此一溶入,明顯的看到生命的定義有了很大的變化:

  1. 生命的原形原來是「靜態」的,隨緣而動,是「被動」的!此一認識對行者而言是具大的震憾,無此認知是無法回小向大的。

  2. 能觀心是真心、是智慧,其實就是生命的動能,真實生命的動能!

  所以《大經》雲「以智爲先導」,即此能觀心之存在也。禅宗的參禅、話頭及念佛是誰,亦指此爲一切身語意業先導的「智」,參此方爲究竟。故此能觀心(即真心)爲主詞,動詞即智慧,而根性唯是受詞而已。

  「根性」今大瑜伽稱 parana, 英譯爲 life force, 皆指前階段以前的生命狀態,非此一階段也!故此一階段的重點在觀念的轉化,也是行者對生命認知的擴大,但就行法上言,此一階段的工程即是令能觀之心與所觀之生命完全和合,此「一合一」之工程非是無明之合,而是覺性之合!此中之合,以能觀之智融所觀之生命,能令生命的真相起到積極的作用,主動而非被動的生命,此階段之行乃在第叁階灌頂後行之。

  此一階段的行法時間長短完全依于行者的覺性。覺性高者時間短,覺性不足者時間長;此一階段有時須累劫勤修,故不宜強勢推動「成就感」,否則,必亂行者心志,亦非行法初衷。

  第五階段是能所雙泯的法身階段,此一階段已入法身大士的範圍,非是一般之知解,故不詳論,唯師資相傳而已!但是,法身亦有四階,即「叁賢十聖」。

  叁賢位中的「十住」爲初賢位,目的在徹底明白法身的內容,故曰十解。

  「十行」位爲中賢位,目的在真實踐,唯有實踐方能兌現,真法身耶!

  「十回向」位即上賢位,目的在擴大兌現的範圍,以至于窮盡法界,又可名爲加行位,是爲登地之准備也!此皆約法身而言,非是凡夫之見也!茲不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