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啊!佛來了,來給我說法啦。他坐在這裏就是等釋迦佛出世爲他說法,所以一見玄奘法師,以爲是釋迦佛來接引他、來度脫他。玄奘法師說:我不是釋迦佛,釋迦佛已經圓寂多年了。釋迦佛出世相當于周昭王時期,唐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時期,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這個道者哭了:唉!我錯過機會了,我在等釋迦佛出世來度我,想不到佛已經圓寂了。玄奘法師說:你不要哭,釋迦佛的佛法還在,我就是到佛國求取真經的,將來回震旦大振佛法。你這身體沒有用了,坐了一千多年了(他入定是一千多年,不是叁年、五年)不能用了,再換一個身體吧!你趕快到震旦投胎,待你長大,我也該回來了。你要到高樓大院琉璃瓦的地方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這道者就投胎去了,投到尉遲恭家裏,成了小王子。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應該是很好的吧。不行!這種滅受想定沒有用,這是搬石頭壓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長大以後,著相、淫亂,闖下大禍,被打入太廟,要殺他的頭了。尉遲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殺王子,就先打入太廟。但是,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殺頭,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但是,女人、樂隊、好吃好玩的,他還要帶著,這些東西拉了叁大車。人們諷刺他爲“叁車和尚”。後來,玄奘法師點醒他的前生,他翻然醒悟,“叁車”都不要了。他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窺基法師,後來成就很高,是法相宗第二代傳人。
所以,我們要活潑潑地作功夫,死坐在那裏沒用處,真定是對境不惑。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的心都不亂;什麼女色來到面前,我的心都不動;再多的財寶也不能使我動心。這才是真定。假若對境心動,再壓下去,還不是真定,還有生滅心在啊!初果羅漢爲什麼還會七生天上、七生人間呢?就是因爲他還有生滅心。念頭來了,立即警覺,馬上就滅掉,這也是生滅心啊,有生滅就要七返人天!我們作功夫,要作真正的功夫,時時處處保護真心不失。無念並不是無記,弄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
“更別于外凡。”
更和外道、凡夫不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也講究無念,但他那無念是死的。凡夫所修的氣功,沒有離開執著,他也講無念。他的無念更不是真正的無念。他執著在氣上,這個氣到什麼地方了,一會到百會、一會到丹田、一會又到湧泉,大周天、小周天等等,這些東西能算無念嗎?所以,我們所講的無念,不同于外道、凡夫的無念,與他們那些功夫毫不相幹。
“由不覺而始覺,始覺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們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覺而始覺”,以前不覺悟,通過入道修行,開始覺悟了。我現在給大家講法,就是希望大家開始覺悟。始覺發出的慧光,“即同本覺生出之子光明”,本覺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覺是“母光明”,始覺爲“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像是母親生出兒子一樣。“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覺合于本覺。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時時刻刻觀照,不要著外境,這是始覺合于本覺的過程。始覺和本覺融爲一體,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們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來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從而證成大道。淨土宗也是這樣講:“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這段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我們念佛的時候,佛就是母,我們是子,佛總是時時刻刻接引我們。假如兒子憶念母親,就像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那麼,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叁藏十二部經,都是同一鼻孔出氣。要把這個總綱抓住,真正領會了,則叁藏十二部經都能通達。若沒有抓住總綱,斷章取義,就會支離破碎,無所適從。所以,要時時刻刻見到本性,這最要緊。
“雖立見宗,亦非不修所能證。”
雖然我們確立了“見宗”,有了正確的知見,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性是怎麼一回事,知道用這本性來修行才能成道。但是,這並不是不要修行。不修道,能證道嗎?不能啊!故雲“亦非不修所能證”,也並不是說不修行就能證道的。
“金沙具金質,但未即成金。必須煉冶工夫也。”
金沙,含有黃金的沙子,也就是含金的礦藏。“金沙具金質”,從本質上講,金沙裏面含有黃金,具有黃金的質地。“但未即成金”,雖然含金,但它還不完全是純粹的黃金,還有沙子等雜質摻和在裏面。“必須煉冶工夫也”,必須要一個冶煉的過程,把沙子等雜質去掉,才能夠成爲純金。比喻一切衆生(金沙)雖然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具足佛性(具金質),但還有無明在,還有妄想執著,並不是果地佛啊!換句話說,衆生雖具佛性,但還不是佛(但未即成金)。必須要一個修行的過程(必須煉冶工夫也),豁然打破無明,進而除盡妄想執著,才能成佛。這段話是以冶煉金礦爲喻,意在強調修行的重要。怎麼修呢?看取下文。
“叁修門:身修,離諸作爲,如世間無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閑寬坦令身安住。”
叁修門,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講究叁密加持,是指身、口、意。叁修門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們這個血肉之軀——身體上的修持方法。“離諸作爲”,就是要遠離種種作爲,“如世間無益之事”,這個世界上沒有益處的事情,比如搓麻將,這事沒有益處,把寶貴的光陰都唐喪了、浪費了。諸位當中喜歡搓麻將的可能不算太少,還會以“叁缺一”爲借口,天天四合一,大戰幾回。這樣不行!無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間無益之事,這本身就是修行——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也不行。要一門深入,受持一個法,一直修到底。今天聽張叁說這個法好,就修這個法;明天聽李四說那個法好,又去修那個法。這樣朝叁暮四,雖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會有效果,因爲你心不專一,不能與妙法相應。何況,有很多法是無益之法。比如,念一個咒,可以在刀上鑽個洞,這就是無益之法,于解脫無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鑽個洞,高興了,好,我就修這個法。修這個有什麼用處?
我曾聽一位和尚講過他自己出家的因緣:未出家前他是個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練拳、學劍。有一天,他在四川邊界看到兩個西藏小喇嘛抽鴉片。他看不慣,就去幹涉:“哎!你們是出家人,怎麼抽起鴉片來了?”小喇嘛說:“別看我們抽鴉片,我們有法術的。”他問:“你們有什麼法術?”小喇嘛看他帶著刀,便說:“用你帶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動。”他聽了感到很新奇,忙問:“真有這個法?”小喇嘛答:“當然有,不信就試試看。不過,你先等我把鴉片抽好。”一會兒,抽好了,“來,我念咒,你砍。”其實他不敢真砍,這把刀很鋒利,把手砍斷就不好收場了。他用刀背砍,砰!刀彈了起來。“哎喲,你怎麼把我的刀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當然不怕。”,“砍斷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砰!刀又被彈了起來。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錯,比我練的這功夫還要好。他就是以這個因緣學佛法的。其實這是無益之法,學了沒有用處。
“唯安閑寬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閑閑、寬寬坦坦地令身安住,沒有任何挂礙,不是緊張忙碌。《心經》雲:“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挂礙就會恐怖、就會顛倒夢想。無挂礙,心空空的,胸懷就寬闊平坦。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經常戚戚然不可終日;君子胸懷坦蕩、安閑自在。諸位注意,安閑寬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裏總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應了。安安閑閑、寬寬坦坦,令身安住,心裏沒煩惱,沒有牽挂,總是心平氣和、輕松愉快,身體就會好,病也不大生了。這樣住在世間,才可以用功修法。這是身修。
“語修,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安靜如谷。”
叁修門的第二門就是語修,是言談話語方面的修持。
說笑話、奉承某人、貶抑某事等等,這些世間的閑話都是于修解脫道沒有益的,都是無益之世間語。就某人某事爭論是非長短,更是戲論。藏密的黑教裏,有好多咒語並非修解脫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無益之咒誦。這些東西都不要去說它、不要去念它。“無益之世間語及咒誦均止”,我們學佛法、修解脫道,必須一門深入,其他東西都不要去瞎弄。世間無益的話不要講,無益的咒語、課誦也不要去念。我們要做到“叁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語少,腹中食少。人有個壞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閑,就張叁、李四、王二麻子說個不停。修解脫道,那樣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語,不是挺好的嗎?“安靜如谷”,話不要多說,心裏安安靜靜的,就像空幽幽的山谷一樣。“幽谷回聲話晚煙”,你有問題問我,我就詳詳細細地、不厭其煩答複你;沒問題時並不去思考分別,心裏放教空蕩蕩的——“太虛飲光消契闊”。
“意修,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即觀想作意亦止。”
叁修門的第叁門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識方面的修持。
心裏裝著成套的與解脫道無關的空理論放不下,有什麼用啊?分析它、推論它,是“戲論”;思念它、評價它,是“思量”。應該“離戲論思量、比對心想”,心裏空空淨淨,遠離戲論思量,還要遠離比對心想。樣樣東西都拿來對比一下,比較什麼呢?到底是我好,還是你好;是我長,還是你長。這種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別,這種“比對心想”更要遠離。
“即觀想作意亦止”。觀想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想個什麼東西,還是有作爲之修。比如“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在我頭頂上,觀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觀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爲地鼓動思想意識。連這種觀想、這種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觀照就行了,念頭一起就看見,看見後不睬它,不跟它跑…
《恒河大手印 (第十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