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第一要知見正
元音老人主講
一九九五年叁月二十七日講于杭州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我們學佛爲的什麼?先把目標訂正,然後再計劃怎樣下手,學些什麼,怎麼來修行,庶幾能證得個預期的結果。古德說:“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就是學佛初步的因—“爲什麼來學佛”先要搞清楚,不清楚,將來結果就不得圓滿,非但修行時要走彎路,還有誤人歧途的危險。所以知見正是學佛的第一要事。我們上次已經講了很多,怎樣修行能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怎樣保護,進一步怎麼放任。但是,大家對這點還是不甚理解,所以有人給不修正法的人說些相似神奇的話,一拉就拉過去了。現在這個時代,魔法橫行,不知道有多少邪惡的人使用種種花樣來騙人,榨取錢財,引人入邪路。所以知見第一要正,免得上當受騙,非常重要。今天我們還是要再講知見正的重要。
就知見講來,有很多不同的知見,今天我們就藉“禅”刊這篇文章l“禅和密的關系”,扼要地和大家講一講:禅宗與密宗的見地如何,修的方法是否相同,證的結果是不是一樣。在佛法五種知見外有一種凡夫見,凡夫見就是著一切事物都是實有,一切東西都實實在在有。所以向外追取、求得、貪得無厭,因而造業受報,生死不了,這是凡夫知見。我們學佛就要把這個知見去掉。
在佛法講來,有五種知見:
第一種是人天乘。知道有因果,要做好事,不做壞事,幫助別人,犧牲自己。但是不知道怎麼學佛,不知道怎麼修法。這個就是人天乘。它能夠保持人身不失,還可以升天,在天道享福。
第二種是羅漢見。他們也知道因果,但是偏空了,不知道妙有。假如一切都空無所有,還成什麼世界?還要修什麼佛法?佛教講的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無可取、不可得的空,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所謂空者,是指佛性無相可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是空。但是它不是空無所有,它有靈性在,一切作用都是它起的。我們能看見東西、聽見聲音、工作、走路等等,都是佛性所起的作用,一切色相都是佛性所顯現的幻相。我們的身體、眼睛、耳朵等失去佛性就不能起作用,同樣宇宙萬有離開佛性也無從顯現。譬如我們一口氣不來了,這個身體就像木頭一樣沒有知覺了,眼睛不能看,耳朵不能聽,嘴巴不能講,手足不能動,大腦不能思維,世界也就無從建設了。所以現在能講、能看、能聞、能做都是佛性的功能,所以它是妙有真空,不是偏空。二乘不知此理,只空人我,即只知這個身體不可得,所以能了分段生死,反過來執法相,認爲法我是有的。法我就是認佛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爲我,認爲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證,有生死可了。所以二乘是偏空而不知妙有,著在法上,這就是偏空智。
第叁種是外道見。是帶異計而修者。所謂異計,就是執斷執常。有的說,人死了之後一定是有的,有的是冥谛,像木頭一樣,不知道了,那不對;有的說沒有,死了就完了。所以就爭論。計常,就是常有;計斷,就是沒有。所以外道見就是心外取法帶異計而修。
第四種是菩薩知見。就是依深明因果和我法二空之理修行者,就是知道人我不可得,法我也不可得。如上所說,法我是我們佛性中最根本的元素,即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種性就像稻種、麥種,種下去可以長出稻子、麥子來一樣。我們的世界和一切東西都是由佛性四大種性地水火風生成的。假如執牢這個種性是真實的我,還是執著,法我不空,不能成道。須進一步達我法二空,就是人們的身體及一切現象不可得,本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也不可得。才能了兩種生死而成道。一著相即有一個東西梗在你心中了,就遮蔽了心光,不能圓明朗照了。所以這個也要空掉,才能真正成佛,這就是菩薩知見。
第五種是佛知見。若能明白我們自己就是佛,一切衆生都是佛,不僅我一個人是佛,大家都是佛,以這種知見來修法,就是佛知見。我們學佛、修法第一要樹立這種佛知見,認清我們大家都和佛一樣具有無漏智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此心是佛,不是用個什麼法修成佛。只因爲我們不明白,看外面東西以爲是真的,就像凡夫知見一樣的,認爲外面一切東西都是實實在在地有,貪得無厭地追求。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具有佛性,不迷于外相,一切放下,返本還原,就成佛了。佛不是修成的,是本來現成的,所以叫作本性天真佛,本來如此。只是我們迷于外相,走錯了路,貪取無厭,造業受報,才落到六道輪回,生死不了。佛看我們可憐,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卻不知道,在這裏渾渾噩噩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因而出世現身說法。叫我們大家夢醒,不要執著。我們能放下就成佛,所以很快、很便當,不是沒有希望。大家不要疑惑:“唉呀,我沒有希望啊,我們的業障重啊,不能成佛啊。”那是錯誤見解。所以第一要知見正。
顯教裏面這麼講,密教裏也這麼講。它也說幾個知見。
第一個是凡夫知見。認爲一切都有,執著不舍不放。
第二是外道見。計斷計常,就是執著。計常者,就是有個東西可得,我有陽神,這個是永遠存在的。它不知道這個陽神也是我們第七識所生起的,還是假象,不是我們的天真佛性,所以這個陽神還是有壽限的。從前呂純陽祖師見黃龍禅師,他以爲自己煉成陽神永遠不死了,沒想到黃龍禅師說,你“縱饒百萬劫,依舊落空亡”。頂多你活得比常人時間長,但是百萬劫之後你還是歸于無有。因爲有生必有滅,沒有滅哪有生,這是辯證法,既然已經生出來了,將來必定要滅亡。而我們的佛性呢,是本來天真,不生不滅,不是什麼時候生出來的,所以說無始以來,本來就是如此。
第叁種是聲聞見,即羅漢見。就是說偏空之理,不知道佛性之妙有。
第四種是唯識見。唯識是什麼,就是我們中國的法相宗,就是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取來的“成唯識論”,是法相宗最要緊的一部經論。其中講叁種性,一是遍計所執性,二是依他起性,叁是圓成實性。什麼是依他起呢?就是一切事物皆是依靠別的東西而生起的。譬如這個杯子,本來沒有,是瓷土放到窯裏面去燒,燒成杯子。桌子本來也沒有,是木頭做成的。佛經裏叫做因緣所生,就是關系條件聚合起來而生的,所以叫做依他起性。從依他起性來看,一切東西都沒有自體、都是依靠別的東西合起來的。東西既然本來沒有,就不著相了,就進到圓成實性,就見到本性了。假使著相,不知依他起的假相,認爲這一切都是實有,去追求,那就是遍計所執性。就是普遍執牢,認爲實有,這就是妄想。所以第一種是妄見,第二種就是知道一切東西本來沒有實體,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放下,就證到本性—圓成實性了。
第五種是中觀見。就是一切東西本來沒有,是真空妙有,緣起性空,一切事物都是關系條件結臺起來而有,本體是無有的。
第六種是俱生知見。即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不要藐視自己,認爲我是薄地凡夫,不是佛,有卑劣之見。要大膽承當,我就是佛。因爲承當得起,我是佛,所以我的行爲就要符合佛的等級,真能一切放得下,妙用起得起,坦坦蕩蕩,潇灑自在。所以我們承認是佛就要有妙行來相繼相應,把我們從前所有的執著惡習都消光,恢複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大智慧。
最後一種就是大圓滿知見。大圓滿知見就是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的性所顯現,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顯現。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見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們的妙性所顯現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師設計圖樣,設計圖樣的時候要通過大腦,要思維怎麼樣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這一切都要經過大腦。大腦的功用怎麼起來的?就是靠我們的佛性起作用,一個人心髒不跳已經死了,而大腦沒壞,這大腦爲什麼不能起作用呢?是因爲佛性離開身體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電燈,電網電線拉好之後,沒通電,電燈就不亮,通電之後電燈才亮起來。佛性等于是電,所有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創造、所顯現、所看見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相,這就是大圓滿知見。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你說空,明明有叁千大千世界,森羅萬象;你說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鏡子裏的影子。因爲我們的佛性就是大圓鏡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這些相就是我們心的妙用,性的顯現。佛性本身無相可見,但它能現一切,所以相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大圓滿知見。
我們現在把知見立正,知道我們不是空無所有。禅宗說要知道妙有,是指我們的佛性是有的,佛性雖然無相可見,但它能起一切妙用,現一切假象。認識這個假象就是我的性所顯現的,不去執著這個假象,這樣用功就快了。因爲既不著空又不著有,就可以證道了,所以知見第一要正。不是空得什麼都沒有,偏到空裏去了,把什麼都丟光了,那又錯誤了。從前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研究哲學,也發現一切都不可得,所以大智慧的人都知道事相是空不可得。但他偏空了,不知道妙有,所有東西都不要了。晚上在陰溝筒裏睡覺,房子也不要了,褲袋上挂一個杯子,到河裏舀點水喝。一天看到小孩子在外面玩,兩個手捧水喝,他看到了,哦,杯子也不用了,把杯子也丟掉了,喝水用手捧著喝。太偏空了。所以外道見不是計常就是執斷。現在很多做氣功的人都是執有,執著有氣,在精氣神上著有、著常見,而不知道這是假象,不是真的。這個精氣神,外道說是叁寶,其實根本在我們的佛性上,沒有佛性就生不起精氣神,精氣神就是我們的佛性所發起的。所以要認識根本。
我們學佛,第一要把知見立正。我們的佛性是非空非有,你說有,它無相可得,你說空,它有妙用,顯現一切相,起一切作用,它能說能聽,能做事能走路。非空非有,兩面不著,中間也不立,兩面沒有…
《學佛第一要知見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