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必需的。
現實世界,人人都有傾向光明的意欲,人生要有光明的人生,社會要有光明的社會。中國古有「光天化日」四字,形容光明的社會。唐朝武則天皇帝,有以佛教思想導入政治的抱負。她想使政治走上正軌,人民得以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她特別造了曌一字,作爲自己的號,讀爲照,便是日月當空照的意思。由此可見,她是怎樣憧憬光明幸福的遠景了。然而,真正能引導我們達到終極目標,達到究竟的光明人生境地,唯有佛法。故唯有大家向佛法的大道上走,才能完成究竟圓滿的人生,才能使我們達于永久光明、無限光明的境界。
2.約佛陀的證境說:佛的自證境界,本不可以心思口議,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離一切相的。若從離無明暗翳而顯證說,稱佛的自證境界爲最清淨法界,猶如淨虛空,或稱畢竟空,或稱空性,都從現證的真性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覺境界。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爲琉璃光。佛果的圓滿境界,實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所以經中每以菩薩的因德,表達如來的果德。如毗盧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賢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大行。或以四大菩薩,表彰佛的悲(觀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本經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表彰藥師佛的大智慧(日)與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輝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如來所有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二大菩薩的德行中,充分地表現出來。
因此,藥師佛又名琉璃光,他的國土是淨琉璃世界,菩薩爲日月光遍照,是具此一番深義的。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爲琉璃光而起的妙用。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所以重視溫暖、熱力、光明、希望,而說「光天化日」等。然而印度處于熱帶,特別對月亮發生興趣,「印度」即月亮之義;印度的文化思想(佛教也在內)皆特重甯靜、清涼的特質。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甯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了。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強光與微明,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這對于人性的發展、世局的安定,都是十分切需的。我們學佛,從凡夫到達聖者——佛的境界,必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淩亂,應重視清涼與甯靜。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此有圓滿的表現,所以能爲人世一切苦難病患的救治者。
如來,梵音「怛他揭多也」。藥師琉璃光是一佛的專名,如來是諸佛的通名。凡證獲無上佛果的,皆可通稱如來。如來有叁義:即如來、如解、如說。(一)如來。如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意思。菩薩到了功行圓滿,以最高的智慧,體證了究竟的真理,此真理就是如。佛是契此平等不二真如而來,如召如來。(二)如解。佛有無上的智慧,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相,無不正確通達,毫無顛倒錯亂,如法的實相而解了,是名如解。(叁)如說。佛陀不僅是解悟正確,就是說法也如實而說。應該如何說就如何說,有如實說有,無如實說無,說得恰到好處。故經裏稱佛爲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绮語者。如來、如解、如說,是佛陀所有的功德。譯者因不能遍譯叁義,所以都譯爲如來。《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爲如來。」
本願功德:願是願欲。本願即菩薩因地所發的弘願。修學佛法,以發願爲先,可說爲成佛的根本。菩薩在因地所發誓願,有通有別,如願成佛道,願度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四弘誓願,名爲通願,每一菩薩都如此發誓願。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藥師佛因地的十二大願,乃至其余諸佛所發八願四願等,皆爲別願。大家別誤會,以爲發願多,功德就大,發願少,功德就小。要知道,諸佛願力,是平等的。本願即根本願。所謂發願,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以達到目的爲止。若無願,便什麼也做不成。不獨修學大乘法門,即學小乘法,無願也同樣不能成就。所以修學菩薩,首先必須立定志願,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實現其所志願之目的。諸佛因地發願,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在于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便本願得以修證。如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才能顯于本性功德。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是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圓滿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裏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禅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績,做一分得一分,名爲功德。依本願去實踐,所成就的功德,稱爲本願功德。
經,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直譯其意爲線。釋尊在世,隨機說法,滅度後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各類的法門,有組織地貫串起來,像一朵朵的花,用線貫穿而成花蔓,便不會散失。經也是這樣,佛在世時隨時隨地說法,若不加以編集,就難得保存于久遠了。佛說的法,是究竟的真理與德行,可給我們永久學習,永久依循。所以經又含有恒常法則的意義。佛說的名爲經,佛弟子的述說,不名經而名論(除禅宗六祖慧能所說爲《六祖壇經》外)。這是表示尊重佛說。如中國古聖先賢有價值的言教,如書、詩、易等也叫做經。經又有徑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徑。
經有五義:(一)湧泉義(義味無窮);(二)出生義(能生妙善);(叁)繩墨義(楷定邪正);(四)顯示義(能示正理);(五)結蔓義(貫穿諸法)。
以上對經題作分別的解釋,現在把它綜合起來說。經是一切佛經的總名,是能诠教法。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是本經的別名,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所诠法中,本願功德,約因地行願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約果德說。果德中如來是一切佛的通稱;藥師琉璃光,是本經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別名中,藥師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顯佛的大智慧。經題有因、果、悲、智;下面經文,即對于悲智因果等,作圓滿的開示。
卷上
藥師(1)琉璃光(2)七佛(3)本願功德(4)經(5)
大唐叁藏沙門義淨(6)于佛光內寺譯
如是我聞(7)。一時薄伽梵(8)遊化諸國,至廣嚴城(9),樂音樹(10)下,與大比丘(11)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12)叁萬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13)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爲上首。及諸國王大臣、婆羅門(14)、居士(15)、天龍八部(16)、人、非人(17)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提。
【注解】
(1)藥師:系由梵語義譯,亦可稱爲大醫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藥,醫九界衆生報病、業病、煩惱病,故名藥師。在法華名藥王,在涅槃名新醫,在本經名藥師,其義一也。
(2)琉璃光:也是東方佛的名字,是梵語「薜琉璃」的略釋,其義爲天青寶石中所含的淨光,以琉璃光的明淨來比喻佛德,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光爲名,稱爲東方藥師琉璃光佛。
(3)七佛:即七尊藥師: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
(4)本願功德:本願是學佛者所發的弘願。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禅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爲功德。
(5)經:釋尊在世,隨機說法,現今所流傳,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是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而成,足令後世奉爲圭臬。以上爲本經題解。
(6)義淨: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或山東曆城人)。俗姓張。幼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鹹亨二年(671)由廣州,通過海路,到印度及蘇門答臘遊學十七年,曆30余國,攜梵本經論400部,舍利300粒至洛陽,譯出經典56部,共230卷。爲四大譯經家之一。
(7)如是我聞:如是者,是指這部經典;我聞者,是我(阿難尊者)親自聽來的。阿難尊者問佛:所作一切經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聞」爲經首。所以每一部佛經,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用以表示從佛得來。
(8)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稱,義譯爲世尊。
(9)廣嚴城:是印度的毗耶離城,意譯爲廣嚴城,在恒河邊,王舍城對面。
(10)樂音樹:樹名,因其樹林中一有微風吹動,枝葉便發出種種奇妙的自然聲音,如同奏樂,故名。佛遊化廣嚴城,即憩息此樹下說法。
(11)與大比丘:與者,即與會的大衆。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學,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12)菩薩摩诃薩:菩薩是梵語菩提(覺)薩埵(有情)的簡譯。菩薩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衆生,以救助世人爲己任之大覺悟者。此處所說的叁萬六千菩薩,是指摩诃大菩薩。摩诃是大,薩即薩埵(有情)的簡稱,摩诃薩合稱爲大有情。
(13)曼殊室利:即文殊師利,簡稱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譯爲「妙吉祥」,爲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諸弟子中智慧…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吳立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