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大手印 (第十叁講)
元音老人 著
第十叁講
“正起念時,亦不見有念可起,是名無念。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者,一念不生名無念也。”
所謂無念,並不是一個念頭也不起,而是盡管念起卻無所住著、不滯停留。一般人所想像的“一念不生”的無念,那是壓念不起。他們以爲一個念頭也沒有,就是好功夫。其實死在那裏,非但不能成道,成個土木金石倒有份在!不見當年六祖大師救臥輪禅師的公案嗎?臥輪初以爲壓念不起是好功夫,故有偈子雲:“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見他走入死胡同,故救他雲:“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起心就是不起心,動念就是不動念,六祖無住啊!“對境心數起”就是起妙用,假如不起心動念,就是死在那裏了,還能起什麼妙用啊?還能給人說法嗎?不能了。菩提即爲本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在凡夫不減,即使在地獄也不少;在賢聖不增,即使成佛時也不多。古時候有人問一位大禅師:開悟之後怎樣?大師答:也不增一分。又問:未開悟前呢?答:也不減一分。所以臥輪說:“菩提日日長”就錯誤了。
“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則所現之妄念皆調現爲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現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脫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
依妄念起滅,調修法身,就是說妄念起了,趕快覺醒,認識它,不跟它跑,而不是把妄念壓死不動。就是要時時覺醒,時時觀照,不要跟妄念跑。跟妄念跑了,著在境界上,那就不行了。所以,淨土宗強調時時刻刻念佛,不是讓你貪多,貪功德相,而是讓你覺醒,認識法身,保護法身。我們做功夫,就要在妄念上修,沒有第二個辦法。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禅也好,目的都是調理這個妄念。所以,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就是在妄念上做功夫,將妄念斬斷,不讓它相續不停。一切佛法都是調修法身,都是在妄念上做功夫。不要將念佛當做有相功德來做,那是錯誤的。所以,蓮池大師說:“聲聲喚醒主人公。”念佛就是把主人公喚醒,讓你覺悟的。
若曉得在妄念上做功夫,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則所現之妄念皆調現爲自性之妙受用,即五毒妄念所現之粗者,皆能令具自性解脫之光力,明空成受用也。”那麼,所起之妄念,都調整爲顯現自性的微妙受用,即使是“色受想行識”五毒所現的粗妄念,也都能令它們具有自性解脫之道力和光明,入于光明空靈之境。也就是說能化“五蘊”之毒,爲自性之妙受用,使之成爲我們修證之工具、成佛之資糧。
把我們的自心調理好,不住相、不住境、不煩惱,就得大受用了。妙受用者,就是微妙的感受,很受用。得受用很好,但貪享受就壞了,受用和享受,就相差一個字,卻大有差別,而且是天壤之別。如果講究吃得好、穿得好,交異性朋友、跳舞、看電影,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一旦不具備這些條件,就作奸犯科以達到享受的目的,那就壞了,這就是貪享受。若一切時都是心空無住,安然自在,不去追逐外境,今天只有粥吃也很好,只有破草房住也無所謂,胸襟豁達,心安理得,知足常樂,隨緣自在,這就是妙受用。曉得在妄念上做功夫,把我們的自性調理好,自然能得妙受用,“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也!平懷,就是心裏沒有絲毫的彎曲,平直坦率。泯然自盡,就是心裏空蕩蕩的,沒有半點煩惱。這是多麼美好啊!所以學佛是得大受用、開大智慧的。學佛不是求什麼東西,有所希求就壞了。求福報、求神通,那不是學佛;求財、求官,更不是學佛。一切都是假的,如空花水月,到頭一場空啊!所以,我們要時時認識真心,要依于妄念調修法身,不要讓妄念遮蓋真心。識得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從而不住相,就會得真實受用,不起煩惱。反過來呢?若不知道依于妄念調修法身,那就煩惱無窮,欲壑難填了。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萬,有了一萬想千萬、億萬,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煩惱痛苦也就無有了期了。
“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徹境中所起之妙用。”
這是進一步解說妄念的緣起。妄念固然是由真心所生起的,但若無境緣也無由生起。境緣就是“自性通徹境”。我們在前面反覆講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我衆生、花鳥蟲魚,都是自性所顯現。但同是凡夫的境緣,爲什麼會有種種不同呢?那是因爲業性使然。凡夫不識自性,故而迷惑。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由共業感現山河大地,複由別業感現十二類生。隨其善惡之因不同,感現的境緣也不同。種種不同的境緣,都是在自性中感通、在自性中了徹的,無有實體,虛妄不實。就自性來說,因也在其中,果也在其中。自性是超越因果的,種種不同的境緣都是“自性通徹境”,此即所謂“第八識的相分”。而“第八識的見分”又對“相分”分別取舍,這種分別取舍即所謂的“妄念”。同是一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在迷即第八識,在悟即“如來藏心”。故而,若能“依于妄念,調修法身”——返迷歸悟,則“一切妄念,皆由自性通徹境中所起之妙用”。妄念是真心所起的妙用啊!
“以無取舍心護持之,因其生滅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
顧名思義,“妄念”是虛妄不實之念。因其對虛妄不實的外境分別取舍,故其“分別取舍”也是虛妄不實的。妄念雖“妄”,卻是真心的妙用。一旦識取真心,就要好好地“護持之”。護是保護,持是維持,好好地保護它,維持其“作主”的地位,所以真心又稱“主人翁”。怎樣護持它呀?“以無取舍心護持之”,要以對外境不取不舍的方法護持真心。對一切外境,都不要起心分別:這個東西好,要取到它;那個東西不好,要舍棄它。不要有愛憎取舍之心,把這愛憎取舍之心拿掉,就是保護真心。我們之所以不得解脫,壞就壞在“愛、憎、取、舍”上。哎呀!這金子多好,要取到手!這地方不好,趕快遠離。
講到這裏,想起一則現代公案。杭州有個法師,他說:“講《金剛經》的人雖然不少,但一句話就能把他們問倒。《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無淨相、無垢相,那麼,這裏有一泡大糞,你無相,把它吃掉吧!”這哪裏是诘難講《金剛經》者,這是在诘難《金剛經》的經義啊!其實他這問話很容易答。答他:“請你銜將來。”你不是讓我吃掉它嗎?那就請你用嘴把它銜過來吧!這是客氣的答法,如果不客氣,就震喝他:“嘿!你這法師竟然被一泡大糞埋掉了。”他看見這泡大糞,著相了,就等于被大糞埋掉了。這都是愛憎取舍分別之心在作怪啊!因此,我們不能對外境起愛憎取舍之心,這就是護持真心。
爲何要這樣護持真心呢?“因其生滅未能超越法身妙用王之境也”。因妄念生滅沒有能夠超越“法身妙用王”的境界啊!法身的妙用是包容一切的,故而稱“王”。妄念的生滅當然也在“法身妙用王”的境界之內,不出真心妙用的範圍。所以,妄念盡管有生有滅,只要我不跟你跑,不爲你所牽,不爲你所動,那就是護持真心了。
“妄念雖具無明色相,而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又稱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色法,色法有相。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都是色相。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法無相。妄想屬于心法,可是,爲什麼說妄念“具無明色相”呢?起妄念就是有住著、有執取。執取什麼?執取色法虛妄的形象——執取色相。妄念一起,頭腦中就有色相的影子,所以說妄念“具無明色相”。其實,心法就是色法,色法就是心法。離開真心哪有二法?但因無明之故,心法一動,就是色法的影子,故稱“無明色相”。無明色相同樣是虛妄的、不可得。假如你能“依于妄念,調修法身”,則“所現之妄念皆調現爲自性之妙受用”。爲什麼妄念能夠翻成妙受用呢?因“其自性未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
這裏講的“自性”,是“自身性質”的意思。妄念的自身性質是虛妄不實的,也可以說,妄念無自性,猶如“空中華”——就好像看到虛空中有花朵。那是眼睛有毛病了,眼睛裏長了翳,才會看到空中有花,其實空中是沒有花的。眼裏有翳,比喻自心的妄想執著;見空中花,比喻認虛作實,妄執妄取。這不但迷惑于虛空——不見真如實性,而且也不見實華生處——也不能了知妄念與妄境都是真心的妙用。無明、妄念皆如“空中華”(古時華、花二字通用),均無有實體,都是虛妄的。可是它爲什麼能生起來呢?就是因爲我們具有靈明真心啊!真心如大海,妄念似浪花。無大海便無海浪,無真心何來妄念?真心就是智慧法身,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妄念的自身性質並沒有超出“智慧法身之清淨中”。證道歌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的真實性質,就是真如佛性;如幻如化的“本來空”之身,就是智慧法身。因爲虛妄的身心並沒有超出清淨智慧法身的範圍。這就是實相、就是一真法界。
“故于廣大不斷之光明所照中,妄念自性原空也。”
“廣大不斷之光明”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智慧法身。法身是廣大無比、永遠不斷、光明無量的。《佛說阿彌陀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空間之“廣大”,無量壽就是時間之“不斷”,阿彌陀就是“廣大不斷之光明”。我們修行,無論念佛、參禅、修密,都是修心。心空淨了,就會光明大放。現在爲什麼不放光明?因爲有無明遮蓋,就像珍珠被汙泥包裹,光明不見了。但是,雖不見還是有啊!其實,光明並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中,工作、作文章、創造發明等等,這些仍然是光明,仍然是法身的妙用,只是沒有全部發揮出來罷了。在這個“廣大不斷之光明”的朗照之中,所有一切妄念的自身性質,原本都是空寂的。
不要怕妄念,妄念息下去就是真心。妄念若起,要像水上畫圖一樣隨畫…
《恒河大手印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