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圖像
陳清香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梵名Bhagavn - bhaiajya guru – vaidrya-pr b h a s ya p è rapra idhna-vi§e‧a-vistara。略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經》、《藥師經》等。全一卷。自東晉以來,流傳有五種漢譯本,即東晉帛屍梨密多羅譯本、劉宋慧簡譯本、隋達磨笈多譯本、唐玄奘譯本、唐義淨譯本等,其中以玄奘譯本最爲通行。《藥師經》主要敘述藥師佛過去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從第一願曰:
「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起,分別發出爲衆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之大願。藥師因願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國土清淨莊嚴,無惡趣,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而國中有二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無數無量諸菩薩衆之上首,持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藏。
在《藥師經》中,藉世尊告曼殊室利童子的言詞中,說出貪吝不知布施的衆生、好
乖離,更相鬥訟的衆生、應于地獄鬼趣流轉無窮的衆生等,若聞藥師琉璃光佛名號,能舍惡行,修諸善法,而不墮惡趣。
經中又敘述,若四衆淨信弟子中,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複叁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而未定者,若聞藥師佛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等,乘空示道,其人即于衆寶華中,自然化生。
藥師佛因本願力故,遇病苦衆生,令病苦消除,所求願滿。藥師佛入叁摩地,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使一切衆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是故病苦衆生,當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服食前,咒一百八遍藥師咒,則病苦悉除。
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于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稱念藥師佛名號,讀誦《藥師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藥師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至四十九日,造五色彩旛,其人得以度過危厄之難,不爲諸橫惡鬼所持。
若要供養藥師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旛,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複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
至于藥師佛的形像,依《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所載,左手執藥器,右手結叁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臺。而一般藥師佛的造形,均作頂上螺狀發紋,其法相與釋迦世尊、阿彌陀佛相類似。但手中持物或手印,時或爲左手持藥壺或寶珠,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
藥師佛蓮臺寶座臺下,往往有十二神將,依經中所載:「爾時,衆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宮毗羅大將 、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
羅大將、珊底羅大將、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爲眷屬。」這些神將眷屬,同爲護持藥師法門的神將。
有關藥師佛經表現在圖與像上,或供于佛龛者,可分下列諸種形式:
1.藥師淨土變相,即依《藥師本願功德經》所描述的淨土景象。
2.藥師叁尊像,即藥師佛居中,兩旁爲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
3.藥師佛與八大菩薩。
4.藥師佛與十二神王,如重慶大足北山石窟。
5.藥師佛與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叁尊,共成叁寶佛。
6.藥師佛像單獨供奉。
7.藥師佛與釋迦佛、觀音菩薩呈前後縱向供奉。
其中第一種爲平面表現形式,以石窟壁畫爲最常見,最具代表者,爲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第一百四十八窟東壁北側盛唐藥師經變、第一百一十二窟北壁中唐藥師經變、第二百叁十七窟北壁中唐藥師經變、第四百六十八窟北壁中唐藥師淨土變、第叁百六十窟北壁中唐藥師經變、第八十五窟晚唐藥師經變、第十二窟晚唐藥師經變等。
這些藥師淨土變相,在整體的圖像布局上,與阿彌陀淨土變或觀無量壽佛經變等,是十分相似的。以一百四十八窟藥師經變爲例,圖中以一片蓮花池海中,浮現一塊寬廣的平臺,平臺上藥師佛居正中,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頭光身光環繞,華蓋罩頂。兩旁爲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而藥師佛及二菩薩的四周是圍繞著叁十六位聖衆、菩薩、天人等。平臺前另一平臺上,則爲舞樂隊,二人相對起舞,兩側樂隊各十人。蓮花池海四周爲殿堂樓閣等唐式建築物。由藥師佛頂放光中,向上幻出朵朵祥雲,各乘載著一佛二菩薩,或寶閣塔剎等,虛空中另有不鼓自鳴的各式樂器。
此應《藥師如來本願經》曰:
「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此種東方淨琉璃淨土,實與西方極樂世界大同小異,而莫高窟的第十二窟晚唐藥師變,其主體景物結構,一如一百四十八窟者,唯一不同者,便是在蓮池最前的平臺前,畫了十二藥叉大將,均頭戴寶冠,身著盔甲,雙手合十,是爲藥師佛的護法神。(封底圖)
就臺灣佛寺所供奉的諸佛像而言,藥師佛出現得晚,前清時代的主尊供像中,文獻不曾明顯記載。臺南竹溪寺于嘉慶二十叁年(1 8 1 8)所立的一塊木匾中,明載四十余尊當年所新造佛像。題材幾乎都屬于菩薩、羅漢、祖師、護法神等,而屬佛部者,僅叁世尊佛與阿彌陀佛而已。此叁世尊佛,或指過去、現在、未來叁佛,或指藥師、釋迦、阿彌陀叁佛。
不過清代晚期的供像,逐漸出現了叁寶佛的題材與遺作,如:屏東海山寺,北港朝天宮觀音殿等,均供有叁寶佛,藥師佛自是在其中。
到了日治時代,臺灣傳統佛寺主佛龛除了供觀音外,也供叁寶佛。而日式佛寺卻有以藥師佛爲主尊者,例如:高雄慈愛院的佛堂主尊,是單尊的藥師佛,頭上有光輪,雙手置于前胸,全身衣袍皺褶起伏,是立姿的藥師佛,風格接近日式的北方式樣。慈愛院屬于臨濟宗,是修行的道場,也是替信衆看診的醫療基構。
此時新建的佛寺,單奉藥師佛者,逐漸增加。例如:新超峰寺,建于日治晚期,大殿佛龛供著叁大尊像,自上而下,分別爲:藥師佛、釋迦佛、觀音等。而此叁尊像,原供于山上的舊超峰寺、蓮峰寺、龍湖庵等。除觀音像爲來自浙江普陀山,具兩百年的曆史之外,另兩尊都是製作于日治時期的新供像。其中藥師佛,呈現坐姿,頂上爲螺狀發紋,五官莊嚴,身著覆蓋兩肩的袍服,兩手作法界定印于腹前,雙足結跏趺坐于大蓮花寶座上,威儀具足。此像風格,接近明清閩南式樣。
自日治時代以下,臺灣佛寺、齋堂、宮廟中,爲了法會的需求,總是請佛畫師畫諸佛菩薩或護法神像,再裱成卷軸,藏之于庫中,平時不輕易展示,待舉行法會時,方懸挂于壇場。這些佛畫中,叁寶佛畫是必具的題材之一。例如:大溪齋明寺尚且遺有不具作畫人姓名的叁寶佛叁幅。
叁幅叁尊如來,造形一式,僅手印、持物稍有變化,其中左手上舉者,即是藥師如來。觀其畫風,應是相當具水准以上的畫家所繪,推測作畫的時間,當在二十世紀的二、叁○年代。至于民間彩繪匠師與僧侶畫家,疊有繪作藥師佛者,例如:新竹何信嚴匠師、府城陳玉峰匠師、新竹妙禅法師等人,均曾留下色彩鮮明、線條流暢、法相莊嚴的叁寶佛卷軸畫,畫風均類似齋明寺藏本。
例如:何信嚴所畫藥師佛,頂上螺發,正中肉髻稍凸而無發,面作長方圓形,雙腿結跏趺坐,身披覆蓋兩肩的寬袖長袍,袍服衣端鑲邊,衣上繪大形團花,設色對比強烈(插圖)。至于妙禅法師所畫藥師佛,則左手上舉,右手持摩尼寶珠,雙肩較寬圓,筆觸細致,衣袍上紋飾柔和(插圖)。陳玉峰的叁寶佛,佛衣或袒右肩式,或覆蓋雙肩式,其用色鮮豔大膽,裝飾性強(插圖)。
妙禅法師除了繪作叁寶佛外,又塑作叁寶佛,早年所塑供于臺中寶覺寺,晚年所塑,供于大仙寺叁寶殿內,藥師佛供于藥師寶殿的佛龛中,高髻長耳,胸飾卍字,手托藥缽,左掌上舉,神情悲智充滿,仰望十分攝心。(封面圖)臺灣早年所供的藥師佛幾乎都因襲明清式樣,但近年落成的法鼓山大雄寶殿內的叁寶佛(含藥師佛),卻是唯一呈現隋唐式樣者,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