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消除貪嗔癡慢疑▪P2

  ..續本文上一頁!”懷疑了。貪嗔癡慢疑中的疑害人最烈,使人喪失真心。祖師一看直指不行,才不直接開示,兜個圈子,叫你參話頭。問:“如何是佛?”答:“東山水上行。”或者答:“脫卻草鞋赤腳走。”隨便說句什麼話,不直接告訴你。叫你因不明這答話的意義而懷疑,因疑而隔斷妄念,時節因緣到來,即能親證本來。禅宗是于悟理體後,即進行綿密保護。在事境上鍛煉,勤除妄習,從而打成一片,圓透叁關。我們能夠舉很多例子,就說六祖大師吧,他經五祖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悟道後知道一切日用都是我們佛性的妙用,只要無所住,潇灑自在就好了,那個本性、明妙真心自然顯現在面前。于是就在行住坐臥間綿密保護,迨道成緣熟,方出而開壇說法。講到保任,是先保後任。就是先保護,念起不隨,不跟著念頭跑,境界來了,不跟著轉。熟了之後舍去保,進而放任,放手空行,隨其自由行事,既無拘束,亦無粘著。如孔子所說“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樣,任何事都能做,能入佛也能入魔。再看後來,馬祖的弟子大梅參問馬祖:“如何是佛?”馬祖答:“即心即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大梅馬上開悟。保護叁年之後,馬祖要試試大梅是否真的明白了,派一個侍者去說:“師兄啊,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梅說:“作麼生?”侍者說:“又道:非心非佛。”大梅說:“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知後說:“梅子熟也!”真悟道人,就是立穩腳跟,不被他人言語所左右。禅宗如此直指,大圓滿也是這樣。大圓滿最後才講“本體空分就是法身”。剛開始不肯這樣講,用功幾十年後,才肯這樣告訴你。本體空分,一點相都沒有了,這就是法身;“本體顯了分就是報身”;一切事物都是我法性所變化顯現的,無所求,無所取,就是我的化身。說的很清楚,這叫大圓滿知見。所以說杭州並不是沒有人成就,是你們自己瞞自己,弄錯了,弄到神通那邊去了。說杭州無人成就,其實自己在成就中而不知道。還要說我們不知道啓用啊。一天到晚啓用,怎麼不知道啓用啊?你喝水不是啓用嗎?吃飯穿衣不是啓用嗎?走路、工作不是啓用嗎?這不是啓用,那怎麼才是啓用呢?都是有所取著,要發神通,要玄妙奇特,人家不能的我能,認爲那才是啓用,大家都能就不算啓用。他不知道,假如是身體啓用,一口氣不來了,身體還能動嗎?現在啓用的是誰啊?現在啓用的不是我們佛性的功能嗎?不是真心的功能嗎?所以禅師說:“整天在飯籮邊,餓煞人無數。”飯在旁邊不知吃飯,在啓妙用而不知,這不是冤枉嗎?所以我們說不要被自己所瞞,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消除貪嗔癡慢疑,就必須見性。你不見性,怎麼能把貪嗔癡慢疑去掉?總是有所取,有所著,貪得無厭,有一萬,要十萬,有十萬,要百萬、億萬,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我們學佛法要一切放下。

  我們上座時要死心塌地,像死人一樣,一切不管,心念耳聞。心持咒,不是嘴持咒;耳深聽清楚,大腦意識不動,就抓住了。抓住就能深入禅定,就能安心了,就能打開了。下座一定要觀心!要時時刻刻觀照,行住坐臥之中觀照,不能忘記。內不隨念轉,念起即覺,一覺即空。念起了不知道,看不見,跟念頭走了,不覺還有念頭,那就遲了。念起了馬上就知道,立即轉掉。外不隨境牽,外面境界的任何變化都拉不動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都是我自性的影子,不跟著跑。這樣做功夫,不消叁、五年,都能上大道。所以我們要把道理說清楚,叫大家知道怎樣走才對,絕對不是顯神通才是成就。明白真心後時時保護他,真正地潇灑自在、無所追求,五神通自然會顯現出來。

  現在給大家講了開示見宗,知道一念斷處,靈靈覺知性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理悟。理悟了還要保護它。保護當中看住念頭,不跟著跑。到熟了以後,能觀之心,所觀之念,一時脫落,就等于我們打坐時能念之心和所持之咒一時脫落一樣,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親證本性了。這理悟和親證有什麼區別呢?二者所證的理體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就是一念之下證到的,和我們修法幾年脫開證到的,理體是完全一樣的,和禅宗參禅叁十年證到的也是一樣的。但力量有不同,一念證到的,沒有做過功夫,事情來了之後往往擋不住,心就亂了。這就是思惑不了,就是貪嗔癡慢疑沒有消除。現在我們上座做功夫,身心世界都化空了,親證的力量就有了,事情來了就擋得住,貪嗔癡慢疑就能消了,所以力量就不同。但是,果真我們能立定腳跟,認識這一念斷處就是我的本性,不再疑惑,保護它,也好啊。認識這一性叁身,即法報化叁身,一切都是我的化身,不要疑惑,不要當真的,不要去追逐,這樣叁五年下來也就慢慢了了,也是很好的事情嘛。所以做功夫就要這樣做,沒有什麼玄妙的地方。要語不繁,臨濟大師開悟時說“原來佛法無多子”。沒有什麼東西,當下就是了,當下就證了。所以我們不離當下做功夫,時時刻刻用功。

  壞就壞在大家都在疑。如淨宗行人也在疑:“我這樣念佛能生西方嗎?恐怕不能吧。”疑心重了,念佛就沒有力量了,生西方就困難了。要信念十足,“我這樣決定能成就,決定能生西方,決定是!”那就有力量了,全心全意就有力量了。我們先得漏盡通才是最重要的。學佛法就是要潇灑自在,如果仍舊一天到晚煩惱憂愁,那就不是佛法,與佛法不相應。我們說“衣食豐儉隨緣過”,一切隨緣,好就好過,壞就壞過,無所謂,都是假相。假如好的因緣哈哈笑,壞的因緣就憂愁煩惱,那你學的什麼佛?不是一切不可得嗎?一切都是夢境嗎?你還動什麼心。有人問:“我開悟了嗎?”開悟不開悟問你自己:“我在境界上還迷戀嗎?還著相嗎?”遇境界還要迷戀,那就是沒悟。悟了就是醒悟,不再做夢了。做夢時什麼都有,好的境界快活得不得了,差的境界苦惱得不得了,哭醒喊醒的都有。醒來之後呢,一點痕迹都沒有。假如你遇境還煩惱,那就沒悟。于順境而不喜,逆境而不煩惱,不發火,那才對了,才能真正消除貪嗔癡慢疑。假如根本沒有明心見性,談不到消除貪嗔癡慢疑,一點都除不了。要除貪嗔癡慢疑,非見性不可!

  見性後還要在事境上曆練、保護。力量不夠,對境心還要動,就要多打坐。對境迷惑,心動了,這就是思惑。做功夫,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真心,這是最重要的一著,然後才能下手保護他,知道在什麼地方下功夫、用力氣。不明白什麼是真心,在什麼地方用力氣也不知道,怎麼能成道?!做功夫須有自知之明,定力不夠,就多打坐,多打坐才能增加定力。我們從前也是這樣,每當星期日休息時,不出去遊玩,在家打坐一天,到晚上下座,這個心清淨得不得了,什麼境界都一點不動,本來喜歡的東西,現在什麼都不要,只是輕安、法喜無比。所以定力不夠,還是要多打坐,才能綿密保護。心真空淨,潇灑自在,就是道通,也是漏盡通。有了這個通,其他五神通不愁不發。這叫“但得本,不愁末”。因爲五神通是本性具足的,打開來,就自然顯現;未打開,就被蓋在裏面了。如果那些著相的東西都未拿掉,心總是動搖,你求神通,那是背道而馳,這是執著上加執著,貪嗔癡上加貪嗔癡,如何能如願以償?!要一切放下才行。

  心中心法是禅、淨、密融爲一體的大法,時時刻刻要我們直下見性。修法時是非空非有。印咒是有,但印咒是什麼意思?無可思量,無由考慮,有等于沒有,有而非有,即是非有;有個印咒,就不空,也就是非空。給你一個咒子念,一個手印結起來,就是空而不空、非空非有,推著你往前跑,就能證到本性。證到本性之後就歸到禅宗。心真空淨了,淨裸裸、赤灑灑,一塵不染,那不就是淨土嗎?土就是心,心就是土,這樣你要往生什麼地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隨你往生,都是淨土。隨緣自在,融合一體。真正的淨土是我們的常寂光淨土,本性淨土,本來清淨,不汙染。都是因爲我們妄心執著之故,所以造就這五濁惡世。我們的心清淨了,五濁惡世也就變爲淨土了。所以心中心法是密宗的心髓部分,就是大圓滿的知見。

  成道可分四個步驟:第一步“見到本性”。現在能明白這一念斷處的靈知就是本性,也是一樣。大圓滿也是直接開示,使人當下見本性。接下來做保護功夫,做保護功夫當中“覺受增長”,這是第二步。覺是覺悟、覺照,不迷,不爲境界所動、所轉。真正的覺悟就得到真正的受用,就不會煩惱了。不然逆境時你要煩惱,要發火;覺悟了,就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影子,不執著,不追求,不煩惱,就得真實受用,法喜充滿,一天到晚輕安愉悅,快活得很。所以說初地是歡喜地,覺受增長,就一步步向上證,初地、二地、叁地...,自己常考驗自己:“我現在比以前如何,是否有所進步?”當然不是一步登天,一下就到十地、等妙二覺了,要有個過程。第叁步是“明體進詣”。明體就是光明體,進步了,光明大發,朗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諸佛入我身,我身入諸佛之身,彼此交參無礙,這是“華嚴經”的境界。因爲這是覺受增長的緣故,到這個地步,貪嗔癡慢疑就絕對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但還不是究竟。最後第四步才是“法界究竟”。一切光明都不可得,一切神通都不可得,都攝歸自性,都不顯現。按大圓滿說起來就是“如臘月叁十之月”。臘月叁十的月亮還能看得見嗎?看不見了。攝歸自心,都沒有了。禅宗到這裏也是這樣講。上次講過一則公案,有僧問曹山:“朗月當頭如何?”朗月當頭就是大圓的月亮照在頭上。曹山答曰:“猶是階下漢。”還沒到家。曰:“請師接上階。”請師父慈悲,拉我一把。答曰:“月落時相見。”所以禅宗和密宗是一樣的,不要弄錯了。高深的密法,最上層的密法就是禅宗。所以你們如能站穩腳跟,不爲人言所惑,才能證成大道。如一聽人言“活佛來了,有大神通”,就跟著跑,那就要走到叉路去了。因爲沒有再比禅宗高的密法,而且求神通就要倒黴、要著魔。這次廣州來的一個姑娘,學氣功,要求發特異功能,結果兩個鬼都進到她身裏去了。先進去的一個還好,有什麼事鬼告訴她,似乎有了一點神通,再來一個,她肉體就吃不消了,難過了。這就是求神通的惡果。所以我們學佛法要明白,要走正路,曉得佛法最要緊的不是發神通,而是了生死。生死怎樣了?不著境,不跟念頭跑,一點境界不粘著,才能了生死。求神通,不究竟,不能了生死。求神通的人都是著相,都是爲了名聞利養。嘗聞氣功師先作帶功報告,賣門票賺錢,然後治病斂錢,再後發售信息物。都是不相幹的東西。說穿了,都是騙錢的玩意兒。跟他們走,豈不冤屈。我們學佛法要認定心地法門,“唯此一真實,余二即非真”。離開心地法門之外用功,心外取法就是外道。成就不是發神通,而是心空無住,坦蕩蕩的,潇灑自在。能做到順逆無拘,潇灑自在,才是最大的神通。因爲離開這個,發了五神通,心也不自在。比如有了宿命通,知道了過去世怎麼樣,心裏就懊惱,“過去世做了這麼多壞事啊”。有一個羅漢就是這樣,過去世殺了自己的父親,得了通,心裏難過了,“我怎麼如此不孝,殺了自己的父親哩?!”坐也坐不住了。釋迦佛對文殊菩薩說,“這個羅漢發了宿命通,知道殺了自己的父親,心不穩了,我們給他唱臺戲,說說法,救救他。”于是文殊拔劍要殺佛,大家一看嚇死了,殺父親罪就不得了,殺佛更不得了。佛說不要驚慌,文殊並無殺佛之心。這一切都是你們的妄心妄想蠢動,實際上這些事就像夢中所顯現的夢境一樣,都是虛幻的,真的事情是沒有的。所以過去世做的事情等于夢中所做的夢一樣,醒了就沒有了,心也就安穩了。佛就這樣給羅漢說法,而使這位羅漢心安穩下來。所以我們要明白,過去做的錯事都如夢中做的夢一樣,現在醒悟了,放開、心空就沒了。心空,業障就消了;心不空就壞了,那就要受業障之報了。所以心不空時得宿命通,那就煩惱無邊。修道人應時時刻刻在心地上用功夫,不要妄求神通。走正路,莫入歧途,才能真了生死!

  

  

《如何消除貪嗔癡慢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