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受,應無谄曲,應如是學”,不能說我這個信受是被迫的,不是。這是無量的善巧,你要有谄曲心,感覺有壓迫心了,受持還不能得到利益,所以應如是看待自己。怎麼來看呢?“我爲非善。盲無慧目”,我們大家沒有智慧才學佛,我們大家無知才學佛,我們大家不能信佛才來學佛的。因爲什麼呢?以前要信佛早已成佛,沒有智才向往智慧,若有智慧,已經開發來,就不用學佛了。我們本質上是如佛一樣具足智慧,但是那個無盡的智慧寶藏、寶庫還沒有打開,所以隨順佛、仰信佛方能達到這個目的地呀,達到這個目的。
“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依如來言隨說宣說,隨如來的教化,隨順如來的教化,就是孝順爲智道。所以說《菩薩戒本疏》基本上告訴我們孝爲智道,孝爲無上道業。孝順是道業,在世間孝順是道業,是智道,是知恩,是世間人所敬仰和贊歎的善人或者是說稀有的人。孝養父母的人、孝順父母的人,大家都會對他贊歎,這樣人會健康,生活得健康,那麼運用人生也就會健康的、順利的。
在佛法中也決定是這樣。隨順佛的教誨,那就是孝順佛。隨順佛的給予,一定會使我們法身健康。我們的法身慧命呢,運用一定會十分地明快、順利。
所以呢,“于如來眼隨所宣說。于諸如來密意語言而生誹謗。菩薩如是自處無知仰推如來”,要是誹謗疑惑就會喪失大利呀,因爲諸佛甚深教誨。就像我們成年人在孩子面前說話,孩子往往是不能理解的。你給幼稚園五、六歲的孩子說一些成年人的事情,孩子是無法理解的。他能隨順,那就會受到很多的保護,不會受到什麼傷害。我們學習佛法亦複如是,我們作爲凡夫衆生乃至說入得聖位的衆生,在佛這個無量無可思議智慧面前亦是無知的,所以呢,“仰推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等隨觀見”,能仰信仰推如來、隨順如來,于諸佛法無不現知。決定會相識的,決定會相就,像我們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我們要把這個願當做自己的願,我們來體會一下。我們來看一個願,我們打開第一個。把第一大願當成自己的願,是我發的願,是我們的願,我們來隨順一下,不要作自己的想法,作爲自己現前的願望。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證得無上菩提時,來世就要舍棄我們現下的一切作業障礙、意識障礙、我執障礙、法執障礙、身份障礙,放下舍棄一切來隨順這樣的內容,隨文入觀,隨文作心、隨文作意、隨文法用、隨文成就。“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這就是我們的心、這就是我們的果地、這就是我們的運用、這就是我們所觀,“以叁十二相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我們用這樣眼目來看這個世間,我們用這樣的心來看這個世間,用這樣的果德來回施世間,是一個什麼樣的利益呢?依願標心,依心顯果,依果饒益有情,是爲佛法的利益回施。
我們再讀第二頁,作爲自己的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作爲自己的願,切莫作爲是別人的願,來隨文入觀、依願標心、依心表用、依用顯果、依果自他二種利益全體發露。這樣我們看一看,不要用自己的思想,用隨順,仰信歸命。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這是舍棄我這個現世,叫舍棄現下的一切執著、一切分別、一切作業、一切善與不善,“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隨文入觀、依文照心、依心照用、依用顯德、依德顯法,法就是自利利他。“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這作爲自己的心力,心作心用、心作心是。這是我們常讀佛願、常知佛力、常知佛之智、常知佛之悲、常知佛之行啊!如是隨順迅速得以利益現前,能迅速明白諸佛之思想、諸佛之功用、諸佛之善巧,作爲覺悟的善巧,覺悟的自在、覺悟的威神、覺悟的光明。那就是我們的自心本願。本願清淨,本願具足啊!
經典是我們指一個路子,佛的教誨是使我們成佛,所以是我來世得菩提時,諸佛的願都是這樣表的,這個我來世得菩提時,這個“我”是因地那個藥師佛,大家是不是因地的藥師佛呢?還是果地藥師佛呢?隨順果德就是果地藥師佛,隨順因地就是因地藥師佛,聽聞者若作因、若作果,皆是利益。
我們舉這兩個例子,所以我們要善知,佛有無量的行願善巧方便,贊莫能盡,所以無有盡也。佛說法最直接的就是回施教化,佛說法間接的是說欲,最沒有辦法的事情就是說因果,說這個事情、那個事情的果報。這是叁種說法,要叁會說法。妙法蓮華經叁會說法就是如是說,對利根者,但說方便品,但說一真教誨,但提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說種種法義,隨法所欲,以開曉衆生接度引導衆生。不知者說事說因果,說的這叁種說法。
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這一段文字告訴我們佛法,乃至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善巧方便,我們大家要仰信,不要推測,不要把他局限到這幾個事上。我們能仰信、隨順,必能相應。就像我們去年學《往生論》,在這個地方,那五念門都是身業、口業、智業、方便智業的隨順法門,隨順必得利益。我們來到這個山上學習,許多人從家裏來到這個地方,每天回家,有的人是騎自行車,有的人是搭車,搭車就是隨順,隨順汽車的載負就可以回到自己家,達到自己的目的地,不要自己勞作,只是隨順即可。什麼叫隨順呢,你站在車上,坐在車上即可。那麼自己徒步呢,就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或者是一腳一腳來踏,那不是隨順,那是要自己行持。這個佛力佛果教化、回施的法門都是隨順法門,仰信的法門、孝順的法門、知恩的法門,這個地方我們要逐漸地把它搞清晰。
就像我們一開始講,佛講叁種法的教義,叁類法的教義,一個就是果德回施,依真言、名號,來宣化教化,使一切衆生聞這些名號直接接受佛的果德,依名召德,依德顯心,成就究竟利益。這就是隨順,只能隨順,不可做解。若要做解,叫管測大海。通過管子看一個大海,只能看到其一少分;像管中窺豹,看虎看豹子一樣,只看其一斑,不知全貌;像盲人摸象,不能知其全體。
丁二、救脫延壽周
戊一、救脫示延壽法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
就是所謂的乘佛的利益,即從座起。
這也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垂迹顯現救脫菩薩的善巧回施,所以稱爲從座而起。座者就是菩薩此地之座,仗佛威神加被,方能起座。我們每一個衆生,凡夫的衆生,入聖位的衆生,在佛面前都稱爲衆生,這類衆生要超越自我的行持,必須仗借佛力的威神加被提攜,若不如是,不能出離,不能離座。往往被自己的境界、自力、作爲所局限,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座,座者被局限起來了,這個局限就會直接地傷害自己的廣大的智慧妙用。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就是現那種恭敬隨順之相。
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
過去智慧者乃至說,這些菩薩摩诃薩,爲了救脫衆生而發問此因緣。這個地方是救脫菩薩實施藥師本尊之顯現啓示之教化,就是通過自己的啓問來啓迪大家,使大家得到“大德世尊”的教化,這叫仰信取信。仰信,如是仰信隨順就會産生法益。所謂的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這一類地都是仰信之相,隨順之相。
“像法轉時”,也就是于我們這個末法時代。
有諸衆生,爲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
此處是說我們的苦患。九界衆生都有苦患,這裏說的苦患是針對我們人類的、凡夫的這種病難而講的。
長病羸瘦,瘦得皮包骨頭,或者是說身體無力。現在長病的人還是比較多地,現在人類的身體素質普遍地在下降,普遍不是很高,你可以廣泛地看一看,許多以前沒有聽過名字的病,不知道的病,都在我們這些雜類生命中顯示出來了。不能飲食,這就直接說了。
喉唇幹燥,見諸方暗
我們這個身體不健康的時候,就會現種種暗淡的相貌,有的額頭一發黑,人命基本上就該出現問題了。身相發黑就是說一種灰色景象,人的命啊,就特別地弱了。
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
父母,生育者。親屬,子女、弟兄、姐妹之類。朋友知識。
涕泣圍繞
大家前後圍繞。這樣的事情我們基本上每一個人都碰到過,自己的親屬有病了,朋友、親屬都來了,圍到一起,希望他健康,看到他的病苦不能忍受,涕泣圍繞。
然彼自身
像這一類的衆生。舉的是這一個例子,這是就事而談的。
臥于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
神識在我們佛教稱爲中有或者中陰。佛教本來是不講什麼有常斷滅的,這個地方講神識,佛法中把佛性與靈魂要判別開。我們往往認爲自己有一個靈魂,什麼樣的靈魂呢?就是所謂的真正的我,不壞的我,所謂的大我、真我,這都是外道見、常見。
這個地方說神識,最主要是針對我們衆生。佛說法不會相違背,針對衆生四種因緣,分別教化,同歸一真。
第一類就是針對斷見,許多人認爲人死如滅燈,那就會狂妄,肆無忌憚。所謂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之說,做什麼事情無有顧忌,因爲啥呢?人死如滅燈啊!所以就極端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不怕後報。針對這一類的衆生告訴我們衆生的作業,沒有出生死之外,沒有出叁界之外,你這個神識是不斷的,是沒法來圓滿自在的。所以我們佛教要把這個佛性與靈魂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作一個標准。這個覺性、佛性就是諸佛所證的順性果德,我們衆生往往在神識上,在這種流變的因緣上去追求一個長久的我,或者說真實的我,或者說取一個斷滅的我。
第二類就所謂的常有的我。這樣的說法外道比較多一些,認爲現在的我是一個假我,另一個我呢,永遠不斷,生生幻化,是永遠不斷的,那是我,這個概念還是比較普遍的。就是這個神識,套到那個神識裏去了,另外一個生命,但那還是我。佛教針對這個因緣告訴我們,這個我是一種虛妄的轉換,因緣的和合。…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慈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