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思明辨」,以獲得深刻的理解與利益,然後許爲宣說。

  

  曼殊菩薩既蒙釋尊贊歎,叮囑勸勉,許爲宣說,即滿懷喜歡的回答:當然啦!世尊的教誨,我們當然唯命是從,但願我佛慈悲,立即宣說,我等在會大衆,是非常喜歡樂意聽聞的。

  

  以上是本經的別序,敘述本經發起的因緣,是由于文殊菩薩的啓請,故佛說此經,可以說:文殊菩薩是此經的發起衆。

  

  

  五、正說如來的本願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現在開始,進入本經的正宗分,釋尊因曼殊室利菩薩的啓請,正式開始宣說本經。此段經文,顯示本經是以藥師佛,果上依正莊嚴的功德,及其成就依正莊嚴功德的本因願行爲主體。

  

  在義淨法師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的經文中,詳述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光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八大願,….…。

  

  又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八大願,…。

  

  又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國土,有世界名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

  

  又東方去此,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

  

  又東方去此,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

  

  又東方去此,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

  

  又東方去此,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彼佛世尊,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

  

  玄奘法師既然認爲,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已概括善名稱吉祥王如來等六佛的四願與八願,故僅譯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作爲藥師七佛如來的代表。是以本經一開始,就是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東方」是群動之首,日出之初,象征著朝氣與光明。「殑伽」是印度四大河流之一,舊譯名恒河,此河沙細如面,其數多而不可數;當年,釋尊常在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每喜歡引用恒河之沙,以譬喻極多之數量。

  

  「佛土」指一佛所教化的國土,亦即是叁千大千世界。今以一沙一世界言,從此娑婆世界的東方去,要經過十個恒河沙數之多的佛世界,然後有一世界名淨琉璃。可知此世界距離我們是何等的遙遠,比較起來,過十萬億佛土的西方極樂世界,就近得多了。又國土是十法界衆生依止之處,可分爲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等四種;淨琉璃世界,是屬于實報莊嚴土。

  

  世界名淨琉璃,顧名思義,可知此世界是極其清淨,特別莊嚴。因爲淨琉璃世界,不止是以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而且其國中有情,純是大丈夫相,無有男女的差別現象,無有四惡趣的衆生,連因不如意所發出的苦惱音聲亦不可得,「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所以淨琉璃世界,是屬于東方的淨土。

  

  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名琉璃光如來;淨琉璃世界是依報,琉璃光如來是正報。佛以琉璃光的般若智,照實相理,智理一體,心境一如,光明遍照,清淨無染,約所證境言,名淨琉璃世界,約能證智言,名琉璃光如來。

  

  「如來」,是佛十種通號之一,是仿同先德號:意思是說,今佛出世,如同古佛再來。又諸佛所證不生不滅的實相理體,即是衆生本具的真如自性,此性叁世不遷,四相不改,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謂之如;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衆生隨迷染之緣,而漏落生死,諸佛隨悟淨之緣,而成正覺。諸佛因悲憫衆生,迷而不覺,枉受生死,故來世間,說法利生謂之來。

  

  「應」,即應供,是堪爲福田號。因爲佛已經惑盡智圓,堪受人天的供養。

  

  「正等覺」,即是正遍知,是遍知法界號。佛以實智證理究竟,是正知,以權智通達法界依正因果等事相,是遍知,權實不二,名正遍知。

  

  「明行圓滿」,亦稱明行足,是果顯因德號。明是智慧,行足是福德,佛以福慧二嚴,成無上道,顯示因地福慧雙修,圓滿具足,故又名兩足尊。

  

  「善逝」,是善住菩提號。逝即逝世,六道衆生,背覺合塵,作善惡業,被業所牽,長住生死,來去不得自由,是不善逝;二乘聖人,雖斷分段生死,變易尚存,住有余

  盤,亦非善逝;諸佛五住煩惱淨盡,二死永亡,雖常住菩提覺道,但爲利益衆生,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示生,非滅示滅,來時乘願而來,去時自知時至而去,來去自由自在,因名善逝。

  

  「世間解」,是達僞通真號。佛具十智,了知世間諸法,相妄性真,事理性相,通達無違。

  

  「無上士、調禦丈夫」,是攝化從道號。普通人以足智多謀,文武雙全謂之士,勇敢無畏,能擔當重任謂之大丈夫。在佛法言:但求自利是下士,自利兼他是中士,廣修六度四攝等法門,利益衆生是上士,二利究竟,萬德具備,名無上士。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悲智雙運,慈威兼施,能調禦降伏剛強衆生,攝化一切有情,令凶惡者變爲良善,令頑固者變爲馴服,接受教化,歸向佛道,因名無上士、調禦丈夫。

  

  「天人師」,是應機受法號。佛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無不以佛爲師故。

  

  「佛」,是叁覺圓明號。佛以始覺智,證本覺理,究竟覺悟故。又名覺悟歸真號,佛以自覺萬法惟心,心外無法之理,遍覺一切衆生,二利成就,修證究竟,回歸真如自性故。

  

  「薄伽梵」,具有端嚴、名稱、熾盛、吉祥、尊貴、自在等六義,屬于多含不翻,簡譯名世尊,是十界獨尊號。因爲佛智是十法界之最,佛德爲一切世間所尊故。

  

  以上十號,通于十方叁世諸佛,謂之通號。藥師琉璃光,是佛的別號,今通別並稱,故言:「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彼世尊」,是指藥師如來,以釋迦世尊是此土的佛,故藥師如來是彼土的佛。彼土藥師琉璃光如來,原本從凡夫開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即「發十二大願」,而此大願,既不同于凡夫,但求人天福報以自利;不同于二乘,但求出叁界,了生死;亦不同于阿彌陀佛,嚴淨國土,成就衆生;也不同于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教化衆生,開佛知見;而是願意滿足一切衆生的希望,「令諸有情,所求皆得。」十二大願是佛因中修行所發的別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是成佛後由本願行功德力的實現。

  

  

  (一)生佛平等正報莊嚴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阿耨多羅」,譯無上,「叁藐叁菩提」,譯正等正覺,是佛果菩提的通稱。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覺是無分別智;菩薩修行,功圓果滿時,以無分別的般若智,證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雖然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但衆生迷而不覺,外道覺而不正,二乘正而不等,菩薩之覺,雖正又等,但非無上,唯佛以如如智,證如如理,既正且等,九法界衆生,無能過之,故言:「無上正等正覺」。當佛由始覺智,證本覺理,究竟覺悟之時,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親證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報身。佛的自受用報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生,屬于佛果無漏不可思議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可能理解,唯佛與佛能知。但諸佛爲教化地上菩薩,往往現出他受用報身,光明熾然,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故言:「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是指佛的應身。不但諸佛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釋尊的親弟阿難陀,以及轉輪聖王、梵王、帝釋,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種隨形好,則是諸佛因中「叁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得的果報,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叁乘聖衆可能擁有。

  

  今藥師琉璃光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發第一個大願,就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叁覺圓明,叁身具足,證得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時,亦令一切有情,共成佛道,同證叁身,與自己一樣,等無差別。因此,得生其淨琉璃世界的衆生,雖然未盡斷煩惱,未證佛道,但由于藥師如來原本願力功德的加持,皆于雜色寶華中化生,都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正報莊嚴,與佛無異。

  

  

  (二)身光破暗開曉衆生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第二個大願,是希望將來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內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徹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應大機,(他受用身),猶如琉璃寶,晶瑩皎潔,「內外明徹,淨無瑕穢」,而且功德莊嚴,好象須彌山王一樣巍然矗立不動。由于佛的報身「光明廣大」,普照無涯,周遍法界,所發出的光焰熾烈,互相映照,結成光網…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