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問: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先將心死透了,還會活得起來嗎?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執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用功過程中應注意適度鍛煉。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著了,當下神用就一起現前了。
75. 問:萬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這樣的話,佛性與萬物豈不看作二物了?
答:萬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對初學佛人講的;萬法即佛性是對悟後人說的。二者不可混爲一談。
76. 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薩成佛了嗎?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如果地藏王菩薩沒有佛的資格,他怎能到地獄去度衆生?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薩成佛呢?他有佛的資格而不取佛位。其實在地藏王菩薩看來,地獄本來是空的,《心經》講諸法空相嘛!而且無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怎麼理解?
答:世間法都是桑田滄海,瞬息萬變,不常久。我們的身體也不常久。蘇東波在《前赤壁賦》裏有兩句說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你們看水和月亮,水在嘩嘩地流,水盡管在流卻沒有減少啊。同樣,月亮雖有圓缺時,但也沒增減啊!這就告訴我們,事相就是如此,這不就是常住嗎?“是法住法位”,就是說一切事相離不開真性,真性常住,世相也常住,世間只是因緣變遷而已,都是假相。
78. 問: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一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後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怎麼理解?
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時候,無所見,一切不著。反過身來,噢,山不過是山,水不過是水,法爾如是,沒什麼玄妙。于是隨緣自在任運無礙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斷滅了。山水都是本性的顯現,一切色相都是我們佛性變現的,都是妙用,那麼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問:動念是妙用嗎?
答:是,動念都是妙用。具體說,動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動念住相是妄想。“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就是妙用。用心時沒有心,要“常用恰恰無”,動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問:虛雲老和尚在高嚰寺眼睛能透過牆壁,見到屋外有人小解,這能說是開悟了嗎?
答:這不是開悟,是色蘊境界。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要入魔了。虛雲老和尚在自傳中寫道:頓斷疑根,慶快平生。這八個字才是寫的茶杯落地,疑根頓斷。
81. 問:明心見性的時候,會展現圖像嗎?
答:它沒有圖像,也沒東西,但不是斷滅相,它了了分明。這個靈知了了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白這個以後,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時時保護它。可以用佛號,也可以用咒來保護它。禅宗大慧杲祖師就是用我們心中心法大隨求陀羅尼保護自己。禅師都會念咒的。憨山大師說得很明白,曆代禅師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離不開密法。
82. 問:一切言談舉止,包括我現在提筆寫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種靈知覺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則爲見性。對嗎?
答:不對,這只是理解,不是見性。這種理解,遇事不得力,無用。見性悟道首先要將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後還須在事上透得過,如遇事透不過,亦不爲見性。如果事上透得過,但住于空靈而不開顯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見性。
83. 問:弟子認爲上座按師父要求的心念耳聞,盡量多加坐;下座觀心。知行住坐臥,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爲,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對嗎?
答:對,又不對。對者,須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輕忽。不對者,在“盡可能讓真心常現”一句,因爲真心無隱藏,時時在你面門放光。你既知一切舉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豈不是時時現前,還用什麼“盡可能讓真心常現”呢?!
84. 問:見性之後,最精進的用功就是時時刻刻不忘失本來嗎?
答:不對!本性不會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而不現一樣。精進用功只是綿密保護。用功時如率兵攻敵,義無反顧;不用時則一切放下,視若無事,這叫真精進。
85. 問:不忘失本來,就是要在覺知上用功。做事時知是本性的妙用,無事時靈知覺性並不曾減少,自然就隨時間因緣而成大道嗎?
答:不對!古人雲:“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你時時執在靈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須不著一切相,隨緣起用才是。靈知覺性亦不可著。在覺知上用功更是大錯。
86. 問:時時與自性相應,就是和上師相應。如法修行,上師、佛就在身邊。這認識正確嗎?
答:對!
87. 問:要歸無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覺知的光景不是還在嗎?若將此掃光,豈不斷滅了?
答:不是將此靈覺掃光,而是不住此靈覺。以不住故,即無能覺與所覺,故歸無所得也。有個覺知的光景,早不是了,還說什麼空空然?
88. 問:這個無相的性體,盡管無相,但可以于無念時體會到它。是嗎?
答:不對!不僅于無念時體會,更須于作用事相上體會。因作用與事相皆是自性的顯現,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離。若僅于無念時體會,豈不落死水一潭麼?
89. 問:古代禅師開悟偈中曾寫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又:“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腳嗎?
答:不可一概而論。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須認清賓主,不可禙侗颟顸認爲是不二。當證體時,一物不立;但啓用時,物物顯現而不住。證體啓用合起來即是“山河大地是如來”了。證體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動,死在那裏,而是活潑妙用,應物隨緣而無所住的。
(二)關于禅密
90. 問: 既然佛性不在修,卻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時時返照,尤其是煩惱現前透不過去時。
答:因爲你有無明在,遇事執相,不得自在,故須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無明習氣。你能時時處處常攝在定,不隨境轉,這即是修。修到圓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問:《心經》裏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已破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無明亦不立,這兩句應該已到最高佛位,怎麼歸納在十二因緣內?
答:說無無明盡者,正是掃其悟迹,去其法執,歸無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問:我認爲妄心無處所,真心有處所。
答:不對,妄心執境,故有處所。真心無物,無所不在,故無處所。
93. 問:智慧是一下子打開的,還是一點一點開啓的呢?什麼是後得智?明心見性與開大智慧有什麼關系?
答: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徹。但這也無一定的規範,不須漸進。後得智是對根本智說的,是啓用的智慧。即于得根本智後,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習氣,啓發神通。隨衆生不同的根性,說不同的法,是度脫衆生之妙智也。
94. 問:明心見性後,是否八識田中的種子翻騰得更爲劇烈呢?
答:種子翻騰包含在修行的整個過程中。到徹悟後,即無種子翻騰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爲足,須慢慢在境上打掃習氣,將這些汙染種子去光,以臻徹悟之境。
95. 問:心死後又活起來,怎麼辦?
答:難免的。師祖在《解脫歌》裏講:“幾回生,幾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則又心動了。我們修法時有:“大悟十七八,小悟無其數”的曆程。
96. 問:初見性人是否腳跟就點地了?照這條路走下去,後來還要來個大翻身。對嗎?
答:初悟只是法身邊事,成道的路還長,要精勤走下去。下面還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麼是法身正位,磨煉到一定程度習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發現神通。心中汙染未去,神通就不能顯現。心不動,壓住不動還不行,須自自然然地不動,一點兒不著相,一點不追求才行。
97. 問:念起不隨,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隨是有點小成績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斷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還要向上,要離開這個位子,著在這個位子還不行。修禅人:“朗月當頭時,尤是階下漢。”要月落時相見,才是全體圓明。
98. 問: 見性後爲什麼還要打坐?
答:那沒有一定,假如執著的習氣還在,定力不夠,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關。(有人說我一打坐覺得妄念比平時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見妄念。不打坐時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見,打坐之後水靜下來了,看見泥沙了)。
99. 問:神會大師講“知”之一字,衆妙之門。又有祖師講是衆禍之門。該如何理解?
答:不錯,這能知的是誰?你知道了本性,不是衆妙之門嗎?大鵬金翅鳥一飛萬裏,全靠腳下點地的一點勁。我們修行全靠這個“知”。後來人執著在這個“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對了。所以祖師說是衆禍之門。什麼時候說什麼話,法無定法。
100. 問:明心見性後能否修大圓滿中的脫噶?
答:大圓滿中分二步,(1)“徹卻”就是“立斷”。(2)“脫噶”是頓超,身體化虹光。要住山閉關修。你們年青人往往好高鹜遠,你們能于見性後,進一步刻苦用功修嗎?
101. 問:本性不生不滅,是不動體。怎麼理解?
答:它沒有來去,所以叫不動體。沒有生死,沒有方位,但能隨緣顯現。這個人要顯男身才能得度,那就顯個男身去度他;那個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顯個女身去度他,隨緣變現。真成道,牛胎馬腹也能去,但本性無有變異。
102. 問: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會,弟子對見性一事有了較深的認識。從前以爲開悟以後大事已了畢,除習氣只是個次要的過程。現在才真正知道見性只是剛斷了見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習氣依然還在,境界來了照樣會動心,…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