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恒河大手印 (第十七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啊!佛来了,来给我说法啦。他坐在这里就是等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所以一见玄奘法师,以为是释迦佛来接引他、来度脱他。玄奘法师说:我不是释迦佛,释迦佛已经圆寂多年了。释迦佛出世相当于周昭王时期,唐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时期,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这个道者哭了:唉!我错过机会了,我在等释迦佛出世来度我,想不到佛已经圆寂了。玄奘法师说:你不要哭,释迦佛的佛法还在,我就是到佛国求取真经的,将来回震旦大振佛法。你这身体没有用了,坐了一千多年了(他入定是一千多年,不是三年、五年)不能用了,再换一个身体吧!你赶快到震旦投胎,待你长大,我也该回来了。你要到高楼大院琉璃瓦的地方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这道者就投胎去了,投到尉迟恭家里,成了小王子。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应该是很好的吧。不行!这种灭受想定没有用,这是搬石头压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长大以后,著相、淫乱,闯下大祸,被打入太庙,要杀他的头了。尉迟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杀王子,就先打入太庙。但是,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杀头,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但是,女人、乐队、好吃好玩的,他还要带著,这些东西拉了三大车。人们讽刺他为“三车和尚”。后来,玄奘法师点醒他的前生,他翻然醒悟,“三车”都不要了。他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后来成就很高,是法相宗第二代传人。

  所以,我们要活泼泼地作功夫,死坐在那里没用处,真定是对境不惑。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的心都不乱;什么女色来到面前,我的心都不动;再多的财宝也不能使我动心。这才是真定。假若对境心动,再压下去,还不是真定,还有生灭心在啊!初果罗汉为什么还会七生天上、七生人间呢?就是因为他还有生灭心。念头来了,立即警觉,马上就灭掉,这也是生灭心啊,有生灭就要七返人天!我们作功夫,要作真正的功夫,时时处处保护真心不失。无念并不是无记,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更别于外凡。”

  更和外道、凡夫不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也讲究无念,但他那无念是死的。凡夫所修的气功,没有离开执著,他也讲无念。他的无念更不是真正的无念。他执著在气上,这个气到什么地方了,一会到百会、一会到丹田、一会又到涌泉,大周天、小周天等等,这些东西能算无念吗?所以,我们所讲的无念,不同于外道、凡夫的无念,与他们那些功夫毫不相干。

  “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们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觉而始觉”,以前不觉悟,通过入道修行,开始觉悟了。我现在给大家讲法,就是希望大家开始觉悟。始觉发出的慧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本觉就是我们的佛性。本觉是“母光明”,始觉为“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像是母亲生出儿子一样。“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觉合于本觉。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时时刻刻观照,不要著外境,这是始觉合于本觉的过程。始觉和本觉融为一体,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们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来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从而证成大道。净土宗也是这样讲:“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段话是大势至菩萨讲的。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就是母,我们是子,佛总是时时刻刻接引我们。假如儿子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同一鼻孔出气。要把这个总纲抓住,真正领会了,则三藏十二部经都能通达。若没有抓住总纲,断章取义,就会支离破碎,无所适从。所以,要时时刻刻见到本性,这最要紧。

  “虽立见宗,亦非不修所能证。”

  虽然我们确立了“见宗”,有了正确的知见,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性是怎么一回事,知道用这本性来修行才能成道。但是,这并不是不要修行。不修道,能证道吗?不能啊!故云“亦非不修所能证”,也并不是说不修行就能证道的。

  “金沙具金质,但未即成金。必须炼冶工夫也。”

  金沙,含有黄金的沙子,也就是含金的矿藏。“金沙具金质”,从本质上讲,金沙里面含有黄金,具有黄金的质地。“但未即成金”,虽然含金,但它还不完全是纯粹的黄金,还有沙子等杂质掺和在里面。“必须炼冶工夫也”,必须要一个冶炼的过程,把沙子等杂质去掉,才能够成为纯金。比喻一切众生(金沙)虽然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具足佛性(具金质),但还有无明在,还有妄想执著,并不是果地佛啊!换句话说,众生虽具佛性,但还不是佛(但未即成金)。必须要一个修行的过程(必须炼冶工夫也),豁然打破无明,进而除尽妄想执著,才能成佛。这段话是以冶炼金矿为喻,意在强调修行的重要。怎么修呢?看取下文。

  “三修门:身修,离诸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三修门,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讲究三密加持,是指身、口、意。三修门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身体上的修持方法。“离诸作为”,就是要远离种种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益处的事情,比如搓麻将,这事没有益处,把宝贵的光阴都唐丧了、浪费了。诸位当中喜欢搓麻将的可能不算太少,还会以“三缺一”为借口,天天四合一,大战几回。这样不行!无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间无益之事,这本身就是修行——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也不行。要一门深入,受持一个法,一直修到底。今天听张三说这个法好,就修这个法;明天听李四说那个法好,又去修那个法。这样朝三暮四,虽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会有效果,因为你心不专一,不能与妙法相应。何况,有很多法是无益之法。比如,念一个咒,可以在刀上钻个洞,这就是无益之法,于解脱无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钻个洞,高兴了,好,我就修这个法。修这个有什么用处?

  我曾听一位和尚讲过他自己出家的因缘:未出家前他是个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练拳、学剑。有一天,他在四川边界看到两个西藏小喇嘛抽鸦片。他看不惯,就去干涉:“哎!你们是出家人,怎么抽起鸦片来了?”小喇嘛说:“别看我们抽鸦片,我们有法术的。”他问:“你们有什么法术?”小喇嘛看他带著刀,便说:“用你带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动。”他听了感到很新奇,忙问:“真有这个法?”小喇嘛答:“当然有,不信就试试看。不过,你先等我把鸦片抽好。”一会儿,抽好了,“来,我念咒,你砍。”其实他不敢真砍,这把刀很锋利,把手砍断就不好收场了。他用刀背砍,砰!刀弹了起来。“哎哟,你怎么把我的刀弹起来了?”小喇嘛说:“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当然不怕。”,“砍断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砰!刀又被弹了起来。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错,比我练的这功夫还要好。他就是以这个因缘学佛法的。其实这是无益之法,学了没有用处。

  “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闲闲、宽宽坦坦地令身安住,没有任何挂碍,不是紧张忙碌。《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挂碍就会恐怖、就会颠倒梦想。无挂碍,心空空的,胸怀就宽阔平坦。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经常戚戚然不可终日;君子胸怀坦荡、安闲自在。诸位注意,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里总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应了。安安闲闲、宽宽坦坦,令身安住,心里没烦恼,没有牵挂,总是心平气和、轻松愉快,身体就会好,病也不大生了。这样住在世间,才可以用功修法。这是身修。

  “语修,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安静如谷。”

  三修门的第二门就是语修,是言谈话语方面的修持。

  说笑话、奉承某人、贬抑某事等等,这些世间的闲话都是于修解脱道没有益的,都是无益之世间语。就某人某事争论是非长短,更是戏论。藏密的黑教里,有好多咒语并非修解脱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无益之咒诵。这些东西都不要去说它、不要去念它。“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我们学佛法、修解脱道,必须一门深入,其他东西都不要去瞎弄。世间无益的话不要讲,无益的咒语、课诵也不要去念。我们要做到“三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语少,腹中食少。人有个坏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闲,就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个不停。修解脱道,那样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语,不是挺好的吗?“安静如谷”,话不要多说,心里安安静静的,就像空幽幽的山谷一样。“幽谷回声话晚烟”,你有问题问我,我就详详细细地、不厌其烦答复你;没问题时并不去思考分别,心里放教空荡荡的——“太虚饮光消契阔”。

  “意修,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即观想作意亦止。”

  三修门的第三门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修持。

  心里装著成套的与解脱道无关的空理论放不下,有什么用啊?分析它、推论它,是“戏论”;思念它、评价它,是“思量”。应该“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心里空空净净,远离戏论思量,还要远离比对心想。样样东西都拿来对比一下,比较什么呢?到底是我好,还是你好;是我长,还是你长。这种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别,这种“比对心想”更要远离。

  “即观想作意亦止”。观想是修行的方法,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想个什么东西,还是有作为之修。比如“观想念佛”,想阿弥陀佛在我头顶上,观我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观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为地鼓动思想意识。连这种观想、这种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观照就行了,念头一起就看见,看见后不睬它,不跟它跑…

《恒河大手印 (第十七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怎样了生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