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著

  連載于“法音”一九九叁年第叁、四期

  “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單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探討

  近來在淨土同仁間,醞釀著一場“往生西方,是否需一心不亂”的爭論。試把他們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叁種不同的意見: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二、散心念佛,只能培植善根,要得確保生西,除信願之外,尚須懇切行持,一心不亂。

  叁、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帶業亦能往生,何須一心不亂。

  這叁種互異的意見,第叁種說得最容易,簡直不用修,單靠彌陀願力就能往生。第二種較難,需一心不亂,始能往生。第一種較易,只要有信願,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各說各有理,相持不下,竟使後進者莫衷一是,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應如何修習,方合道妙。

  “如何才真能往生淨土?”是淨土宗的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問題,不把它搞清楚、弄正確,對淨土宗的修士來說,確實有害。因淨土法門是號稱異方便,橫超叁界,往生淨土,超生脫死,圓證菩提的。若對修法尚未搞清楚,如何能不走錯路而迷失方向?更何能穩穩當當,順順利利地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但如果是嘴裏說說往生西方,而實際卻做不到,則宗旨全失,便毫無意義了!

  然則,如何才能確實往生淨土,是否必須一心不亂呢?這確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大問題。所以不容緘默,聽任自然,傷害後進,因而不揣鄙陋,亦來參加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的討論。今略抒管見,尚希海內豪賢有以指正。

  茲爲易于得出明確的答案,將上述叁種意見,分作叁個問題來一一詳加討論,以資弄清如何才能往生淨土與要不要一心不亂的問題。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首先,我覺得這種見解的提法,含義似乎不清。所謂“散心”不知果何所指?是指初心學人,一時心不能淨,不要妄冀速效,須假持名之功,掃蕩妄念,而漸臻一心呢?(如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所說,多生妄動積習,非暫時念佛所能掃淨。猶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劑藥能以治療。故念佛須具一片長遠之心,密密穩穩,不懈念去,久久功深,定能見效,而臻一心之境。)還是說我們現在發心念佛,求生西方,亦不妨與無明業習牽合糾纏,將娑婆境緣,粘著于心,似膠如漆,等到老死,自然會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們的用意屬于前者,這是鼓勵後學,莫畏艱難,不要怕散心作祟,只要樹雄心,立壯志,努力上進,定獲一心,決定往生。那麼我們應舉雙手贊成!反是,如果用意屬于後者,我們就覺得非常遺憾!因這是毒害後進的砒鸩,萬萬要不得!我們要生淨土,而這心裏總是戀著娑婆的妻財子祿,古人謂之抱樁搖橹,行動尚且不能,又如何能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淨土呢?

  玉琳國師雲:“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若能厭惡叁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靠定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之所爲也。若于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與往生法門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憨山祖師雲:“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這不是明明說散心念佛徒勞無功嗎?難道這些大祖師,教理不及你們透徹,說的話不真實嗎?或者有人說這是禅宗祖師的話,與淨土宗稍有不同。那麼不妨再舉蓮池大師的“普勸念佛之叁”的一段文章來作佐證。

  大師說:“或問人,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見生西者不是多數。)此有叁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須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愛,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骘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殺害生命,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觀照。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這段文字,如此明確。我想大家看了,再不會猶疑莫決,更不至再有爭論,說散心念佛亦能生西的了。

  還有“淨土十要”中的徹悟禅師語錄,有“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攝心專注,爲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亂爲歸宿,以往生瑞相爲驗證”的淨土修持旨要,這不亦是淨宗祖師不提倡散心念佛嗎?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們要進一步把它搞清楚。否則,人雲亦雲,囫囵吞棗,莫明其所以然,終成迷障。用起功來,亦必疲軟無力,不能克敵致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厭其詳,再行研討如下:

  如衆所周知,一切衆生,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不生滅。只因無始無明妄動,認假作真,起惑造業,隨業受報,才于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脫生死,如不將這當下起惑造業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將它念退,把妄心轉換成佛心—即全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顛倒攀緣,執著妄動,如何不爲業境所牽纏而沈淪于六道?又如何能于臨命終時,打退這業識幻影而往生西方?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故欲生西方淨土,必須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淨其心地而後可。經雲:“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亂穢染,與淨域絕不相應,到頭來只能生在穢土,此無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門,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離自力,離開自力,絕無他力!此理在世間法上,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無情草木叢林之間,自己無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絕無是處,此種例證多不勝舉。出世間法更不例外,如阿難與佛同時發心,因修持不力,于佛圓寂後方始證道,離成佛還不知多遠!羅侯羅因父是佛,自不修持,爲佛所呵等,在在說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辦的。至于說阿彌陀佛的宏願接引,乃感應道交,于行人心淨,淨業成熟時,現于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來拉到西方去!這點請諸位淨業行人千萬別錯會!只看經文上都是“佛與聖衆現在其前”,而非佛“來”其前,即是明證。“來”與“現”二子之差,含義大相徑庭,豈可混爲一談!關于此點永明禅師與印光大師皆有確切說明:“念佛一心不亂,感應道交,彼佛現前猶如水淨月現。如水混濁,月雖在天而影不彰。念佛人心猶水也,佛猶月也,心水混濁,佛月不能現前。”可見他力之外,還須自力,沒有自力,他力也無著處!所以淨土法門,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單靠他力,沒有自力,結果莫不慘遭敗績!不然者,爲什麼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要“如救頭燃”呢?

  現時有些淨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臨命終時,不見佛現,慌了手腳,以爲佛法不靈而誤解佛是虛願,殊不知自己心水不淨,佛親現其前,亦不自見。猶如生盲,以未見日,而诟日不臨其前,不也冤乎?!這都是因地不正,貪圖便宜,上了一般盲師的當,以爲散心念佛,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即可往生。哪知結果非但不能往生,還落個謗佛毀法大罪,來生還得受重苦報,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爲什麼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曆九品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爲先導,願爲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呢?爲什麼又在後面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呢?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嗎?

  我們現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邊地疑城,于願已足,因爲得生淨土,即獲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艱辛!所以現在只須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遙放蕩,樂得快活,臨終又能下品往生極樂,最後同樣成佛,又何樂而不爲呢?爲什麼定要銷盡妄情,滅卻貪染,孜孜兀兀執持一句佛號,枯寂無味,而自討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師的話,大須仔細,請勿滑口讀過,不注意全文,而只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爲大師提倡散心念佛,有懶可偷,有便宜可得,正中下懷,而樂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臨命終還有西方可生,大樂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盤打錯,等到臨命終時,只見生前黑業牽纏,哪見佛來授手!雖悔恨交加,已是噬臍莫及了!

  現在把這段文字和大家詳細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深信切願念佛,雖散心亦必往生,而信願不真切,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者,爲料簡一般以持彌陀聖號爲入定的助力,而不思往生極樂者—即無信願者說。因明朝末年,很多禅宗學者,常藉持名以入定,故蕅益大師有“任你念佛功深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地步,但無信願,決不能往生”之說。

  第二、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願得切”六字,才能往生,而非單說散心念佛,即能往生。這裏面大有文章,請勿輕易滑過。請問,如何方爲信得真?又如何方爲願得切?爲了增強說服力故,請看諸位大祖師對于“信真、願切”的解釋與描繪吧!

  一、關于信的解說:第一要信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我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次要信得我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無量苦。次要信得我們雖業障深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在十萬億佛刹之外,是我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橋流水不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