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慈法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衆生如我無異。這樣就是法界心,普照法界,光明法界,令一切衆生覺知法界的本心。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功德巍巍,身善安住,幽冥衆生得度脫,予衆生光明。

  

  第叁個願就不單是給光明了,令一切衆生,所受用者,無所乏少。

  

  我們要有正解,正知,那我們對這個願望呢,你說藥師佛發這樣的願,他做菩提時,智慧方便,令我們沒有任何乏少,那我什麼都要。給我個世界,給我車子,給我房子,我念藥師佛讓他給,我缺這個、缺那個、什麼都缺,那這樣是什麼呢,這不是大願了,是你的索要了,索取了。

  

  你一定要看看佛陀世尊爲什麼發這樣的願?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就是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他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令別人得,予有情以這樣的方便,以智慧方便,令衆生無所匮乏。

  

  我遇到幾個修藥師法的,在藏地受黃財神灌頂的,修藥師法幹什麼呢,爲了現世的發財。受黃財神灌頂是想發財。幹什麼呢,因爲「衆所需要,隨願所得。」他就記住這句話了。

  

  你不相信可以做做試驗,你念藥師佛所發的第叁個大願,「我以種種方便,欲令衆生無所乏少」,你可以做,像我們真正的想供藥師佛,成藥師佛這樣的願,你在供佛修藥師法的過程中,你會具足無量無邊的福德,你可以做,可以實踐,是欲令衆生無所乏少,而不是自己無所乏少。若是令自己無所乏少,那跟佛願沒有關系,跟強盜的心念是一樣的。

  

  佛陀就是一個廣大的布施者,世間的安慰者、給予者、真正的具足者,他爲什麼具足呢?他欲令一切衆生得到滿足故,所以他自身是具足的,這一點我們若是轉不過來,不光沒有學到佛法,反而學到一個貪心,學到一個丟掉自心清淨具足的這個最安樂處。

  

  我們發第一大願就知道我們的心本來是光明的,具足的。你掙有再多的錢,再多的事情,也是爲了滿足安慰自己的心,你不知道你的自心本來是安穩的,具足的,你若當下當念就運用這個具足與安樂,不需要無量無邊的造作,那你就可以做一個廣大的布施者,具足方便善巧的布施者,可以予一切衆生種種物取,乃至自己的手足頭目。

  

  有人說布施很難的。我們讀過世尊因地,釋迦牟尼佛的因地,以身飼虎。世尊在因地做了無量無邊身心的布施,與一切有情結真實的因緣,拿自己的生命給世間人做布施,饑荒年來做大身魚跳出水面,跳到岸上,讓大家來切割他的身體,來食肉,做大蟒蛇讓蟲蟻食他的肉,讓人剝他的皮,這是爲了布施,不惜一切方便。

  

  我們凡夫衆生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因爲我們沒有發起這樣的心,所以佛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令衆生無所乏少,什麼方便呢?就是布施啊!自我舍棄的布施,大概我們初發心菩薩中這樣的想象是不可能的,是不敢想象的!

  

  我出家的時間很多人都問過我,怎麼出的家?有家庭沒有?他們問你有家庭有孩子的,你怎麼做的?我說可能是布施吧,這是比較好的說法,怎麼布施的呢?給人嘛,我其它不能說給人,這家是給人了,反正是壇壇罐罐,看都不看全部都給人了,你若出家這些東西都不能要,因爲你若是有一分的眷戀就走不出來,工作肯定是布施了,過去熟悉的環境肯定也要布施掉,自己所有的社會生活也要布施掉。

  

  你能不能布施呢?說都比較容易一些,真正布施,要真正很有力量的推動,才可以做得出來,像我們來學佛陀世尊這樣的大願,以此爲方便欲令有情,得以無所乏少,那就是廣大的布施

  

  七、聲聞教成就與大乘化教威德

  

  第四天下午(錄音對應4-2)。

  

  1、用佛心真心來觀察當下觀察現緣。

  

  我們繼續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來印契我們的心地。

  

  佛願、衆生願的差別表現在所謂的一真一妄。這個真妄本來都是個名字,所以呢自性一如。我們認識到一如,是我們了解佛願與衆生願差別的目的,因爲不管是真是妄,實無自性啊。

  

  說真者能給我們帶來如實、善巧、威德、自在力、方便。說假者給我們帶來困惑、痛苦、無明、迷失。但不管是真是假,它都會表現在一個無常、無我、無自性的這種無常的假設之中。

  

  那我們說衆生的妄想業緣是爲假,諸佛如來的願是爲真實。真實者,順性之表達,能令一切衆生得見自性之真實,所謂的佛性本具,如來藏性之本具;凡夫的假亦迷失于真性,迷失于自性,讓我們蒙昧在虛假無常的事相之中,丟失自性的廣大善用,其表達呢,若墮于名字,若墮于實相。實相者,如實的消歸于自性,那妄者亦成真,真妄兩無對待,你能如實的安住在法則之中,得到真實的佛法利益。

  

  我們說衆生願望之虛假,諸佛如來之真實。不是對待說,是一個表相說,其本質一如,是真實說,是真如說。說生滅門中設對待教言,欲令衆生分別心智得以取舍,取真舍妄,這是在順應世俗谛中,就是大家能接受的這種狀態下,所設立的教言,這是生滅門中設立取舍法,就是舍妄取真。

  

  在真如門中,一切善惡法、是非法、出世入世法,皆是名字,無有實質,其本質一如故。所有言說皆是因緣而現,無有不可毀壞,無有不可變異的,都是在無常無緣的表現下,因緣合和所促成。所以真如門中一如之說,無對無待。

  

  那我們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來印契自心,實是一如教言,就是真如教言,運用于生滅門,讓我們來印契自心,放下凡夫的顛倒、妄想、迷失、痛苦的這種虛妄的衆生心,讓我們來用佛心、真如之心,來觀察當下,觀察現緣,成就自他。

  

  2、前四大願之次第。

  

  我們來讀一讀第四願,看看第四願是怎麼來講的。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這第四大願與第叁大願的差異很突出的表現出來,前面叁個大願都是次第來表現的。一個是先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直入真如藏中,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消除善惡無記之差別,凡聖差別,一時同歸法界圓明,最初本際之相。

  

  所謂的本際之相,就是一切衆生無造無作的天性,皆是大光普照,影暢表裏。與法界同,與法界心無異,與如來藏無異。此處是一切衆生本源,一切諸佛本源,也是一切菩薩之本源,一切生命之本源。若覺者,諸佛如來;若迷者,衆生。皆因此源頭流出。

  

  這裏先給我們來展示法界性,通過第一大願讓我們了解本際光明藏,本際光明就是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如來,同一走出,所以走出來者有覺有迷,諸佛如來知現前本際一念光明,所以自在安立世界。設立種種唯心世間,建立種種淨土,以種種通力,無礙力,方便于世間,自他受用具足。

  

  凡夫不是,亦是從本際中走出,但迷失本際故,生起能所、取舍、善惡,不斷的延續著這種虛妄的、不實的業,形成種種濁惡的世間,就像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間,亦是本際中流出,但表現在第二念第叁念第四念,不斷的延續乃至無窮無盡,建立世界,成虛妄的世界,無常世界。

  

  像我們生活在這婆娑世界,閻浮提世間,就是一個虛妄厭迷相續的世間,無始以來強化自己的虛妄,設立著這樣一個世界,讓我們來認識本際。

  

  第二大願讓我們在本際光明中建立,所謂的建立功德巍巍,光明廣大,照破幽冥衆生的善巧,就是成佛的真正利益。

  

  你認識到本源的利益有什麼意義啊?是廣利十方,非是泛空,非是無記。泛空無記沒有意義啊!若是佛法泛空,那對我們來說是不如實的,這裏給我們這種照破世間的方便。

  

  第叁大願令我們學會廣大布施,于一切有情結廣大善巧、福慧的因緣。若不結這個緣,我們學佛的廣大妙用不會生起。

  

  第四大願是欲令諸行邪見有情,安住菩提道,于聲聞獨覺乘成就大乘。

  

  3、甯墮地獄受無量苦不取聲聞之果。

  

  龍樹菩薩在他的《大智度論》中有幾句話,給我的印像特別的深,他說:「甯墮地獄受無量苦,不取聲聞之果。」我當時感覺到特別的受沖擊,因爲作爲一個出家人,出家形像,特別愛樂「寂滅爲樂」的守護,清淨戒律的修持,禅定善巧的觀心,就是「止觀」二法的修持,對叁十七道品的愛樂。

  

  那爲什麼龍樹菩薩說這樣的話呢?感覺到特別的震撼。後來接觸的多了,一些善知識喝斥,我出家的前幾年,經常受到喝斥,包括我的剃度恩師也在喝斥我,認爲我的心智狹隘,就是太自私了,雖然于戒律守護,實踐佛法的修持、運用,很用功夫,但心智很狹隘,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自己只管念自己的佛,什麼都不會管,守護自己的戒律,外邊什麼也不會問,你再苦再煩再怎麼樣跟我沒關系,也聽不見,也看不到,也不過問。

  

  那樣過了一年兩年,就受到很多善知識的喝斥。什麼樣的喝斥呢?認爲你是虛巧取用十方信施,你不應該在叢林中(寺院)住,你若不能與人結廣大的緣,你應該到山林中,到墳墓中,到岩石中,到山洞中,這是種狹隘的聲聞心智。

  

  我開始的確感覺不到,後來走出來了,逐漸對許多苦難的有情,迷失的有情,在很小的問題上都迷失的有情,一接觸一碰撞才知道社會的人,多少人,甚至人人都多麼需要佛法,需要智慧,需要教言,需要引導,需要啓發,才感覺到那種狹隘的自身的念誦、修持、禮拜,乃至說種種自受用的喜悅,是多麼無聊無意義的。十方信仰,十方對你的供養,對你的尊重,是多麼的虛假。

  

  一個人勤奮修持時,…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慈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