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拇叉中示之雲:“平向後當死于此。”暨明安圓寂,平居大陽,擬謀取師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黃白物,不惜毀師靈塔。雖經山中耆宿切陳,亦不聽之。發塔,厥師顔面貌如生,薪盡俨然。衆皆驚異,平更厥破師腦,益油薪,俄成灰燼。衆以其事聞于官,坐平謀塔中物,不孝還俗。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棄之不顧。平流浪無所依。後于叁叉路口遭大蟲食之。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記,悲哉!
此類公案亦不勝枚舉,皆悟後不借對治精修,積習深厚,昧卻天良,見利動心,忘恩負義,有以致之也。雖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頑奸詐之智,其奈護法神不予寬容何? 其不得善終也,宜矣!
須知雖借對治功夫,暫調習氣,以先頓悟心性本淨,煩惱本空,即不執法修行,落于有修有得有證之劣見,故能念念歸宗,心心契道,不失頓悟之旨。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見性故,雖念念薰修,但著著生疑。不能自在無礙,同時粘著法相,抟取功德,生死不了。故同樣用對治法門,于悟人份上,如假道暫宿。一時方便,不落法執,日久月深,自然契合道妙,成就無上菩提。與前勝機習淺,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者,更無差別,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如修淨土念佛者,未開悟前,不知念念歸宗,只向外馳求,著相修行。甚者,著功德相,以多爲勝,趕念經咒,反致生病。及開悟後,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喚醒本心,所謂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故古德謂,一句佛號,明心見性後,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處,又複著著生疑,故不得真實受用。開悟後,識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無所謂念與不念;既不著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整日淨裸裸、赤灑灑,逍遙自在,隨緣無礙,到這時方才真正稱得起淨念相繼,無一念不是佛念。
關于“淨念相繼”一語,其中大有學問,它和禅宗悟後的保任功夫完全無異,它是念佛人修行進程的指標。茲不嫌辭費,略述于下:
蓋“淨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淨心念佛,即爲淨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爲淨念。
至于“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亡,本性顯發時,爲初顯淨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坐皆顯,須隔數周、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爲靜中相繼,相當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爲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複打失,不能稱爲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練,上而至于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曆曆,無有走著,方爲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階段功夫,是爲事一心。
叁、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住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爲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癡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爲事事一心。斯真淨念相繼者也。
茲爲便于後學擇法修行起見,將元知讷禅師所說十種修行法門摘錄于下,供大家參考:
問曰:未審宗門,以何法治心? 曰:以無心法治妄心。問曰:人若無心,便同草木。無心之說,請施方便。曰:今雲無心,非無心體,名爲無心。但心中無物,名曰無心。如言空瓶,瓶中無物,名曰空瓶,非無瓶體,名空瓶也。故祖師雲:汝但于心無事、于事無心,自然虛而靈、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據此,則以無妄心,非無真心妙用也。從來諸師說做無心功夫,類各不同,今總大義,略明十種。
一曰覺察。謂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與覺破,前念覺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雲:不怕念起,只恐覺遲。又偈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覺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謂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故雲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裏香爐去! 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如呆,方有少分相應。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叁曰泯心存境。謂做功夫時,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外境? 即古人奪人不奪境法門也。龐公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謂做工夫時,將一切內外諸境,悉觀爲空寂,只存一心,孤標獨立。所以古人雲:不與萬物爲侶,不與諸塵作對,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無境,何妄之有? 即古人奪境不奪人法門也。故雲:上苑花已謝,車馬尚骈阗。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謂做功夫時,先空寂外境,次滅內心,既內外心境俱寂,畢竟妄從何有? 故灌溪雲: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即祖師人境兩俱奪法門也。故有語雲:雲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 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謂做功夫時,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時心境相對,則心不趣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無礙。故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祖師人境俱不奪法門也。故有語雲:一片月生海,幾家人上樓! 此是存境存心滅妄功夫也。
七曰內外全體。謂做功夫時,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內身外器,一切諸法,同真心體,湛然虛明,無一毫異,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處得妄心來! 所以肇法師雲: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同體。此是內外全體滅妄功夫也。
八曰內外全用。謂做功夫時,將一切內外身心器界諸法及一切動用施爲,悉觀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現前。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處安著? 故永嘉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是內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體即用。謂做功夫時,雖冥合真體,一味空寂,而于中內隱靈明,乃體即用也;靈明中,內隱空寂,用即體也。故永嘉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既寂寂中不容無記,惺惺中不用亂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 此是即體即用滅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體用。謂做功夫時,不分內外,亦不辨東西南北,將四面八方只作一個大解脫門。圓陀陀地體用不分,無分毫滲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處得起? 古人雲:通身無縫罅,上下成團圓,是乃透出體用滅妄功夫也。
以上十種功夫,不須全做,但得一門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現。隨宿根曾與何法有緣,即便習之。此之功夫乃無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當下得見。此休息妄心法門,對學道人最關緊要,故不厭求詳,錄示後學,切勿以畫蛇添足視之!
以上十種功夫,俱在行、住、坐、臥處著力,須于穿衣吃飯時,屙屎放尿時,對話工作時,一切時,一切處,綿密覺察觀照,不消打坐參究。其或習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須打坐用功者,即仍聽之,但須于下坐後,將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動中著力鍛煉,庶幾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無功之大功,圓成菩提大道。
至于密宗,悟後更須密修,以期即“身”成就。其修法之廣,方便之多,遠非顯宗可比。但密法貴師承灌頂傳授,不可公開露布,故從略。
(丁)證體啓用
關于證體之景相,古人多不詳言。一者,以此證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著。二者,真證得者,歸無所得,不欲炫耀于人。叁者,恐未悟者竊爲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著境以求,反障悟門。五者,各人經過境界,亦非完全一致。以是等等原因,故只以“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萬裏無雲之晴空”、“心月孤圓,光含萬象”、“非光非昧,非大非小,非青非黃”,更或以“圓團團,光燦燦”等約略描繪之。余今似亦不例外,況余並無所證,亦無所得,更無能爲言,只得拾幾句現成公案,以飨讀者。至于詳細情形,只有留待讀者自己努力用功證取體會了。
當我人修法修至能所雙忘,心法雙泯時,不管修什麼宗,都是卒地折、爆地斷,有如爆炸物,忽然爆破,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虛空,一時脫落、粉碎,化爲烏有,連烏有也烏有。所謂大地平沈,虛空粉碎,當斯時也,雖一無所有,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了了常知非如木石。雖了了而無能知與所知,以此了了全體是一片虛明靈知,不能再有能知與所知,再有知,便是頭上加頭,即非是了。我人證此真境後,回過頭來,方才識知這個“靈知”不在別處,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與我人無絲毫離異、無些許間隔,一切言行動作,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爲它千辛萬苦,百般追求探索,原來只在目前不識,反而汙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內輪回受苦,甯不冤苦! 古德謂“聲前一句,千聖不傳,面前一絲,亘古無間! ”又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但這只是素法身,尚須辛勤打磨,綿密除習,始能大放光明。功夫純熟,即便熟睡,頂上亦如一輪中秋明月朗照。待光明精純,寬闊天眼自然豁開,十方世界一時齊彰,我入入我有如因陀羅網,重重交參,妙用無盡。
或謂此種景相是禅宗或密宗行人所證,至于淨土宗念佛人不應如此,因彼等以生西方淨土爲目的,應于定中見阿彌陀佛和西方聖境,不可一無所見。假使一無所見,如何得生淨土?
答曰:君不見前錄之印光大師念佛叁昧麼? 印光大師是極力主張仗佛慈力,接引生西的。他爲何在念佛叁昧中也說,無見之見是真見,真見無所見呢? 蓋真如佛性無形無相,一塵不染,一絲不挂,說似一物即不中。故真…
《略論明心見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