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大手印 (第十七講)
元音老人 著
第十七講
“超離一切邊見、執著、遍計,方爲真正見中之王。”
大家都是有邊見的。什麼是邊見啊?執有、執無,這是有無邊;執好、執壞,這是好壞邊。還有長短、是非、得失、空有等等很多種邊見。凡是相對,都有兩邊,都是邊見。邊見就是凡夫的相對之見。什麼是執著?盯在一樁事情上放不下、脫不開,就是執著。什麼是遍計?就是普遍地計度、算計,沒一樣東西放得下,樣樣都要。這就是法相宗所講的“遍計所執性”。六道輪回的凡夫個個都是如此,沒有一個凡夫不計較。有的人嘴上說,這個他不要,那個他不要,別信他,其實他樣樣都想要。“魚,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魚和熊掌他都想要。他如果說,有一樣東西他不要,那是他明知“不可兼得”罷了。其實,皆不可得也!唉,都是普遍計著啊!我們修行人就要把這些東西放下,一切放下,放不下不行!放下就是超離,“超離一切邊見、執著、遍計,方爲真正見中之王”,這樣做,才是正知見,才是見中之王。爲什麼呢?因爲只有這樣做,才與我們的本性相應。“見”,就是要識得我們的本性,要識得我們的本來面目。你不這樣“見”,怎麼能夠識得本性呢?要把一切邊見、執著、遍計,統統放下,統統遠離,統統超越,才是真正見中之王。
“修,必于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爲真正修中之王。”
見、定、行,剛才講的是“見”,現在講“定”。定就是“修”,“必于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爲真正修中之王”,自心明體,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它是光明無量、智慧無窮的,所以叫明體,光明就在我們的本體上。必須絲毫不散亂,絲毫不爲外境所引誘而離開自性本體。如果跟著境界跑,胡思亂想,那就散亂了。要時時刻刻在本性上看得真切,保持得住。這樣才是真正修中之王。我們大家都是習慣于跟著境界跑,跑了十萬八千裏後才曉得:哎喲!我怎麼跟妄念跑那麼遠啊,拉回來!可是已經覺得太遲了。禅宗裏有句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告訴我們要時時警惕覺照,不隨妄念轉。如果跟著妄念跑了很遠、很久了,你才知道,那就不好了。念盡管起,但一起我就能看見它。一看見它,不理睬它,就照破了。照破就是毫不散亂,這才是真正修中之王。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體,無作無求,方爲真正行中之王。”
行,就是行持。怎麼樣行持啊?“必安住于自心明體,無作無求,方爲真正行中之王”,這裏又一次提到自心明體。必須安住在這個光明無量、智慧無窮的本體上,“無作無求”。無作,就是不要有意做作,一切任運隨緣。有人在修法的時候,不去如法地修,總是自作聰明地加點什麼東西上去,這就是有意做作。無求,就是對什麼都不追求。不求神通,不求入定。越追求入定,就越入不了定;越追求神通,就越不現神通。因爲你起了妄念,遮蔽了心光。要“無作無求”才對,這樣才是“真正行中之王”。若不這樣修行,縱然努力修,也不能成道;因爲,你不知道自心明體是什麼,就像用沙來煮飯一樣,終不能成就。先要知道自心明體是怎麼一回事,再保護這個自心明體。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觀照也好,目的都是保護這個自心明體。這是先決條件,非常重要。這樣用功,一定能成就,故稱“行中之王”。若不知道自心明體是怎麼一回事,則盡是盲修瞎練,總歸是在外面兜圈子,達不到中心,終究不能成道。
“若言果道,必于聖凡、上下、涅槃、生死皆無希求、無所住,真正無上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諸佛,方是果也。”
恒河大手印一直強調“見、定、行”叁要,這是爲了什麼呢?是爲了證成聖果。見定行只是手段,證成聖果才是目的。“若言果道”,若要說怎麼樣才算證成聖果,“必于聖凡、上下、涅槃、生死皆無希求”。聖也好、凡也好,上也好、下也好,涅槃也好、生死也好,這些都是我們的妄心分別。我們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沒有離開大道。我們的本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還有什麼聖和凡、上和下、生死和涅槃呢?究竟處沒有這些相對,你還希求什麼呢?真正證到了本體,就無聖無凡,聖人、凡夫都是一體,都是本來的光明自性。既然無聖無凡,還有什麼上下呢?也就沒有我在上、你在下,或者你在上、我在下;沒有貢高我慢,大家平等一如,上、下本來就不可得。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本體從來就不生不滅,還有什麼涅槃可言呢?既然沒有涅槃,又有什麼生死呢?所以說本來就沒有生死,再說個了生脫死豈不是多余!一切都根本沒有,還追求什麼?所以說“皆無希求”。
“無所住”,真正的涅槃是“無所住處涅槃”。我們以前講過,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涅槃。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它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涅槃。二有余涅槃。小乘聖人所證,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稱“有余”。叁無余涅槃。變易生死也了了,一切東西都沒有了。這是小乘教中佛所證的涅槃。四無所住處涅槃。佛也不可得,這才是真正涅槃,所謂“生死涅槃等空花”者是也。至此,什麼東西都可以有,什麼地方都可以在,無所不有、無所不在,“從來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無所住,連涅槃也不住,那就處處可住了。我們前面講過,圓寂後往生什麼地方啊?西方極樂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還是兜率內院?“應無所住”,有所住就錯了。佛根本無相,一切隨緣,恒順衆生,跟衆生滾,什麼地方有緣,就到什麼地方度衆生,沒有一定的處所。地藏菩薩就不生淨土,而是在地獄裏度衆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以爲地藏菩薩沒有成佛嗎?你以爲地藏菩薩不在淨土嗎?其實,地獄本來就是空的,地藏菩薩早已成佛,時時處處都在淨土之中。在衆生看來,是地獄,因衆生有地獄心(貪嗔癡熾盛之心)之故。地藏菩薩沒有地獄心,處處都是淨土。
“無所住”,就是“真正無上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隨一切衆生之緣。衆生在天上,我就到天上;衆生在地獄,我就到地獄。上天也好,入地也好,本性是不變的。上天也不多一分、清淨一分,下地也不減少一分、汙穢一分。比如金子,隨緣打成戒指、打成項鏈、打成镯子,隨緣變不同形相,但金子的本體不變,金子還是金子。不變隨緣,金子本體雖不變,但形相可以改變,這正是妙用,真心具足無量妙用。隨緣不變是本體,不變隨緣是妙用。“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然不動,本體是寂然不動的;照,照了萬法,能照萬法就是妙用。這也是講本體和妙用。我們前面講過覺照,時時要覺悟、警覺,不要跟境界跑。到後面覺也不要了,還有覺在,就是有作爲。要無作爲,才稱“無爲”。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覺照,自然覺照。不提覺照,就是寂;自然覺照,就是照。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盡管起妙用,本體仍是如如不動。功夫到這裏才算到家,還有覺照在,那就還沒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這樣,總是要經過提起覺照的階段。要覺照、覺照、再覺照,把它照熟了,就像人在空氣中,忘記了還有空氣。“如入芝蘭之室,久聞不知其香”,渾化相忘了。
像諸佛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像諸佛一樣,“寂而恒照、照而恒寂”,這就是等同諸佛。“等同諸佛,方是果也”,這樣才算得上證果。我們開始用功的時候,就要知道本性是什麼。知道本性之後,要時常觀心、時常覺照。這樣作功夫,就能證成佛果。若不覺照、不作功夫,怎麼證果呢?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生下來就成佛的人是沒有的。因爲他的無明還在,總是著相。嬰兒一有知覺,就知道身體要緊,他也是私心蠻重的。他有東西,也不肯給你,你如果拿他的東西,他就哭鬧。這都是無明之故啊!所以,要證成道果,就須從開正知見起步。第一步,“啪——”,打開本來了,啊!這是我的自性!第二步,時時處處用功保護它。第叁步就是證果。你們今天果真能認取自性,再去念佛,必然得大受用。這時念佛跟從前念佛不同了。從前念佛不知道“念”是怎麼一回事,只知道向西方追求。現在明白了:噢!這聲聲佛號是念我的自性,使我自心清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自心的汙穢都掃除掉,把自心的執著、煩惱都連根斷除,那你念佛就得真正受用了。所以,開正知見非常重要,“見”爲第一。“見”正了,才能得正定,這時修法才算是正行。
“無念並非無記(此是無始無明)”。
“無念”並不是無記。無記是什麼呢?就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一個念頭都沒有,即所謂“無記空”。無記空就是“滅受想定”,滅掉了“受”和“想”,不接受外界的任何資訊,沒有任何思想活動了。無記空是“無始無明”,不是好東西,不要把它當成好東西看。有的人追求這個東西、崇拜這個東西。哎喲!某某功夫好,他能入定一個星期不動;嗨!某某功夫更好,他一個月都沒動;哎呀!某某已經坐叁年啦!這些都是無記空,饒你能入定八萬四千劫,充其量也不過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那還是世間禅定,還在六道輪回裏,並沒有解脫。成佛是修成活佛,活活潑潑地起靈活妙用,並不是死坐在那裏不動。死坐在那裏不動有什麼用處呢?
唐朝的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走到喜瑪拉雅山一帶,發現山上有紫雲結蓋,知道山裏一定有人修道。于是,大家就去尋找。山上原來有個洞,年深日久,樹倒下草生起,山洞被掩沒了。找啊、找啊,突然有人發現像有個洞,就在那裏試著挖挖看。挖進去,果然是個洞,有一個人坐在裏面。玄奘的弟子說,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的骨頭架子了。玄奘法師摸摸他的胸口還有點熱,這就說明他沒死,第八識還沒有走。第八識是“暖壽識”,胸口還有點暖氣,說明他還有壽命在。玄奘法師敲敲引罄,這道者出定了。道者睜開眼一看…
《恒河大手印 (第十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