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或頓時得解脫,就是法身的妙用,這妙用是色心大離體所顯現。“色”指色身,就是我們的這個軀殼;“心”指妄想執著的妄心。我們的心總是住在這個軀殼上,執著它爲“我”,這就是“身見”,身見居五種“見惑”之首。惑就是迷惑,所以這個軀殼就是“無明殼子”。色心大離體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軀殼爲我。“無明殼子”一旦打破,法身的妙用就顯現出來了。

  我們學佛的人中,有不少人追求神通。求神通最不好,一有所求,就不能“于圓滿法如量得解”、就不能“頓時得解脫”。也就是說,求神通障礙見性。見性才是根本,但得本,不愁末。你只要安住在本性上,時時刻刻做功夫,日日消減你的妄心妄習,損之又損、損之又損……啪!斷開來了,神通妙用就自然現前了,這不是求來的。求來的神通沒用,凡是有所求而得,都是有爲法,都靠不住。有的人自稱有神通,能預知未來,其實那是“依通”,他依靠一個“耳報神”。耳報神是什麼?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靈鬼”啊!由于它過去世貪心重,造了大罪惡了,從而墮地獄受大苦。苦報受盡,出離地獄,由于貪習還在,又生餓鬼道,常常依附在人的身上,吸取人的精血。人若心空無住,它就無法依附;人若追求神通,正好被它所乘。鬼有“鬼通”,你若被他所乘,它就會在你的耳邊告訴你:明天有什麼人來,有什麼事情發生,第二天果然如此。你要是誤認爲有神通了,那就上它的當了,其實這和神通毫不相幹。不能聽它的,不能理睬它,不能依靠它。你若依靠它,就被它纏繞住,不能成道了。

  我們不能追求神通,須于一切時、一切處綿密用功,對一切境界不理不睬。如此久久精進行去,就會突然打開本來,能所雙亡,根塵脫落,頓時解脫。根塵脫落就是“色心大離體”;能所雙亡,便沒有能修之人和所修之法。此時就“無有能修所修”。佛性本來就是圓滿而具足一切的,它妙用無邊,能顯現萬有。我們只要堅持努力做功夫,總有一天能夠突然脫開,“無有能修所修”的境界朗然現前,那時一切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我們要有堅固心,持之以恒,時時心空無住,事事消歸自性,才會圓滿成就。

  “倘未得堅固,則是起現妄念、爲他力所轉之下機漸道凡夫。尚須舍愦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否則,縱久修習,道驗不生。”

  未得堅固,就是沒有堅固心,不能持之以恒。前面所講的修行方法——不修之大修,是對上根人說的,他們根基很好,能夠聽從大手印的說教,努力作向上的功夫,這就是能得堅固。假如不是這樣的人,不能堅持努力用功,那就是未得堅固。未能堅固的人,總是懈怠因循,總有不修的借口:或是近來身體不適、傷風咳嗽,或是今日事情太多、沒有時間,或是環境嘈雜、太鬧了……總之今天是不行了,等明天再說吧。就這樣“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什麼時候能夠修行成就啊!這種人一定是“起現妄念,爲他力所轉”,跟著妄想跑,隨著境界動,那他就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根機是下等的,適合走叁大阿僧祇劫的漸修道路,今生也就是種種善根,這一世不容易成道了。

  但是,未得堅固之人,並非今生連一點成道的希望都沒有。“尚須舍愦鬧、馳散處,以勤修具足之禅定固聚。”內不隨妄念轉,外不爲境界動,須要有具足的定力,這種定力謂之“禅定固聚”。須要舍棄繁華熱鬧的地方,因爲這種地方會引起他心緒紛亂。須要找一個安甯、清淨的地方,精勤地修習禅定功夫,以獲得必須具有的定力。他如果這樣堅持用功,今生還是有希望修成的。否則“縱然久習,道驗不生。”在鬧市裏面,因無定力,心隨境轉,又不肯離開鬧市到清淨的地方去修禅定,那麼,縱然是長時間地修習某個法門,也不會生起“道驗”。這裏所說的“道驗”,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空、樂、明”。不是說要摒除“空、樂、明”,要急呼“呸”字以揭去“空、樂、明”的皮殼嗎?是的。那是要你直證“見宗”,不能執著「空、樂、明”,更不能認爲得到“空、樂、明”就是成道。並不說“空、樂、明”不好,好是好,好事不如無。如果對“空、樂、明”生起求取、住著之心,就不可能了徹“自性大圓滿根本道”;所以我們不詳細講“空、樂、明”。可是現在我們既然提到了“道驗”這個問題,就稍微講一點漸次法:

  坐禅習定,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八個階段。所謂“道驗”,就是驗證修到了哪個階段。譬如念佛,若能夠把心系在佛號上,而不會馳散,這就是“粗住”,才伏住了粗妄。進一步,心貼貼地不動了,和佛號打成一片,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細住”,又伏住了細妄。再進一步,心裏豁然開朗,身體像雲、像影一樣騰空了,覺得離開了坐處,這就是“欲界定”。所謂“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畜生、人類,還有六層天,統屬于欲界;再往上,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四層天屬于色界;更往上屬于空界天,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層。

  到了“欲界定”,再繼續修習,如果身體世界忽然化空,這就是“未到定”,離開了欲界,還沒有到色界,還不到初禅。功夫更進一步,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就到了初禅。初禅具有“八觸十功德”。“八觸”就是“動、癢、輕、重、冷、暖、滑、澀”。覺得身體沒有了,但産生了這八種感覺。八種感覺不一定同時出現,但不外這八種。動,是動得飄飄然,超過了世間的狂歡;癢,是癢得欣欣然,超過了世間的欲樂……總之,八觸都是很舒服、很快樂的感覺。離欲而生喜樂,所以初禅稱爲“離生喜樂地”。“十功德”就是“空、明、定、慧、善心、柔軟、喜、樂、解脫、相應”,這裏面已經包括了“空、樂、明”。定者不亂、慧者不愚、喜者不憂,還有善心、柔軟、解脫、相應,這都是極好的境界,所以稱爲“十功德”。舍棄初禅八觸十功德的覺受,才能進入二禅。二禅稱爲“定生喜樂地”,定中生起喜樂。舍棄二禅的“喜”,才能進入叁禅。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地”,産生了超越歡喜的微妙快樂。舍棄一切覺受,才能進入四禅。四禅稱爲“舍念清淨地”。此時清淨平等,“空、樂、明”等等一切覺受都沒有了。

  我們修的是大乘禅、圓頓禅,不是修上述漸次禅,當然不講這一層層的功夫,但我們也沒有離開這些。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一概不理不睬,這些感受不久就過去了。我們是以見性爲宗,不管這些事情。不管並不等于沒有,這些過程還是有的,只不過是一閃而過罷了。恒河大手印是大乘佛法,把“空、樂、明”視爲皮殼,必須把這皮殼揭掉,自性之相才能赤裸現前。如果是下機漸道凡夫,他的心不定,總是跟著境界跑。好色的人,看見年輕貌美的姑娘,他的心就跟著跑;貪吃的人,看到美食當前,他的心就動蕩不安。他座上座下總是放野馬,不要說直契“見宗”,就連“空、樂、明”也不會現前。所以說,這種人“縱久修習,道驗不生”。

  “故閉關修持,以免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染汙,乃能于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證驗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

  離開愦鬧、弛散處,找一個安甯、清淨的地方閉關修行,可以避免“行儀”被習性所汙染。“行儀”就是行持和儀規。比如我們修心中心法,座下忘了觀照,心爲外境所轉,這就汙染了行持;座上提不起咒語,心隨妄念遷流,這就汙染了儀規。所謂“習性”就是“習以成性”,習慣成自然了。凡夫最大的習性就是對境生心,總是著相。譬如愛財的人看到一個發財的機會,心就怦怦亂跳,晚上就睡不好覺了。當年龐居士說:“金多亂人心”錢一多,心就亂了,于是把萬貫家財沈于江底。他只要明心見性,不要這障礙修道的金銀財寶。這是真修道人,以至後來得大成就。現在還有這樣的人嗎?當然不能說一個也沒有,但確實是很少了。

  下機漸道凡夫,行儀上易生習性之汙染,若能閉關修持,“乃能于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即道力驗證之智)與後得智(或出定之後得智)相融也。”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相融,就是前面講的“子母光明相會”。這就是說,下機漸道凡夫,若能閉關修持,今生也能成就。這段文在“根本定之自地道驗智”後面加了括弧予以注解:即道力證驗智。證驗就是驗證,驗證什麼?修道人當然驗證道力,這是驗證道力的智慧。你用什麼驗證道力?除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還有什麼!這就是明心見性的“性”啊!這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也有個注解:或出定之後得智。這裏的“出”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定與不定。這是妙用啊!後得智就是妙用。

  “閉關修持,雖有護持,依賴于根本定體之行持。”

  閉關就要有人護持。護關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外護,一種是內護。外護負責你的飲食起居,你在關房內用功,不能出去買菜,也沒功夫燒飯,就要有人護持你,這是外護。內護是指導你修行的,使你不入魔障,指示你證成大道。閉關修持,雖然有人護持,但主要還是“依賴于根本定體之行持”。根本定體,就是自性。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只因無始劫來,無明妄動,對境生心,從而淪入六道。解鈴還須系鈴人,還要靠自己努力修持,豁破無明,不能依賴他人。如果護關的人能夠代替我們成道,那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老早就把我們度光了,哪裏還會有這麼多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那麼容易,阿彌陀佛也不能把你拉了去,還要你精勤念佛,把愛根斬斷,才能生西。印光大師說,生西要“娑婆印壞、淨土文成”。你如果愛根不斷,貪著金銀財寶,戀著妻子兒女,分明是“娑婆印”未壞,那怎麼能生西呢?

  所以,縱然是閉關修持,也不能依賴護關的人,還是靠自己努力用功,把我們自身本具的根本智慧打開,再與後得智相融,才能成道。

  

  

《恒河大手印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