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问: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先将心死透了,还会活得起来吗?
答:心死透,是死去你的执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用功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锻炼。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著了,当下神用就一起现前了。
75. 问:万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这样的话,佛性与万物岂不看作二物了?
答:万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对初学佛人讲的;万法即佛性是对悟后人说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76. 问:“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成佛了吗?
答: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如果地藏王菩萨没有佛的资格,他怎能到地狱去度众生?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萨成佛呢?他有佛的资格而不取佛位。其实在地藏王菩萨看来,地狱本来是空的,《心经》讲诸法空相嘛!而且无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 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怎么理解?
答: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水在哗哗地流,水尽管在流却没有减少啊。同样,月亮虽有圆缺时,但也没增减啊!这就告诉我们,事相就是如此,这不就是常住吗?“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一切事相离不开真性,真性常住,世相也常住,世间只是因缘变迁而已,都是假相。
78. 问: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后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怎么理解?
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时候,无所见,一切不著。反过身来,噢,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于是随缘自在任运无碍了。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断灭了。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那么自然就不著相了。
79. 问:动念是妙用吗?
答:是,动念都是妙用。具体说,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动念住相是妄想。“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就是妙用。用心时没有心,要“常用恰恰无”,动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 问:虚云老和尚在高嚰寺眼睛能透过墙壁,见到屋外有人小解,这能说是开悟了吗?
答:这不是开悟,是色蕴境界。不能执著,一执著就要入魔了。虚云老和尚在自传中写道:顿断疑根,庆快平生。这八个字才是写的茶杯落地,疑根顿断。
81.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也可以用咒来保护它。禅宗大慧杲祖师就是用我们心中心法大随求陀罗尼保护自己。禅师都会念咒的。憨山大师说得很明白,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离不开密法。
82. 问: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对吗?
答: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这种理解,遇事不得力,无用。见性悟道首先要将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后还须在事上透得过,如遇事透不过,亦不为见性。如果事上透得过,但住于空灵而不开显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见性。
83. 问:弟子认为上座按师父要求的心念耳闻,尽量多加坐;下座观心。知行住坐卧,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为,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对吗?
答:对,又不对。对者,须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轻忽。不对者,在“尽可能让真心常现”一句,因为真心无隐藏,时时在你面门放光。你既知一切举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岂不是时时现前,还用什么“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呢?!
84.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
答:不对!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叫真精进。
85. 问: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答:不对!古人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著。须不著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灵知觉性亦不可著。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86. 问:时时与自性相应,就是和上师相应。如法修行,上师、佛就在身边。这认识正确吗?
答:对!
87.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
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88. 问:这个无相的性体,尽管无相,但可以于无念时体会到它。是吗?
答:不对!不仅于无念时体会,更须于作用事相上体会。因作用与事相皆是自性的显现,相即性,性即相,不可分离。若仅于无念时体会,岂不落死水一潭么?
89. 问:古代禅师开悟偈中曾写到:“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又:“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这不是空有不二的注脚吗?
答:不可一概而论。上偈的“我今不是渠”,须认清宾主,不可禙侗颟顸认为是不二。当证体时,一物不立;但启用时,物物显现而不住。证体启用合起来即是“山河大地是如来”了。证体不是住在真如位上不动,死在那里,而是活泼妙用,应物随缘而无所住的。
(二)关于禅密
90. 问: 既然佛性不在修,却又何必要修法呢?不如在生活中时时返照,尤其是烦恼现前透不过去时。
答:因为你有无明在,遇事执相,不得自在,故须修行。修,不是修佛性,而是消除无明习气。你能时时处处常摄在定,不随境转,这即是修。修到圆熟,定也不可得,那才不用修了。
91. 问:《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无明”,已破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无明亦不立,这两句应该已到最高佛位,怎么归纳在十二因缘内?
答:说无无明尽者,正是扫其悟迹,去其法执,归无所得而入大乘佛位也。
92. 问:我认为妄心无处所,真心有处所。
答:不对,妄心执境,故有处所。真心无物,无所不在,故无处所。
93. 问:智慧是一下子打开的,还是一点一点开启的呢?什么是后得智?明心见性与开大智慧有什么关系?
答:小悟无其数,大悟十八、九。由小而大,而彻。但这也无一定的规范,不须渐进。后得智是对根本智说的,是启用的智慧。即于得根本智后,起用度生,磨光自己的习气,启发神通。随众生不同的根性,说不同的法,是度脱众生之妙智也。
94. 问:明心见性后,是否八识田中的种子翻腾得更为剧烈呢?
答:种子翻腾包含在修行的整个过程中。到彻悟后,即无种子翻腾了。所以我叫你不要得少为足,须慢慢在境上打扫习气,将这些污染种子去光,以臻彻悟之境。
95. 问:心死后又活起来,怎么办?
答:难免的。师祖在《解脱歌》里讲:“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只如此。”一回死不透,要大死才行,否则又心动了。我们修法时有:“大悟十七八,小悟无其数”的历程。
96. 问:初见性人是否脚跟就点地了?照这条路走下去,后来还要来个大翻身。对吗?
答:初悟只是法身边事,成道的路还长,要精勤走下去。下面还有法身正位和法身向上。什么是法身正位,磨炼到一定程度习染消融了,能度化自在,发现神通。心中污染未去,神通就不能显现。心不动,压住不动还不行,须自自然然地不动,一点儿不著相,一点不追求才行。
97. 问:念起不随,是不是到了法身正位?
答:念起不随是有点小成绩了,能受生自在了。但不演算法身正位,一定要断思惑,才能到法身正位。到了法身正位还要向上,要离开这个位子,著在这个位子还不行。修禅人:“朗月当头时,尤是阶下汉。”要月落时相见,才是全体圆明。
98. 问: 见性后为什么还要打坐?
答:那没有一定,假如执著的习气还在,定力不够,保不住才要打坐增加定力以透重关。(有人说我一打坐觉得妄念比平时多。不是打坐妄念多了,而是打坐了,你才看见妄念。不打坐时像一盆混水,有泥沙看不见,打坐之后水静下来了,看见泥沙了)。
99. 问: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
答:不错,这能知的是谁?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100. 问: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
答:大圆满中分二步,(1)“彻却”就是“立断”。(2)“脱噶”是顿超,身体化虹光。要住山闭关修。你们年青人往往好高鹜远,你们能于见性后,进一步刻苦用功修吗?
101. 问:本性不生不灭,是不动体。怎么理解?
答:它没有来去,所以叫不动体。没有生死,没有方位,但能随缘显现。这个人要显男身才能得度,那就显个男身去度他;那个人要以女身得度,那就显个女身去度他,随缘变现。真成道,牛胎马腹也能去,但本性无有变异。
102. 问:经过一段时间的体会,弟子对见性一事有了较深的认识。从前以为开悟以后大事已了毕,除习气只是个次要的过程。现在才真正知道见性只是刚断了见惑,充其量也只做到了理上明白。习气依然还在,境界来了照样会动心,…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教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