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象限轉移的觸點

  象限轉移的觸點

  生命改造工程的目標是在止于至善!欲達此目標,務必步上菩提道!

  菩提道與人天善的區別即在「菩提心」。菩提心爲覺悟之心,此乃語言文字之義學範疇,就哲學而論則僅止于此。

  吾宗義學則在探討「何爲菩提心」

   實不止于文字上的生命覺醒之心而言,祂是由禅觀的實踐與體驗來的,而此深度的生命體驗,唯在正授行法中探得,已非大腦思維所能及,菩提心的存在與發起,即在破根本無明之同時,而如何破此無明,以及破相爲何?此乃禅師指導之要領,雖屬第一階段的忍可灌頂工作,然行者是否具備正行要件,亦在能否踐履此一真實工夫!

  此中的關鍵,端在用、不用大腦!只要意識一起作用,即完全破功,一切努力皆告失敗!唯不用大腦而依生命,即根性依于單一塵境之緣,而真如之心──能夠完全臣服于根性的引發,而隨之起于身口意,並非來自心意識!此乃約理之言。

  若約事,則在靜心之後,根性的能量釋放出來,身與語業在隨緣的過程中,能夠保持意志清明,即所謂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處于行者的置心一處中,即所謂的數息中,或佛號中、咒語中,或一切任何的媒介之中。此時已完成「參禅金叁角」,此亦即一般禅修所謂的心一境性!

  此中,若能「真心直觀」,即能觀照到根性的作用,此時身、心俱有觸功德現象。基本上行者的意識感覺將是非常美好的處境,如滿足感、舒服感、輕松感、統稱「輕安」。

  若心意識覺知輕安而耽于禅味,即魔王得便,行者失敗!若行者不察,繼續存于此境,即入四禅八定而不自知!且此時會失去對根性的覺照!

  此時的觀照,因有成有敗,只能稱爲真心直觀,屬第二階段的工夫。

  行者于此階段,必須堅持對根性的覺照。若能清醒的保持覺照工夫,則不會昏沈掉舉,反而會一直隨根性而動!此種覺照並能隨根性而動的狀態,即是象限轉移的觸點! 此一觸點的成功,即是行者轉入非時空的法界境界,唯此時功夫未熟,無法探知法界的全貌,唯在淺嘗法界中的法乳而已!是否觸及此一觸點,即行者在心一境性中,或參禅金叁角中,對于根性之覺照是否清晰?──若有停滯或模糊情事,即是識性、妄想起了作用,此種現象多是貪瞋癡慢疑的習氣使然! 行者宜切記!!!一經此關,即入流矣! 即入大菩提道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