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犯见慢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谤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有情,堕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旁生、鬼趣,流转无穷。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释尊又告诉「曼殊室利」说:「若诸有情」,「虽于如来」正法中,「受诸学处,而」却「破」坏了「尸罗」。学处,即戒律,为佛弟子所应当修学的处所。佛法有种种学处,如在家众受五戒,比丘众受比丘戒,菩萨众受菩萨戒,其学处各各不同,所以说诸学处。受了学处,就得守持不犯。但众生烦恼重,或环境恶,往往因放逸而毁犯了。梵语尸罗,是清净的意思,义译为戒。持戒能灭除一切烦恼业障,得到清凉自在,所以名为尸罗。破尸罗,即破犯杀盗淫妄等性戒。有的人,「虽不破尸罗」──性戒,「而破」了「轨则」。佛弟子受戒,还兼受有关于僧团生活的轨则,或处群入众的轨则。破尸罗罪重,但是损坏私德;如破了轨则,更是违犯团体的公共规律。事关公共,罪过实也不小。这即是私德好而公德不好。
「有」的人,对「于尸罗、轨则」,都能受持遵守,「不」曾毁犯破「坏」,「然」而「毁」坏了「正见」。这即是说,行为虽不坏,但思想错误,不正确。知有善恶、因果,有生死、解脱,有圣贤、凡夫,这是世间正见;解苦、空、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法性如如,是为出世正见。佛住世时,有一比丘,以为涅槃是什么都没有,这是破坏正见的邪见。戒德、规律,虽守好,可是破了正见,罪恶更大!因为破了正见,会影响别人,如对佛法的见解不正,传播邪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有」的人,「虽」能「不毁正见」,「而」舍「弃多闻」。这类众生,知见虽然正确,可是忽略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精神,而以一部经、一句佛为满足,甚至把其他无边经论视为多余的。这样,对「于佛所说契经」的甚「深义」理,当然「不能解了」,每每误以不了义为了义。假使学佛的都如此,丰富的三藏宝典,那便祗有置之高阁。断人慧命,灭人眼目,罪过该是如何重大呢!「有」的「虽」不弃「多闻」,对佛法很有体会,造诣极高,可是起「增上慢」──依增上法而起慢,即未证谓证,未得谓得。
世间学者,学识高人一等,每起骄慢;学佛的也这样,广学多闻,或于止观小有修验,不觉就起了增上慢。这种人,「由」于「增上慢」的「覆蔽心」志,狂慢得不可一世,「自是」──自己对,而「非他」──说别人不对。结果,他是诽「谤」了「正法」,自认为如来嫡子,独得正法,而不知实已成为「魔」的「伴党」了!「如是愚人」,不但「自」己「行」于「邪见」,同时「复令无量俱胝(亿)有情」,也「堕」落邪见的「大险坑」!
「此诸有情」,学佛法而入歧途,罪大恶极,合「应」堕「于地狱、旁生、鬼趣,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一直受诸苦恼。但药师佛的慈悲威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他破尸罗,到起增上慢的一生中,「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能悬崖勒马,痛改前非,「舍」弃一切「恶行」。破尸罗的能转持净戒,犯轨则的能遵守,乃至不弃多闻,不起增上慢;反而勇猛精进,「修」习种种「善法」──持戒、正见、多闻、离增上慢,就此能「不」再「堕恶趣」。这如从层楼堕地,而从半途中把他救济过来。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业障轻而善根深的,称念药师如来的圣号,可以因慈悲愿力的加被,而改恶向善,不致堕落恶趣。但如「有」罪业太重,善根微劣,一时在思想上、行为上转不过来,「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的,当然不免要「堕」落「恶趣」。但「以彼」药师「如来」的「本愿威力」,「令」此罪恶众生,「现前暂」得听「闻」药师「名号」。以此功德,即能「从彼」恶趣「命终,还生人趣」。这回受了教训,吃了大苦,痛定思痛,深觉从前毁戒破见的不是,而得住于「正见」的基础。继而「精进」修行,「善」能「调」伏内心的「意乐」,使它合理。因为切实体验到三恶道的可怕,深感佛德的崇高,及其慈悲救济的恩德,所以不再恋着世间,「便能舍」离「家」庭,「趣」向「于非(出)家」,在「如来」的正「法中,受持」种种「学处(戒)」,恐惧戒慎,「无有毁犯」。而且起「正见」,求「多闻」,「解」了契经的「甚深义」理,远「离增上慢,不」再毁「谤正法,不」致堕魔坑而「为魔伴」党。这样的「渐次」升进,「修行诸菩萨」的六度万「行」,功德便可迅「速」地「得」到「圆满」。
这段文,对修学佛法的,尤其是末法的现在,显得更为重要。若犯了以上的种种过失,将堕落而无以自拔,那便应就此现生,勤加修习药师法门,称念药师名号,祈求药师如来慈悲愿力的加被,使我们消除业障,改恶向善。莫待堕入三途受苦,回头再来修行。
己三离嫉妒诽谤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嫉妒」,即是不耐他荣,从「悭贪」烦恼而引生;由于嫉妒心,必然会「自赞毁他」。如见人有钱、有势,或有声望、有地位、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一切比自己强,便不能忍受而起嫉妒障碍,自赞毁他;不毁谤别人,便显不出自己的好处。然而须知自赞毁他,罪恶极重,将来「当堕三恶趣中」,经过「无量千岁,受」尽「诸」般惨痛「剧苦」。不但地狱、饿鬼中多苦,就是「受」完了「剧苦」果报,「从彼」恶趣「命终」,又「来生人间」。或「作牛、马」、骆「驼」、「驴」子等畜类,「恒」常「被」人「鞭挞」,忍受「饥渴」等「逼恼」;「又常」为人背「负重」担,「随路而行」。即使「或得为人」,也还是「生居下贱」,愚笨无能,一辈子「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支配,自己做不得主,得「不」到自由「自在」。自赞毁他,祗是想高高在上,果报反而是生居下贱,被人奴使。
『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常遇善友,永断魔罥,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然而这些众生,「若」往「昔」生在「人中」的时候,「曾」经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由此」宿习的「善因」,现「今」又「复忆念」起如来,生愧惭心,「至心归依」药师如来,恳求救济。那时,「佛」便「以」大威「神力」,慈愍护念,无论牛马畜生,或是奴婢驱役,无边痛「苦」,完全得到「解脱」。而且,转而成为「诸根聪利,智慧多闻」,知道「恒求」上「胜」的佛「法」;常「常遇」到「善友」,远离恶知识;「永」远「断」除「魔」外的邪见「罥」网,突「破无明罥」。壳,就是卵。如鸡在未孵出时,闭在蛋壳内,是黑暗而不自由的;众生在无明烦恼的蒙蔽中,愚痴暗昧,不得解脱自在,也如鸡在壳内。所以破除无明,称为破无明壳。险恶汹涌的「烦恼河」,为众生沉溺处,也因佛力的加持,进修而使之枯「竭」。无明与烦恼,是滋润生死的源泉,既破无明壳,竭烦恼河,「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当然也就完全「解脱」了!
己四离斗讼咒诅恶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作增长种种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书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厌魅蛊道,咒起尸鬼,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这是离斗讼咒诅恶。众生的斗争、诤讼、咒诅、谋害等种种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导源于瞋恨心。这也可以因念药师如来的圣号而得解除。
药师佛的本愿,又说:「若诸有情」,因瞋恨心重,彼此相处,不能谋求和合谅解,而却「好」生是非,欢「喜」互相「乖」角「离」间,以致「更(互)相斗」争,互相诤「讼」。斗,即殴斗;讼,即诤辩,或作文字上的攻讦,或诉诸法律。结果,两败俱伤,「恼乱自」己,又恼乱「他」人,彼此都痛苦不堪。人与人间不能和睦相处,造成家庭的纠纷,社会的扰乱;国家与国家间不能和谐相处,引生国际间的战乱。总之,人类不能和平,不能互助,皆由瞋恨烦恼的作祟。好喜乖离,自他恼乱的众生,「以身语意」三业,「造作增长种种恶业」。你害我,我也害你,「展转」报复,「常」时在, 做「不饶益」众生的恶「事」;或公开,或暗里,在「互相谋害」。
有力有势的,可以直接谋害对方;而无能力的,即另想秘密的邪恶办法。如祷「告」「山林树」木,以及「冢」墓间的鬼「神」,请它们代替报复。或「杀」牛羊鸡等「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与「罗剎婆等」。药叉,义译轻捷,行动极为迅速,有大勇力。罗剎婆,义译暴恶。这二者,是恶鬼中力量很大的,所以祭祀他,请他伤害敌方。或「书」写「怨」仇「人」的「名」字,中国又加上怨仇的生辰八字,用草木「作其形像,以恶」…
《药师经讲记(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