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十二個大願,是爲了能夠讓衆生得到加持,同時能夠利益一切衆生,得到短期、暫時的各種利益,還有得到究竟長期的利益,因此述說了這部經。
各位可以看到在經名下面有一段藏文並沒有翻譯出來,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薩禮敬,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翻譯大師們的一個禮敬,爲什麼要有這樣一句要禮敬諸佛菩薩的經文呢?是爲了在翻譯的最開始,先禮敬的話,能夠幫助他在翻譯的過程都能夠圓滿而毫無障礙,所以首先要禮敬諸佛菩薩,在所謂譯師禮敬的部份,傳統上有兩種禮敬。第一種叫做認識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禮敬;第二種是依照各自的本尊來禮敬。
首先如何知道這是什麼論典的禮敬,是由于過去在翻譯的時候,西藏的國王製定了一個規矩,佛經主要分爲叁藏,也就是經、律、論叁藏。所以只要翻譯佛經的部份,最開始的禮敬就是要禮敬一切諸佛菩薩,因爲佛經的內容是很廣大的,所以要禮敬的是諸佛菩薩;如果翻譯的是律藏,由于律典內容的繁文缛節是非常多,當中非常多有關善惡取舍非常細微的東西,所以要禮敬的偈文提到說要禮敬一切遍知;第叁個是論藏,論藏是爲了能夠幫助我們開啓智慧,當中談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這部份爲了開啓智慧,所以論藏的最開頭是要禮敬文殊童子。
在譯師翻譯這部份透過上面的偈文,禮敬的對象是誰,你就知道這一部經典他是屬于經、律、論的那個部份,由于這也是國王所製訂的一個規矩,所以這一句禮敬也被稱爲國王製訂一種禮敬的語言,現在這一部藥師經,是屬于經典的部份,所以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
緣起
接下來是經文的部份了,分爲兩個部份:一個叫序言;第二個才是正文。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頁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這個序言的部份,並不是當時佛陀親口所說的,這裏是有一段曆史的,當時佛陀在印度圓寂之後,由于不忍佛陀圓寂的悲傷,所以陸續有非常多的阿羅漢都示現涅槃,而擁有阿羅漢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都陸續的進入了涅槃,不僅是殊勝的佛陀入滅了,同時殊勝的比丘衆、阿羅漢衆也都入滅了,當時很多天人都形容當時的情況,整個世界就好象只剩一團灰、一些煙而已,什麼都沒有了,是令人非常難過的情形。
當時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趕快將佛陀的經典及開示結集起來,第一次的結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羅漢,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還差一位,這時候,他們知道還有一位阿羅漢,但已經入定了,而且就在這個天界當中,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進入神通,就化現到天界去找這位阿羅漢,並請他下來一起來結集,因爲還差一個人,這位在天界禅定的阿羅漢,叫做帕龍達尊者,當請他一起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經涅槃了,他也不願意下來,要繼續入定,當時送了這一件法衣,還有一個缽給另外的阿羅漢帶回到人世間。這個時候大迦葉尊者,很嚴厲的製訂了一個規矩,他說在經典還未結集之前,不准任何一個阿羅漢再涅槃了,要不然就都沒有阿羅漢了。
大迦葉尊者也透過神通,知道還差一位,這一位就是阿難尊者,但當時阿難尊者還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夠讓他證得阿羅漢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讓他難過,讓他生起出離心才會精進想要修持佛法,這個時候,僧衆就特別用一些語言,說他犯了錯誤,然後就把他趕走了,趕走之後,阿難尊者當然非常的傷心,心想我在佛陀身邊待了這麼長的時間,現在竟然被趕走了,心中非常的難過而生起出離心,接著更精進地開始修持佛法,透過修持佛法,證得了果位之後,具備了神通,原來當時大衆把他趕走的原因,就是爲了經典的結集,因爲還差一位阿羅漢之故,這時候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之後,就有五百位阿羅漢,陸續的他們就有幾次的結集,結集了經、律、論叁藏。
經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難尊者他來結集,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優波離的尊者結集,論典是由迦葉尊者來結集的。當時這些阿羅漢們要結集佛陀所開示的經、律、論藏首先都會聚在一起,然後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發願祈請之後就向阿難尊者請法,阿難就開始說出當時佛陀說了什麼樣的內容等等,接著由大迦葉尊者將論典的部份說出來,優波離尊者就將佛陀所開示律典的部份,一點一點的說出來,再記載下來。
同時就在結集的當下,他們也就寫下了序言,特別記載當時佛陀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之下,說了什麼內容,也就是這裏提到的「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這個部份都是序言,同時這部份的序言雖然不是佛親口說的,但也是符合佛製的,爲什麼呢?因爲當時佛在未涅槃前,也曾經囑咐過後世的弟子說,你們要將我的教言結集起來,同時你們也可以注明是在那裏講的,聽法的人有誰,講的內容是什麼,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這部份的序言,可以說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開許的序言。
經文內容:序言
看到這序言的部份,第一句談到「如是我聞:一時...」,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著這一部經從頭到尾,並不是從別人那裏聽來的,或者說只是一個傳說的故事而已,而是當事人在當時、在某個地方,他親耳所聞的,而記錄下來的。所以說如是我聞,「一時」就是當時,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在當時的印度諸國最主要有六國大城,在這裏面,佛陀是到了廣嚴城的地方,他爲了要利益所有的衆生而來到了這裏,坐在這個樂音樹下,當時有大比丘衆八千人俱,還有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同時有民衆來聽講,還有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等,另外還有非人類的,像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裏面還有提到像是伽樓荼,就是金翅鳥,緊那羅就是非人,還有摩
羅伽就是大莽蛇等等這一些非人衆,無量的大衆都恭敬圍繞而在聽法,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佛陀說出了這部藥師經。
接著是「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這裏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經來講,有一種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說的經典,一種是佛陀開許親口講說的經典,以藥師經來講是佛陀特別加持了文殊菩薩,而述說出來的一部經典,所以這裏說,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從座而起,然後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習慣特別像現在在傳授皈依戒也好,或者傳授戒律的時候也好,便是這樣的一種跪姿,就是右膝著地,左膝擡起來,並且合掌于心間。當時弟子們向佛陀來請法的時候,都是以這樣的姿勢來請法的,所以說是以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來祈請。
接下來翻到第二頁,文殊菩薩當衆就向佛陀祈請,他說「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後面提到「令諸聞者業障銷除」,這裏說衆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最主要的苦就有叁個部份,也叫做叁障的苦,第一個叫做業障,第二個叫異熟障,第叁個叫煩惱障,煩惱障是可以透過我們修持禅定而消除的,第二種異熟障是指說異熟果,如果投生六道畜生的話,那就是異熟投生到了畜生已沒有機會修持佛法,這時的方法就只能透過一些發願跟祝福才能消除這種異熟障,最主要的就是業障,業障指的就是過去所造的的業,而造成今生身體上的不健康、生病,或者心裏的傷心、各種的煩惱,或者各種的苦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業障,文殊菩薩主要發願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的衆生能夠消除這些業障,就是要開示諸佛的名號及本大願殊勝的功德,特別針對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所謂的像法轉時,是指正法快消失要壞滅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希望佛陀能夠開示利益他們的諸佛名號。
接下來「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這時候世尊聽到文殊室利童子的請問之後,他就贊歎說「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善哉!善哉!在藏文就是勒克梭!勒克梭!,善哉應該是一個古語,現在的意思就是「很好!很好!」「亞玻堵!亞玻堵!」(藏音)就是很好,「你問的很好」,爲什麼說贊歎文殊童子他問的很好呢?因爲「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因爲你是以大悲心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最主要目的是爲了幫助一切業障所纏的有情們,那業障就是指有情過去生造了很多惡行,在今生造成身、心上很多的痛苦的這些有情,還有很多的天人等等,爲了要利益安樂他們,所以你勸請我來說,這是非常好的。
文殊菩薩「汝今谛聽!極善思維!當爲汝說。」在中文是只有翻譯汝今谛聽,這個谛聽的部份,藏文是有叁個部份的:第一個谛聽部份是要「聽好」;第二個就是「完整的聆聽」;再來第叁個就是「極善思維」,或者叫「善加憶持」,就是要記下來,所以可分爲叁個部份。
第一個是「聽好」,第二個是「完整的聆聽」,第叁個是「要記在心中」。主要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都需要具備這叁個部份,具備這叁個能夠消除我們聽法時所産生的過患。
第一個如果我們聽法的時候,帶有煩惱的話,就好象是一個有毒的容器,也就是說聽法的確是在聽,如果我們帶著是一念惡心,或者煩惱的動機,那就好象要將水或是東西倒進有毒的容器裏,那這些水也會變成是有毒的一樣,所以要消除不清淨的動機,要好好的來聽。「聽好」的意思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來聽聞,透過這個能夠消除第一個聽法的過患。
第二個是叫做完整的聆聽,這意思是說,有的時候在聽法時耳朵並沒有專注的在聽,就好象是一個倒過來的容器,不論是牛奶或…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創古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