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複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爲作義利饒益安樂。隨于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複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當救脫菩薩詳盡闡述了消災延壽的藥師法門之後,就有很多深受感動的藥叉大將及其眷屬,同時發願護持此法。藥叉,有的譯爲夜叉,系鬼趣所攝,力量極其強大,印度民間對它的信仰,至爲普遍而深固。藥叉多住在天上,或深山窮谷,偏僻海島,或遊離虛空,行迹不定。我國道士,煉丹修道而得飛升,情形與它有些類似。藥叉的性情不一,有的窮凶極惡,有的善良和順;如護持佛法的,即是溫純而善良的藥叉。在佛教的護法神中,它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像四大天王中,手執寶劍的那位毗沙門天王,便是藥叉群裏的首領。藥叉的性別也有男女,中國人以爲母藥叉醜陋而凶惡,故每以母夜叉形容潑辣的女人,其實男性藥叉才真醜惡難看,女藥叉則多半生得如花似玉,天女一般的美麗。現今所說,即是指對于佛教有信心,熱忱護法的善良夜叉。
救脫菩薩的開示告結束「時」,在大「衆中,有十二」個「藥叉大將,俱」參預藥師法「會」,靜「坐」谛聽如來說法。在毗沙門天王統攝下的藥叉,部屬很多,而這十二位爲領導者,故名大將。現依其名次,略爲解釋:
1「宮毗羅大將」,義譯爲蛟龍,頂有金龍相。它住在王舍城的一個山上,與佛教有密切關系,可說是最有功績的一位護法藥叉。佛在世時,它以赤誠心,處處護法。有一天,釋尊從靈鹫山麓經過,提婆達多暗中由山頂推下一塊大石頭,想擊害釋尊,爲宮毗羅所見,連忙用金剛杵迎擊,巨石便即粉碎,僅一小塊落在佛趾上,微微破皮出血。由此一例,可見它對佛法的忠誠!
2「伐折羅大將」(金剛),
3「迷企羅大將」(金帶),
4「安底羅大將」(破空山),
5「頞倪羅大將」(沈香),
6「珊底羅大將」(螺發),
7「因達羅大將」(主),
8「波夷羅大將」(鯨),
9「摩虎羅大將(蟒蛇),
10「真達羅大將」(一角),
11「招杜羅大將」(嚴熾),
12「毗羯羅大將」(工藝善巧)。
「此十二」位「藥叉大將,一一」各統攝「有七千藥叉」「爲眷屬」,他們都來參加法會。據藥師儀軌說:一年十二月,每天十二時辰,由每一藥叉大將輪值守護。然另有更深的意義,即藥師如來成就了十二大願,因有十二藥叉大將,每一藥叉爲每一大願的象征;也可以說,十二藥叉即等于藥師如來的化身,以現藥叉身而推行佛法。佛現佛相,是解脫相;現菩薩相,是慈悲相;現金剛、藥叉相,表示威嚴勇猛,能降服一般剛強難調的衆生,及能摧毀一切邪魔外道。所以金剛、藥叉的形像,總是豎眉怒目,顯出凶猛可怕的樣子。
十二藥叉大將各領七千眷屬,「同時舉聲」向佛宣誓說:「世尊!我」們「今」天能夠「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便「不」再感「有惡趣」的恐「怖」了。聞佛名號,一面是宿植善根,一面要承佛威力加被,否則是聽不到的。
藥師如來有無量功德,無邊行願,祗要一聞其名號,即可罪障冰除,福慧增長,所以藥叉們聞了藥師聖號,便沒有再生惡趣的恐怖了。藥叉屬鬼趣所攝,盡管福報大,力量強,但到底離不了惡趣(鬼爲叁途之一),仍然要感受惡趣的苦痛;今聞佛聖號,不但身心安甯不複恐怖,且得于佛前發願護持佛法,培植善根,來生解脫惡趣。像在黑暗中摸索而恐懼的孩子,祗要聽到母親的音聲,一切恐懼心理便可解除,而能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坦途。藥叉聽到藥師如來的聖號,蒙受佛力加被,佛光惠照,頓息惡趣的恐怖,此恩德是多麼深厚呢!
藥叉神將爲了表示報答佛恩,故禀告佛說:「我等相率,皆同一」條「心」,自今而後,「至盡形」壽而死,「歸」依「佛法僧叁寶」,並且發「誓」,要「荷負一切有情,爲作」種種「義利」,令其脫離苦厄,「饒益安樂」。受了佛的慈濟,知道佛法的好處,而發心歸依叁寶,利濟有情,這原是應該的。可是我們人類,有的比藥叉還不如,聽聞如來的勝法,得到佛法的好處,而卻不能發菩提心,利樂衆生,甚至皈依叁寶,也不能切實辦到;人而不如鬼趣的藥叉,說來是夠慚愧的!
藥叉發心護持佛法,利益衆生,並不是在佛前說說而已,而且在行動上要有所表現,所以說:「隨于何等村」莊、「城」市、「國」都、縣「邑」,甚至「空閑」的樹「林中」,「若有流布此」藥師「經,或複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或設種種供具,「恭敬供養」藥師如來,「我等」藥叉大將,及所有「眷屬」,一定經常「衛護是人」,「使」他們「解脫一切苦難」,而「諸有」情的「願求,悉令滿足」。如「有疾」病「厄」難而「求度脫」的,「亦應」一心「讀誦此經」;同時,要「以五色縷,結我」們十二藥叉大將的「名字」,等到病苦災難解除,「得如願已,然後解」開縷「結」。這是祈求消除病難的一種特殊方法。
關于打結,向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用五色絲線織成十二個藥叉大將的名字;一說稱念一位藥叉大將的名字,就用五色絲線打一個結,如次念十二名字,打十二個結。兩者比較起來,後說簡便而近情。這打結辦法,可說是一種互通信息的工具。在沒有文字之前,古人都用打結記明事物;發生一件事情,打一個結,看結就曉得什麼一回事。藥叉沿用此法,教衆生遇災難時,念它名字打一個結,他就知道前來護持。又如現代遇急難時,打一通電報或寫一封快信給朋友,他便會趕來援救。所以念一大將名字打一個結,即是請其護持的表示。待病患痊愈,厄難息除,然後將結解開。
爾時,世尊贊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釋迦「世尊」以藥叉們能夠如此發心護法,利濟有情,極爲難得,故稱贊它們說:好極了!好極了!「藥叉大將」!「汝等」能知「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慈濟「恩德」,確實「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佛弟子中有兩類人:一是報佛恩的,一是欠佛債的。佛的教誨,原是一面修行了生死以自利,一面濟度衆生以利他,但有一分學者,卻祗顧到自了生死的一邊,而不管衆生的苦難,這叫不知報佛恩的負欠佛債者。另有一分弟子,能暢達如來本懷,不但要求自了生死,而且處處以救度衆生爲前提,切實表現自未得度先度人的精神,這即知報佛恩。我們學佛,應該學報佛恩,切勿作一欠佛債者!
甲叁流通分
乙一阿難問名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正宗分已講完,現說流通分。即爲了使此正法,透過悠久的時間,廣大的空間,永久而普遍,流化不絕。先是阿難問名,即請示經題。題能攝義,有了經題,才能把一部經的要義統攝起來;令人一望經題,便可了解其中要義。又題爲全經要領,有經題,才易于記憶受持。
當釋尊稱贊藥叉大將的護法勝舉之「時」,阿難即向佛請示道:「世尊」!應「當」以「何名」稱,稱上來所說的「此」一「法門」?「我等」弟子及末法衆生,應當「雲何奉持」?于是,「佛告」訴「阿難:此法門」有叁個名稱:
1.「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即此經通用的題名。
2.「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即藥叉誓護一節;因其靈感神速,故名神咒。
3.「亦名拔除一切業障」,衆生的種種災難,即過去與現在生中業障所感,現受持此藥師法門,便可拔除一切業障,而得消災免難,植福延壽,故得此名。
「應如是持」,即是說:牢記此叁個經題,依其意義的提示,去恭敬受持。
乙二大衆奉行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诃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這是大衆奉行,佛說完每部經,都有此一段。
當「時,薄伽梵(世尊)說」完此經,在座的「諸菩薩摩诃薩,及大聲聞衆」,還有「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等人衆,和「天、龍、藥叉、[P195]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等非人衆。天、龍、藥叉叁名,上已解說過。健達縛,即幹闼婆,是一位天樂神,諸天有了盛會,均由祂奏樂,可說是天國的音樂家。阿素洛,即阿修羅(解釋見上文)。揭路荼,即迦樓羅,系一大鳥,因其翅膀金色,也名金翅鳥。此鳥身體極爲龐大,中國莊子說有大鳥,能高飛九萬裏,似乎即指此鳥。緊捺洛,即緊那羅,它也善歌能舞,唯頭生一角,究竟是神是人,令人莫辨,故名爲疑神。莫呼洛伽,即摩!7畝羅伽,是大蟒蛇。如此「人(國王大臣等)、非人(天龍八部)等,一切」在會「大衆,聞佛所說」的微妙法門,個個「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一切佛法,不是聽過或知道就算了事,必須以信心去接受,去領略。佛說:『若有信心得歡喜』,有清淨信心,才能深切地理解佛法,知道佛法的廣大利益,而把自己的身心,陶融于無邊法喜之中!像上面藥師法會的聽衆,無論是聲聞衆、菩薩衆,或是人天衆,都充滿了法喜。這因爲,他們都具有純正而堅強的絕對信心;以此信心領受高度的法樂,然後才能切實依教奉行。我們修學佛法,應該如此,對于自身才有真實受用;對于佛法,也才能永久流傳下去,不斷饒益衆生。
現在,這藥師經講完了,希望大家也生清淨心,歡喜心,依著經中的指示,信受奉行!才不辜負藥師如來的大悲願,和我們幸聞佛法的此生!
《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