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必需的。
现实世界,人人都有倾向光明的意欲,人生要有光明的人生,社会要有光明的社会。中国古有「光天化日」四字,形容光明的社会。唐朝武则天皇帝,有以佛教思想导入政治的抱负。她想使政治走上正轨,人民得以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她特别造了曌一字,作为自己的号,读为照,便是日月当空照的意思。由此可见,她是怎样憧憬光明幸福的远景了。然而,真正能引导我们达到终极目标,达到究竟的光明人生境地,唯有佛法。故唯有大家向佛法的大道上走,才能完成究竟圆满的人生,才能使我们达于永久光明、无限光明的境界。
2.约佛陀的证境说:佛的自证境界,本不可以心思口议,平等平等,无有差别,离一切相的。若从离无明暗翳而显证说,称佛的自证境界为最清净法界,犹如净虚空,或称毕竟空,或称空性,都从现证的真性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觉境界。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佛果的圆满境界,实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所以经中每以菩萨的因德,表达如来的果德。如毗卢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贤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大行。或以四大菩萨,表彰佛的悲(观音)、智(文殊)、行(普贤)、愿(地藏)。本经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萨,表彰药师佛的大智慧(日)与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辉遍照世间,普济一切。如来所有的无量无边功德,在这二大菩萨的德行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因此,药师佛又名琉璃光,他的国土是净琉璃世界,菩萨为日月光遍照,是具此一番深义的。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所以重视温暖、热力、光明、希望,而说「光天化日」等。然而印度处于热带,特别对月亮发生兴趣,「印度」即月亮之义;印度的文化思想(佛教也在内)皆特重宁静、清凉的特质。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了。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强光与微明,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这对于人性的发展、世局的安定,都是十分切需的。我们学佛,从凡夫到达圣者——佛的境界,必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药师琉璃光如来,对此有圆满的表现,所以能为人世一切苦难病患的救治者。
如来,梵音「怛他揭多也」。药师琉璃光是一佛的专名,如来是诸佛的通名。凡证获无上佛果的,皆可通称如来。如来有三义:即如来、如解、如说。(一)如来。如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的意思。菩萨到了功行圆满,以最高的智慧,体证了究竟的真理,此真理就是如。佛是契此平等不二真如而来,如召如来。(二)如解。佛有无上的智慧,对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相,无不正确通达,毫无颠倒错乱,如法的实相而解了,是名如解。(三)如说。佛陀不仅是解悟正确,就是说法也如实而说。应该如何说就如何说,有如实说有,无如实说无,说得恰到好处。故经里称佛为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绮语者。如来、如解、如说,是佛陀所有的功德。译者因不能遍译三义,所以都译为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如义,名为如来。」
本愿功德:愿是愿欲。本愿即菩萨因地所发的弘愿。修学佛法,以发愿为先,可说为成佛的根本。菩萨在因地所发誓愿,有通有别,如愿成佛道,愿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等四弘誓愿,名为通愿,每一菩萨都如此发誓愿。如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药师佛因地的十二大愿,乃至其余诸佛所发八愿四愿等,皆为别愿。大家别误会,以为发愿多,功德就大,发愿少,功德就小。要知道,诸佛愿力,是平等的。本愿即根本愿。所谓发愿,即普通所谓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决心,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达到目的为止。若无愿,便什么也做不成。不独修学大乘法门,即学小乘法,无愿也同样不能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首先必须立定志愿,虽经艰难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实现其所志愿之目的。诸佛因地发愿,所以与普通立志不同,在于诸佛菩萨因地中发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愿,皆从清净心中出发。虽有本愿,必藉功行圆满方便本愿得以修证。如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弘愿,则须修六度、四摄等,功行圆满,扫荡无明障翳,才能显于本性功德。故药师琉璃光如来之依正庄严果德,是由因地本愿策发功行圆满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里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绩,做一分得一分,名为功德。依本愿去实践,所成就的功德,称为本愿功德。
经,梵语「修多罗」或「素怛缆」,直译其意为线。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灭度后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各类的法门,有组织地贯串起来,像一朵朵的花,用线贯穿而成花蔓,便不会散失。经也是这样,佛在世时随时随地说法,若不加以编集,就难得保存于久远了。佛说的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行,可给我们永久学习,永久依循。所以经又含有恒常法则的意义。佛说的名为经,佛弟子的述说,不名经而名论(除禅宗六祖慧能所说为《六祖坛经》外)。这是表示尊重佛说。如中国古圣先贤有价值的言教,如书、诗、易等也叫做经。经又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一)涌泉义(义味无穷);(二)出生义(能生妙善);(三)绳墨义(楷定邪正);(四)显示义(能示正理);(五)结蔓义(贯穿诸法)。
以上对经题作分别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说。经是一切佛经的总名,是能诠教法。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是本经的别名,是所诠表的理行果法。所诠法中,本愿功德,约因地行愿说;药师琉璃光如来,约果德说。果德中如来是一切佛的通称;药师琉璃光,是本经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别名中,药师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显佛的大智慧。经题有因、果、悲、智;下面经文,即对于悲智因果等,作圆满的开示。
卷上
药师(1)琉璃光(2)七佛(3)本愿功德(4)经(5)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6)于佛光内寺译
如是我闻(7)。一时薄伽梵(8)游化诸国,至广严城(9),乐音树(10)下,与大比丘(11)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12)三万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13)菩萨、观自在菩萨、慈氏菩萨、善现菩萨、大慧菩萨、明慧菩萨、山峰菩萨、辩峰菩萨、持妙高峰菩萨、不空超越菩萨、微妙音菩萨、常思惟菩萨、执金刚菩萨。如是等诸大菩萨而为上首。及诸国王大臣、婆罗门(14)、居士(15)、天龙八部(16)、人、非人(17)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愿,趣大菩提。
【注解】
(1)药师:系由梵语义译,亦可称为大医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药,医九界众生报病、业病、烦恼病,故名药师。在法华名药王,在涅槃名新医,在本经名药师,其义一也。
(2)琉璃光:也是东方佛的名字,是梵语「薜琉璃」的略释,其义为天青宝石中所含的净光,以琉璃光的明净来比喻佛德,所以东方药师佛又以琉璃光为名,称为东方药师琉璃光佛。
(3)七佛:即七尊药师: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
(4)本愿功德:本愿是学佛者所发的弘愿。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礼佛、坐禅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为功德。
(5)经:释尊在世,随机说法,现今所流传,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经典,是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而成,足令后世奉为圭臬。以上为本经题解。
(6)义净: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或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咸亨二年(671)由广州,通过海路,到印度及苏门答腊游学十七年,历30余国,携梵本经论400部,舍利300粒至洛阳,译出经典56部,共230卷。为四大译经家之一。
(7)如是我闻:如是者,是指这部经典;我闻者,是我(阿难尊者)亲自听来的。阿难尊者问佛:所作一切经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闻」为经首。所以每一部佛经,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用以表示从佛得来。
(8)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称,义译为世尊。
(9)广严城:是印度的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
(10)乐音树:树名,因其树林中一有微风吹动,枝叶便发出种种奇妙的自然声音,如同奏乐,故名。佛游化广严城,即憩息此树下说法。
(11)与大比丘:与者,即与会的大众。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学,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
(12)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觉)萨埵(有情)的简译。菩萨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众生,以救助世人为己任之大觉悟者。此处所说的三万六千菩萨,是指摩诃大菩萨。摩诃是大,萨即萨埵(有情)的简称,摩诃萨合称为大有情。
(13)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简称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为释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诸弟子中智慧…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吴立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