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所發」的廣「大」悲「願」,「及」成佛時,「彼佛」所有國「土」的殊勝「功德」,清淨「莊嚴」,「我」(釋尊自稱)就是在「一劫」,或「一劫余」的時間,也「說不能盡」。劫梵語劫波,義譯爲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依佛法說,世界最初成立,人壽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慢慢減到人壽十歲時,又百年增一歲,一直增到八萬四千歲;這樣的一減一增,名叫小劫;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八十個小劫爲一大劫。菩薩的行願無量無邊,佛陀的果德,也是極廣極多,這那裏說得完。所以釋尊所說藥師如來的本願功德,果地莊嚴,都只是略說一滴而已。說來雖簡略,而實是說一劫或一劫多的時間,也是說不盡的。

  

  己二以西喻東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釋尊在宣說藥師法門之前,已先說阿彌陀經,開顯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故本經關于藥師的清淨國土,不再加以詳述,而以極樂世界爲例。因爲佛佛道同,佛與佛的淨土,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今說明東方淨土的莊嚴,從二方面說,一是有情正報;二是世界依報。藥師如來的淨琉璃世界,自成就以來,「一向」都是「清淨」的。我們的世界或起初清淨,後變汙穢;或最初穢染,後轉清淨,而東方淨土則始終一如。到底怎樣的清淨呢?第一、「無有女人」,女人如前文所說,身有百惡。同時,有了男女即有夫婦,于是産生種種的不清淨。東方藥師淨土,沒有女人,一切都是大丈夫;換句話說,沒有男女相,一律平等平等,無有男女差別。第二、「無惡趣」,一切惡趣都是罪業所感,而往生淨土的衆生,都已消除業障,善根具足。

  

  如彌陀經所說:『彼佛國土,無叁惡道』;『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因無惡趣,所以第叁、無有「苦」痛的「音聲」。以下敘述淨土的依報:藥師如來的國土,「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寶所成的,通明透亮;用「金繩」分「界」爲「道」。「城」即城牆,「阙」即城樓,「宮」是宮殿,「閣」爲小樓,「軒」是屋上的飛檐;以及「窗」戶、「羅網,皆」是「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莊嚴」,與「西方極樂世界」毫無二致。如要知詳細情況,可讀大本阿彌陀經。

  

  己叁以伴贊主

  

  『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衆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東方淨土,不但有藥師如來,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輔助教化。如國家----有了最高的元首外,還有輔弼治理國家的文武百官。東方淨土也是如此,還「有二菩薩摩诃薩」,爲其宣化的得力助手:「一名日光遍照」菩薩,「二名月光遍照」菩薩,「是彼」國土「無量無數菩薩衆」中的「上首」。上首,即領導者。用譬喻說,在明淨虛空中,日、月光明,爲無量無邊的星光的上首。二大菩薩是藥師如來的繼承者,是「次」後「補」登「佛處」的。娑婆世界的補處,爲彌勒佛;西方淨土的補佛處者,爲觀音、勢至;淨琉璃世界,則爲日光、月光二大菩薩。二菩薩的功德智慧最大,「悉能」受「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正法寶藏」,如王太子能推行父王的政治,才能繼承王業。補處菩薩是佛陀正法的繼承者,當然能受持佛的正法寶藏。正法的法,即常遍的實相。此法不邪名爲正;也可名妙法,即是不粗淺而微妙的;約離卻二邊,也可名爲中法。藏是庫藏,一切錢財珍寶,不用時可以放進去,要時就拿出來名爲藏。一切清淨微妙的功德法財,也都從此正法而流出;一切無邊功德法門,也都含藏于此,所以正法名爲寶藏。對此正法寶藏,二大菩薩是能受持而不失,宏通而無盡的。

  

  

  丁叁結勸往生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上來說明了因地行願,依正果德。即知東方淨土是如此的莊嚴,「是故曼殊室利」!凡是對藥師法門「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立定志「願」,求「生彼」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不但資生物是無限的豐富,大衆是非常的和樂,而且能受佛的教化開導。依後文說:凡能生東方淨土的,即得不退菩提。這樣的法門,在十方淨土中,也是難得希有的,應當發願往生才是。

  

  丙二善巧方便

  丁一聞名憶念益

  戊一離惡益

  己一離悭吝貪惜惡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旁生趣。』

  

  如來開示中,依正行願已講完;現說藥師佛的善巧方便。藥師如來,依過去因中的本願力,及現證佛果的無邊功德,救度一切苦難衆生。度生主要是慈悲,而慈悲是內在的,須有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表現出來。救濟衆生的利益,可分叁類:即聞名憶念益,持咒治病益,供養受持益。聞名利益中,又有離惡與得善二類;離惡也有四種,先明第一離悭吝貪惜惡。

  

  這是另一大段,故開頭又說「爾時」,即世尊開示藥師佛國如何莊嚴,勸勉大家往生彼土之時。釋迦「世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童子」:「有諸衆生,不」能辨「識善惡,惟」是一味「懷」著悭「貪」鄙「吝」心。這不識善惡,不是白癡;世間盡有聰明人,滿腹經綸,才智橫溢,然而好事不做,反而盡力作惡。這裏所指,就是那些否認善惡因果,抹煞道德價值的人。

  

  因不識善惡因果,所以也就「不知布施」的意義,「及」布「施」的「果報」。有些人,可以一下賭輸幾千元,但遇到慈善公益的事情,連少數都舍不得捐助。有些人,可以爲男女朋友無謂的吃喝玩,花上幾千幾萬,而不能布施一碗飯給求乞的窮人。這些人雖不是悭吝,而不知人與人間,是禍福相關的,有互助救難的必要,應該從布施中,增長自己的功德,求得自己更富裕的果報。財物原是布施功德所得的。如一粒谷子,播作種子,將有更多谷子的收獲。

  

  可是有些人,不識善惡因果,認爲布施是最不上算的事。這些人,不識因果善惡,是「愚癡無智」;于叁寶功德,也「阙于信根」。由于不識因果,不信叁寶,所以對一般貧病,及叁寶功德,都不肯布施。他們一天到晚,一味的貪吝,辛苦地爲財物而「勤加守護」,舍不得布施。若「見」有貧窮的向他「乞」求衣食,或是慈善機構向他勸捐「來」了,「心」裏便討厭而「不」歡「喜」。但有時,因人事關系,面子關系,「不」得「已而行施時」,就「如割」了他的「身肉」一般,「深生痛惜」。

  

  像這種人,爲自己還舍得花錢,雖然花得並不正當。還「有無量」數的「悭貪有情」,但知把「資」産「財」物「積集」起來,對「于」「自身尚」且舍「不」得「受用,何況能」孝養「父母」,贍養「妻子」?對家裏的「奴婢、作使(傭人)」,不用說是刻薄了;以「及來」向他乞求的「乞者」,更不會施予分文了。在這種人的心目中,祗有錢好,而且越多越好;至于要錢何用,他是從來不曾想到的。「彼諸有情」,如此的悭吝不舍,等到「從此」世界「命終」之後,必定要「生餓鬼界,或」者是墮落「旁生趣」,這裏文略,應還有地獄。餓鬼,顧名思義,它永遠在求食,而永遠食不飽;渴得連水都求不到一滴,長期生活在餓渴的逼惱中。這是貪無厭足,有錢財不肯布施的應得後果。旁生即是畜生,有些也是貪吝而墮落的;畜生也時常找不到食,如虎狼雖猛,有時也不免挨餓。貪吝不厭的人,永不滿足,即得永不滿的惡報。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上文所述,因貪吝而墮入惡趣的衆生,「由」于往「昔」在「人間」的時候,「曾暫」時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有意無意中稱念過,在心中留下種子,所以當他墮「在惡趣」,受衆苦煎迫,無處可避時,忽然便能「暫得憶念彼如來名」,生恭敬心,至誠懇到而皈向如來。憑此暫時憶念如來聖號的功德,「即于」這一「念時,從彼」叁惡道「處沒」──結束了苦難生命,「還」得受「生人中」。由此可見藥師如來的慈悲方便!偶而聽聞過他的名號,就有這麼大的功德,真是佛德難量!衆生聽聞佛號,內心就留下影子,佛法叫做『聞熏習』。一旦遇到苦難,就能記起,且以此而離苦。有些人平時不一定相信,遇難時,才記起來觀音菩薩等聖號,而虔心稱念,于是得免于難;這是常有的事。還生人間以後,「得」到對于「宿命」──宿生經曆的憶「念」,記起前生曾墮苦趣,由于悭貪吝惜,不肯施舍。于是此生能「畏惡趣苦」,徹底改變已往錯失,「不」再但爲自己,好「樂」五「欲」之「樂」,而能利益他人,「好行惠施」──或布施乞者,或供養叁寶,或熱心社會的慈善公益。不獨自己好行惠施,並且隨喜「贊歎」別人的布「施」。這樣,自己「一切所有」的財物,「悉無貪惜」而能布施;「漸次」進修,從外財到內財施,「尚能以」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身分」,布「施來求」乞的,何「況」其「余」身外的「財物」?這是由于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能脫離悭貪吝惜的惡行與惡果。

  

  己二離毀…

《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