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犯見慢惡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若諸有情」,「雖于如來」正法中,「受諸學處,而」卻「破」壞了「屍羅」。學處,即戒律,爲佛弟子所應當修學的處所。佛法有種種學處,如在家衆受五戒,比丘衆受比丘戒,菩薩衆受菩薩戒,其學處各各不同,所以說諸學處。受了學處,就得守持不犯。但衆生煩惱重,或環境惡,往往因放逸而毀犯了。梵語屍羅,是清淨的意思,義譯爲戒。持戒能滅除一切煩惱業障,得到清涼自在,所以名爲屍羅。破屍羅,即破犯殺盜淫妄等性戒。有的人,「雖不破屍羅」──性戒,「而破」了「軌則」。佛弟子受戒,還兼受有關于僧團生活的軌則,或處群入衆的軌則。破屍羅罪重,但是損壞私德;如破了軌則,更是違犯團體的公共規律。事關公共,罪過實也不小。這即是私德好而公德不好。

  

  「有」的人,對「于屍羅、軌則」,都能受持遵守,「不」曾毀犯破「壞」,「然」而「毀」壞了「正見」。這即是說,行爲雖不壞,但思想錯誤,不正確。知有善惡、因果,有生死、解脫,有聖賢、凡夫,這是世間正見;解苦、空、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法性如如,是爲出世正見。佛住世時,有一比丘,以爲涅槃是什麼都沒有,這是破壞正見的邪見。戒德、規律,雖守好,可是破了正見,罪惡更大!因爲破了正見,會影響別人,如對佛法的見解不正,傳播邪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有」的人,「雖」能「不毀正見」,「而」舍「棄多聞」。這類衆生,知見雖然正確,可是忽略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精神,而以一部經、一句佛爲滿足,甚至把其他無邊經論視爲多余的。這樣,對「于佛所說契經」的甚「深義」理,當然「不能解了」,每每誤以不了義爲了義。假使學佛的都如此,豐富的叁藏寶典,那便祗有置之高閣。斷人慧命,滅人眼目,罪過該是如何重大呢!「有」的「雖」不棄「多聞」,對佛法很有體會,造詣極高,可是起「增上慢」──依增上法而起慢,即未證謂證,未得謂得。

  

  世間學者,學識高人一等,每起驕慢;學佛的也這樣,廣學多聞,或于止觀小有修驗,不覺就起了增上慢。這種人,「由」于「增上慢」的「覆蔽心」志,狂慢得不可一世,「自是」──自己對,而「非他」──說別人不對。結果,他是誹「謗」了「正法」,自認爲如來嫡子,獨得正法,而不知實已成爲「魔」的「伴黨」了!「如是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見」,同時「複令無量俱胝(億)有情」,也「墮」落邪見的「大險坑」!

  

  「此諸有情」,學佛法而入歧途,罪大惡極,合「應」墮「于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生死「無」有「窮」盡,一直受諸苦惱。但藥師佛的慈悲威力,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他破屍羅,到起增上慢的一生中,「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能懸崖勒馬,痛改前非,「舍」棄一切「惡行」。破屍羅的能轉持淨戒,犯軌則的能遵守,乃至不棄多聞,不起增上慢;反而勇猛精進,「修」習種種「善法」──持戒、正見、多聞、離增上慢,就此能「不」再「墮惡趣」。這如從層樓墮地,而從半途中把他救濟過來。

  

  『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爲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業障輕而善根深的,稱念藥師如來的聖號,可以因慈悲願力的加被,而改惡向善,不致墮落惡趣。但如「有」罪業太重,善根微劣,一時在思想上、行爲上轉不過來,「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的,當然不免要「墮」落「惡趣」。但「以彼」藥師「如來」的「本願威力」,「令」此罪惡衆生,「現前暫」得聽「聞」藥師「名號」。以此功德,即能「從彼」惡趣「命終,還生人趣」。這回受了教訓,吃了大苦,痛定思痛,深覺從前毀戒破見的不是,而得住于「正見」的基礎。繼而「精進」修行,「善」能「調」伏內心的「意樂」,使它合理。因爲切實體驗到叁惡道的可怕,深感佛德的崇高,及其慈悲救濟的恩德,所以不再戀著世間,「便能舍」離「家」庭,「趣」向「于非(出)家」,在「如來」的正「法中,受持」種種「學處(戒)」,恐懼戒慎,「無有毀犯」。而且起「正見」,求「多聞」,「解」了契經的「甚深義」理,遠「離增上慢,不」再毀「謗正法,不」致墮魔坑而「爲魔伴」黨。這樣的「漸次」升進,「修行諸菩薩」的六度萬「行」,功德便可迅「速」地「得」到「圓滿」。

  

  這段文,對修學佛法的,尤其是末法的現在,顯得更爲重要。若犯了以上的種種過失,將墮落而無以自拔,那便應就此現生,勤加修習藥師法門,稱念藥師名號,祈求藥師如來慈悲願力的加被,使我們消除業障,改惡向善。莫待墮入叁途受苦,回頭再來修行。

  

  己叁離嫉妒誹謗惡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悭貪嫉妒,自贊毀他,當墮叁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饑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爲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

  

  「嫉妒」,即是不耐他榮,從「悭貪」煩惱而引生;由于嫉妒心,必然會「自贊毀他」。如見人有錢、有勢,或有聲望、有地位、有學問、有能力、有道德,一切比自己強,便不能忍受而起嫉妒障礙,自贊毀他;不毀謗別人,便顯不出自己的好處。然而須知自贊毀他,罪惡極重,將來「當墮叁惡趣中」,經過「無量千歲,受」盡「諸」般慘痛「劇苦」。不但地獄、餓鬼中多苦,就是「受」完了「劇苦」果報,「從彼」惡趣「命終」,又「來生人間」。或「作牛、馬」、駱「駝」、「驢」子等畜類,「恒」常「被」人「鞭撻」,忍受「饑渴」等「逼惱」;「又常」爲人背「負重」擔,「隨路而行」。即使「或得爲人」,也還是「生居下賤」,愚笨無能,一輩子「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支配,自己做不得主,得「不」到自由「自在」。自贊毀他,祗是想高高在上,果報反而是生居下賤,被人奴使。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複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衆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罥,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然而這些衆生,「若」往「昔」生在「人中」的時候,「曾」經聽「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由此」宿習的「善因」,現「今」又「複憶念」起如來,生愧慚心,「至心歸依」藥師如來,懇求救濟。那時,「佛」便「以」大威「神力」,慈愍護念,無論牛馬畜生,或是奴婢驅役,無邊痛「苦」,完全得到「解脫」。而且,轉而成爲「諸根聰利,智慧多聞」,知道「恒求」上「勝」的佛「法」;常「常遇」到「善友」,遠離惡知識;「永」遠「斷」除「魔」外的邪見「罥」網,突「破無明罥」。殼,就是卵。如雞在未孵出時,閉在蛋殼內,是黑暗而不自由的;衆生在無明煩惱的蒙蔽中,愚癡暗昧,不得解脫自在,也如雞在殼內。所以破除無明,稱爲破無明殼。險惡洶湧的「煩惱河」,爲衆生沈溺處,也因佛力的加持,進修而使之枯「竭」。無明與煩惱,是滋潤生死的源泉,既破無明殼,竭煩惱河,「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當然也就完全「解脫」了!

  

  己四離鬥訟咒詛惡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爲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這是離鬥訟咒詛惡。衆生的鬥爭、诤訟、咒詛、謀害等種種不道德的行爲,都是導源于瞋恨心。這也可以因念藥師如來的聖號而得解除。

  

  藥師佛的本願,又說:「若諸有情」,因瞋恨心重,彼此相處,不能謀求和合諒解,而卻「好」生是非,歡「喜」互相「乖」角「離」間,以致「更(互)相鬥」爭,互相诤「訟」。鬥,即毆鬥;訟,即诤辯,或作文字上的攻讦,或訴諸法律。結果,兩敗俱傷,「惱亂自」己,又惱亂「他」人,彼此都痛苦不堪。人與人間不能和睦相處,造成家庭的糾紛,社會的擾亂;國家與國家間不能和諧相處,引生國際間的戰亂。總之,人類不能和平,不能互助,皆由瞋恨煩惱的作祟。好喜乖離,自他惱亂的衆生,「以身語意」叁業,「造作增長種種惡業」。你害我,我也害你,「展轉」報複,「常」時在, 做「不饒益」衆生的惡「事」;或公開,或暗裏,在「互相謀害」。

  

  有力有勢的,可以直接謀害對方;而無能力的,即另想秘密的邪惡辦法。如禱「告」「山林樹」木,以及「冢」墓間的鬼「神」,請它們代替報複。或「殺」牛羊雞等「諸衆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與「羅剎婆等」。藥叉,義譯輕捷,行動極爲迅速,有大勇力。羅剎婆,義譯暴惡。這二者,是惡鬼中力量很大的,所以祭祀他,請他傷害敵方。或「書」寫「怨」仇「人」的「名」字,中國又加上怨仇的生辰八字,用草木「作其形像,以惡」…

《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