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體大悲,不爲一己私利而愛憎取舍。這就是現量而比量、比量而現量,雖然現量沒有分別,而比量還是知道好醜。我們的佛性是有知覺的,不像木頭、石頭,但卻不可有分別執著。如果分別執著,豈止是違犯叁昧耶,那是六道輪回的種子,甚至要下地獄的。分別執著,後患無窮啊!
“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乃能見徹叁藏一切教義真谛而無余也。”
上面講了,假如不離開分別執著,不但違犯叁昧耶,而且後患無窮,所以要“永離分別執著”。你縱然家財萬貫,也執著不得,你能保得住嗎?保不住啊!因爲你總要死的,你死掉之後一分錢也帶不走,還是兩手空空而去。終歸要放下的,舍不得放也要放。何不聰明點,現在就放下,從而得大智慧,得大受用呢?慢說死時,即使在眼前,你也未必能保得住它。釋迦佛說,錢財是“五家所共”。不是你自己的,是你跟五家所共有的。哪五家?水、火、盜賊、國王、親屬。你的財産可以被大水沖完,被大火燒光,被盜賊搶去,被國王沒收,被親屬爭奪。哪是你自己的啊?一旦五家來取,不管你放不放,總是要放下的。所以,我們放聰明一些,不要再分別執著了。要“永離分別執著,無所住而生其心”,于一切時、一切處都無分別執著,謂之“永離”。心不貪著、意不粘滯,謂之“無所住”。並非心如死灰,而是活潑潑地妙用現前,謂之“而生其心”。
果然如此者,“乃能見徹叁藏一切教義真谛而無余也”。我們果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住著,而生起靈明、活潑的妙用真心,就能徹底明見佛法的真谛,通達無余。假使我們做死功夫,“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最多證成阿羅漢果,那還在變易生死裏。爲什麼呢?因爲他住在界外淨土裏不動,死在那裏,這又是一重生死。凡夫是分段生死,羅漢是變易生死。所以,我們要生起無住心,生起妙用無邊之心。《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是從這裏開悟的。針對神秀的偈子“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是執著有,六祖大師此偈偏空。你說有,我就說空,其實兩個人都是偏見,所以五祖說“亦未見性”。有人認爲,這是五祖恐怕擁護神秀的人加害六祖而故意假說的。其實這不是假說,如果是假說,五祖爲什麼還叫六祖叁更入方丈,再給他開示?五祖給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啊,原來自性本來就是活潑潑的,不是空無一物,不是死在那裏不動啊!六祖感慨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連說了五個“何期”,他活轉過來了。在此之前,六祖惠能大師所解,其實是偏空、是死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空到極點了,這也不是究竟。五祖看他是塊好料子,便用手中的杖子擊碓叁下而去,暗示他叁更入室,爲他講《金剛經》,使他恍然大悟。
所以,我們不要作死功夫,要作活功夫,要時時刻刻起妙用。“渠今正是我”,都是我的影子,都是我的妙用。但“我今不是渠”,也不能執著在妙用上。我們不怕衆生、不怕有魔,這都是妙用,並不是空無所有。有人說,《金剛經》是講空,空無所有,那是錯誤理解,不對!《金剛經》是講妙用無邊,是顯現真心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的,就有這樣美好的世界:黃金爲地,七寶蓮池,八功德水,風聲鳥語,宣說法音。就是這麼好,當然是真有,怎麼會沒有?但這是妙有、不是實有,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蓮池海會佛菩薩願力所化。頑空是錯誤的,實有也是錯誤的。真空妙有,空而不空、有而不有,不空而空、不有而有。若能這樣,就是“永離分別執著”,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能見徹叁藏一切教義真谛而無余也”。叁藏十二部佛法,浩瀚無邊的教義,統統能明了于心。叁藏十二部無一不是描繪真心的,你領會了真心,就掌握了真谛。你就是家裏人,不再是門外漢,自己家裏的東西,你當然是一目了然而無所余。叁藏十二部經,沒有什麼地方疑而不明,沒有什麼地方不能解釋,統統地知道,沒有剩余的東西了。
“無作之修,以觀心爲最要。”
“無作之修”,就是無功用行。將心修心,是有功用行,就是有修行之心、有心來修行。有功用行是初步,慢慢地過渡到無功用行,即“無作之修”。無作之修,“以觀心爲最要”,觀心最爲重要。我們前面講過,觀心就是警覺地看著念頭起處。念頭來了,問它從什麼地方來;念頭息下去了,問它到什麼地方去。觀心就是觀照,觀察它、照住它,這樣,念頭就不會亂起亂滅、遷流不息了。若不觀照,妄想紛飛、思慮萬千,你反而習以爲常,不覺得亂,這怎麼能行啊?所以要警覺,要看好它。真心、妄心,你要弄清。觀照之心,還是妄心,因爲這也是起心動念。沒有真心,就不會生起這個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是真心的妙用。正用的時候,即正觀心的時候,不要分別它是真心、妄心。用到妄心不動的時候,能觀之心、所觀之念,就會一時脫落,那就“能所雙亡”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念都沒有了。若不觀照,就不會能所雙亡,就不會脫開,所以一定要觀照。念佛也是觀照、也是止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行人的思想被佛號攝住,思想不動了,這就是止。自己念、自己聽,聽得了了分明,這就是觀。縱然不出聲,心念阿彌陀佛,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照。照顧佛號、不雜用心,是止;照見佛號、明明曆曆,是觀。觀心,不是觀肉團心,而是觀心念。我們修心中心法,也是觀心。座上持咒、心念耳聞,念得字字清晰,聽得了了分明。座下觀照,警覺念頭起處,如貓捕鼠。一起念就看見,不隨念轉、不爲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說的“識得”,識得不爲冤啊!
有人說,我不念佛還好,還沒妄念,一念佛就壞了,妄念多得不得了。念佛念壞了嗎?不是的!其實你沒念佛時,心裏亂得很,你沒覺察到罷了!你跟著妄念、跟著境界跑,一直在六道輪回裏轉。現在你念佛了,心靜了下來,看見了妄念、看見了輪回之因,這是大好事!就像一間房子有個小洞,一縷陽光照進來,你看見那一道光線裏灰塵飛揚。沒有光線的地方,看不見灰塵。其實處處都是灰塵,經陽光一照,它就顯現了。所以看見念頭是好事,這是慧光初顯。你希望一下子就不起念,正如希望一步登天一樣,哪有那麼快啊?這是學人的通病,都想一下子成功,一下子成佛,沒有這麼容易。說難也不難,曉得方法之後就去做,今天做、明天做、後天做,幾年功夫一定能成功。想一下子就成功、一天就成功,沒有這樣的事。我們修心中心法,有的人每天坐兩個小時,還覺得難過,勉強坐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這就壞在沒有恒心。于是,就改爲散心念佛了,嘴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卻是妄想紛飛,這樣行嗎?這等于沒有念佛,不行的!
《恒河大手印 (第十六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