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藏名chos-sgrags-rgya-mtshohi-dbyans)
(六)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藏名mdon-mkhyen-rgyal-po)
(七)藥師琉璃光如來(藏名sman-bla-sgyal-po)
民國二十叁年西康紅教之諾那上師,至金陵時,其弟子曾將此經咒音用藏、漢、英文對譯。在其序中以爲在唐譯的五部《藥師經》中,只有義淨將藥師七佛全經譯出,其余的只有單獨節譯出琉璃光如來的部份。
這個問題古來即有诤論,《阿娑縛抄》中帖決雲:「七佛者,猶彼新譯經七佛欤。謂《本願藥師經》唯譯下卷文,新譯經《藥師七佛經》加上文也。」可見自古即有人疑玄奘等舊譯是節本,而義淨的新譯是全本。
但是西藏藏經中的「甘珠爾(經部)」中,關于《藥師經》也有兩部。一與玄奘譯本相當,另一本則與義淨所譯之《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相當。
由此看來不管是中國與西藏,都有兩種不同經本的流傳。如果只是將玄奘等舊譯本,單純的視爲節本,可能不盡屬實。理由如下:
(一)《藥師經》文字不多,沒有節譯的必要。
(二)此經曆經慧簡、達磨笈多及玄奘的翻譯,其翻譯的成品始終如一。如果是節譯,應當很容易將全本譯出,不會造成叁人同樣節譯的狀況。
(叁)玄奘連六百卷《大般若經》此等钜著都全本譯出,何況只有不到萬字的《藥師經》,會在有前二譯的狀況下,不全本譯出的道理。
(四)《藥師經》如果是《藥師七佛經》的節譯,此節譯同時在中國與西藏出現,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依以上的推斷,我們可以認爲《藥師經》與《藥師七佛經》的梵本是不同的。但是,是否有可能《藥師七佛經》在印度已經被節錄成《藥師經》呢?個人以爲,這種機會極小,因爲慧簡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達磨笈多于隋炀帝大業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玄奘于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叁本于翻譯時間相差二百年,他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攜帶節本,而藏譯也不會恰好帶到同本的節譯。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藥師經》與《藥師七佛經》,在印度就有不同的版本與傳承,《藥師經》也並非《藥師七佛經》的節譯,或許兩者也有可能是同源異流,這在《道行般若經》與《大品般若經》的傳譯也曾發生過。
當時魏晉的義學家都將《大品般若》當作《道行般若》的母本,事實上兩者的梵本並不相同,而只是同源異流而已。那《藥師七佛經》的來源如何呢?我們可以推斷認定此經較《藥師經》的流行較晚,是建立在藥師法的修持基礎上糅合其他經典而成立的,其流行時間約在玄奘回國之後,義淨回國之前。
玄奘于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回國,義淨于武後證聖元年(西元六九五年)回國,這五十年之間,是《藥師七佛經》最有可能流行的時間。
六、「藥師佛」與(「藥師七佛」佛身同異的問題
藥師佛與七佛名號各別,佛土亦議;但自古以來,七佛是一體、異體的問題,各有不同看法。
《阿娑縛抄》說:「《本願經》雲:『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二經不同也,本願經只見藥師像七體,《七佛經》明七佛各別名並淨土本願。智泉雲:『二經心各別也,隨依一意可修之。』」依此,以爲二經根本上有所不同,其依據之心要與七佛之體、淨土、本願亦有所不同。所以又說:「依二卷經(藥師七佛經)修之者,善名稱等七佛爲本尊;依一卷本(藥師經)者,藥師七體。」
但是《阿娑縛抄》傳述傳教大師的作爲,又有如下的看法,《阿娑縛抄》:「又傳教大師鎮西造立給七如來。中如來其名藥師見傳,若依此意,彼七佛猶是藥師如來一佛異名欤!」這是以爲七佛皆爲藥師一佛的異名。又說:「玄奘七佛開一佛故,專譯第七藥師功德。義淨一佛又七佛故,委譯七佛各別功德;而藥師琉璃光如來七佛本願經題,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結名。......本願經又請問詞雲:『唯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世尊答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依師說推,此詞指善名稱等雲諸佛欤!......然者二經附合,七佛一揆......是則一佛改名號,七佛成正覺者。」這個說法有極濃調和味道,欲解決二經之相異點,以爲七佛即一佛。又說:「江師雲:七佛名號各別也,必皆非藥師欤!但七佛藥師者雖各別,藥師始故,爲名謂藥師等七佛雲也。」這是認爲藥師七佛是相異的七佛,而非同體了。總結這些看法,則「《藥疏》雲:『七佛經題《藥師如來七佛本願經》者有二義:(一)相傳釋雲,前六佛藥師分身也,攝化歸本,名《藥師七佛經》。(二)從第七佛得名,言總意別,故言《藥師七佛經》。』」而東密則以爲藥師七佛,皆爲淨琉璃世界的藥師如來。
在《覺禅鈔》更直接指出,《本願經》中的七軀像,即《藥師七佛經》的七佛,《覺禅鈔》說:「《本願經》一佛,《七佛經》各別尊,一體分身也。......又兩經見始終更無差異也。《本願經》形像七軀者,二卷經《七佛經》所說七佛也。或《七佛抄》雲:『七佛同是一體分身,隨機緣取七佛淨土,成佛利生。』」
由以上這些說法看來,認爲《藥師經》與《七佛經》同本者,有認爲一佛與七佛同體的看法。但從上卷的論證,我以爲此經並非只有節略的差異而已。我認爲《藥師經》與《藥師七佛經》的來源或由不同的傳承;或由《藥師經》在傳承中,經由藥師行者依據藥師法,而輾轉擴大附麗而成。在佛教的修持中本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而密宗之經軌,經由如此而增加其內容,亦非不可理解。
藥師佛與藥師七佛就修持者而言,可依不同之心要與因緣而取修;也可以認爲藥師七佛即藥師佛之分身而修之。其實一佛與七佛的證得,同屬宗教的內證,只要在論理上清晰可明,修持上圓滿向上,自能圓同藥師佛,進入真實藥師法界。
七、藥師法之修持概要
修持藥師法,最緊要者爲知藥師佛心,而知藥師佛心當依藥師佛願。藥師佛的悲願廣大不可思議,能成就一切衆生,世出世間的願望。在藥師佛第一大願中,願一切如彼無異,具足相好,不是願一切衆生成佛嗎?而第二願,表現了其淨土與身相的特殊莊嚴——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複瑕垢。這是修持藥師法的行人所不可或忘的。而藥師佛能使衆生遠離一切惱害,滿足現實的一切願求,更是獨特的願行。修持藥師法,當具足藥師的因地願行,如此不管持名、誦咒、觀想、結印,自然能盡速趨入藥師法海,成就淨琉璃世界,圓滿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經提要(洪啓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