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心外求道的人,不明真理,不識佛性,不信因果,邪見熾盛,往往修學種種無益苦行,如蠶作繭,自纏自縛,猶如人誤入荊棘叢林,入易出難,故言「墮惡見稠林」。

  

  魔與外道、惡見,皆屬于惑,是生死根本。衆生因煩惱惑而作業而受苦,如是惑業苦叁,循環不已,被困苦惱深淵,無法自救。藥師如來爲徹底消除衆生心中的迷惑,令斷除苦因,苦因既滅,則苦果不生。是以在因中行菩薩道時,即依集谛發願,願當來成佛,能「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有「墮」在「種種惡見稠林」中的衆生,悉「皆當引攝置于正見」。

  

  凡世間一切善法,合乎人倫道德,合乎法律秩序,合乎邏輯理論,合乎因果法則的見解,都是正見;凡能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而學習大乘佛法,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利益衆生,趣向佛道的人,就是正知正見。今藥師佛乘本願力功德,將被魔所困,被外道所纏的衆生,「引」出魔網,導出惡見稠林,安置于正知正見的大乘佛法中,「漸令修習諸菩薩行」,當然可以圓滿具足菩薩道,終于「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可惜現代思想自由,人皆各持己見,自以爲是;至于另有目的之人,故意標奇立異,邪說橫行,令一般無知市民,或急功好利的人,誤入歧途,自投羅網,自毀前程。例如:目前世界各地,流行著種種邪知邪見的宗教,正在謀殺人的慧命,殘害人的身心,凡是正知正見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及弘揚藥師法門,祈求藥師如來慈光加被,令邪知邪見的人,轉爲正知正見,共同實踐利己利人的菩薩道,以杜絕社會種種罪惡發生,使我們的世界,變爲人間的淨土,幸福的樂園。

  

  

  (十)解脫災難令離憂苦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以下叁大別願,皆是緣苦谛境而發。佛說:人的富貴貧賤,窮通得失,或智愚賢不肖,皆是個人宿生業力使然;所以我們欲想富貴榮耀,幸福快樂,就要實行布施持戒,努力修善,自求多福。可惜衆生迷惑無知,不信因果報應分明,每妒忌他人的成就,而苦自己之不足,因而憤世疾俗,甚至挺而走險,作奸犯法,擾亂社會治安,當然要被「王法所錄」,接受國家法律的裁判。

  

  古之王法,設有笞、扙、徒、流、死等五刑,以懲罰犯罪的人。今言:「繩縛鞭撻」是笞刑,「系閉牢獄」是徒刑,「刑戮」屬于死刑。「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是指王法以外的一切天災人禍,或是被惡人陷害,飽受淩辱。人的感受可分爲苦、樂、憂、喜、舍等五種;今被種種逆境,導致「悲愁煎逼,身心受苦」是屬于憂與苦。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願拔除衆生的痛苦,不管是因觸犯國法,該受刑罰的人,或被人陷害,枉受無辜者,或是在王法之外,遭受其余天災人禍的逼害,致使「悲愁煎逼,身心受苦」的衆生,若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即可以仰仗佛的本願功德,與佛果上的「福德威神力」加被的緣故,皆得解脫,一切王法所加,以及其余無量災難、苦難、厄難、困難,與遭受他人的橫加「淩辱」,種種「悲愁煎逼」的憂苦。

  

  或有人問,被國法懲罰的人,若是冤枉,聞佛名號,即得解脫,是應該的;如果是五逆十惡的人,是罪有應得,若聞佛名號,即得解脫,豈非違背因果定律?當知若有福德因緣,得聞藥師佛名,一定是有善根,而又勇于改過的人,今因聞佛名,受佛感化,悔過自新,轉惡爲善,念佛修行,必然蒙佛慈悲攝受,可以解脫災難,或重罪輕受,正是善因善果,誰說是違背因果定律?

  

  

  (十一)饑渴衆生得妙飲食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飲食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條件,若然缺乏飲食營養,不僅身瘦形枯,百病叢生,且面臨死亡;是以世人無不爲求飲食而奔馳。《楞嚴經》說:「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又名粗抟食:指色、香、味、觸等食物,可直接資養身體,間接資補精神。

  

  觸食:指人的眼等六根,與外界色等六塵接觸,産生色聲香味,冷暖澀滑種種反應情緒,令人心生喜樂,能長養身心,謂之觸食。

  

  思食:指人的思想與意志,能使人精神奮振,克製艱苦,甚至任勞任怨,以謀生存,謂之思食。

  

  識食:此識非指眼等六根,攀緣色等六塵所起之六識,而是指一切衆生,皆依賴而生存的第八阿賴耶識;地獄衆生及無色界有情,固然賴此識資持命根,而一切衆生,亦因此識資持業果,始可以延續生命,因名識食。

  

  叁界衆生,皆依以上四食而住,至于出世叁乘聖人,則以禅悅爲食,或以願力爲食,以解脫爲食,資養慧命;唯獨諸佛,已轉識成智,法身顯現,智慧飽滿,無需再依食住。

  

  段食、觸食,純屬物質;思食、識食、以及禅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等,皆是精神食糧。普通一般人,大都全力注意飲食營養,爭取物質的享受,而忽視精神食糧,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萎,百病叢生,仍然不知謀求挽救,努力

  取精神食糧,令精神飽滿,身心健康,反而醉心物質享受,心爲形役,身爲物轉,每爲物之得失而煩惱;尤甚的是爲滿足一時口腹之欲,而屠殺生靈,冤結累劫,受報無窮;或爲滿足一己的私欲,而強奪巧取,無惡不作,既作惡多端,則罪孽難逃,生受法律製裁,死墮惡道,受苦無量,佛眼觀之,實在可憐可憫。因此,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願將來成佛,凡爲「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的衆生,若然得聞其名號,而能「專念受持」,即先以世間「上妙飲食,飽足其身」。

  

  「上妙飲食」,非指血腥臭穢的肉類,而是營養豐富,資補身心的天然食品,加以思想純善無惡的思食,與深信因果知見正確的識食,該是世間最上最妙的飲食。

  

  「法味」,指大乘佛教的思想,以及菩薩所修學的無量法門,能長養人的慧命,能令人法身健康,畢竟解脫生死之苦,獲得佛果無上菩提的究竟安樂。

  

  藥師佛對于爲饑渴所惱,作諸惡業,流轉生死的衆生,先以世間「上妙飲食」,令其安住于有漏善道,使之成爲人間賢士;然後再進一步用出世間的「法味」,令其安住于無漏覺道,使之成爲出世間聖人,乃至證得佛果無上菩提,究竟離苦得樂,故言:「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貧乏衆生得妙衣服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

  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衣服不止可以衛體遮羞,還可以禦寒避暑,保護肌膚,避免寒暑或蚊蟲的侵襲;是以衣服,亦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護身之物。時至今日,人的衣服不但講究華麗美觀,還求款式新潮怪異,富貴的人,一件衣服,每以萬元計,可是貧窮人家,往往衣不蔽體,即使是粗衣舊服,亦無以自給。藥師如來爲照顧此類貧苦群衆,因中行菩薩道時,發願將來成佛,若有貧窮衆生,缺乏衣服,飽受蚊蟲侵襲,或被寒暑逼迫惱害,如果得聞藥師佛的名號,又能專心稱念,如法「受持」,自然獲得藥師如來本願功德威神之力加被,即能「如其」心中「所好」,隨意「即得上妙衣服」。同時「亦得一切寶莊嚴具」,例如:寶石,鑽石,鑽戒,項鏈等首飾之類。

  

  「華鬘」,是用種種花,或用種種寶石製成的項鏈首飾;「塗香」,是種種名貴的香水;「鼓樂」,是各種流行的音樂;「衆伎」是各種樂器。此皆是人間富豪之家所用之物,今因專心稱念佛的名號,即可「隨」其「心」意所愛好「玩」賞的一切華麗衣服,各種名貴首飾,高級化妝用品,以及娛樂所用的各種器具,藥師佛悉「皆」能「令」一切貧苦衆生,得到「滿足」,如意享受。

  

  

  曼殊室利,是爲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藥師佛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大願,前五願是依出世間因果,道滅二谛所發的大願,偏重佛道的修證;後七願是依世間因果,苦集二谛所發的大願,正視人間福樂的增益,與疾苦的消除。前五大願是與一切衆生樂;後七大願是拔一切衆生苦。不僅解救人間現實的災難,令人福壽康甯,所求如意;同時令人離諸魔障,趣向佛道,成等正覺,究竟離苦得樂,因此被稱爲「微妙上願」。

  

  

  六、琉璃世界的莊嚴

  

  

  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釋尊再次告訴文殊菩薩: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的功德,以及成就佛果菩提之後,其淨琉璃佛土的殊勝「功德莊嚴」,即使在「一劫」之中,或用「一劫余」的時間,亦「說不能盡」。

  

  梵語:「劫波」譯爲時分,或時間。由一剎那開始,直至億億萬萬年,皆可名之爲時分,因此佛經將時間分爲小劫、中劫、大劫,以統計時間的長短。佛說世界最初成立,由光音天上的天人下生,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此時人性凶惡殘酷,貪瞋癡熾盛,彼此相見,互起殺心,隨手所執,草木皆變成利器,由業力驅使,大殺七天,名刀兵災。由于人多行不善,殘殺無辜,非人吐毒,疾疫流行,感染即死,如是經過七個月的時間,名疾疫災。又因人心邪惡,不務正業,天龍瞋怒,久不降雨,因旱成…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