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藏名chos-sgrags-rgya-mtshohi-dbyans)
(六)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藏名mdon-mkhyen-rgyal-po)
(七)药师琉璃光如来(藏名sman-bla-sgyal-po)
民国二十三年西康红教之诺那上师,至金陵时,其弟子曾将此经咒音用藏、汉、英文对译。在其序中以为在唐译的五部《药师经》中,只有义净将药师七佛全经译出,其余的只有单独节译出琉璃光如来的部份。
这个问题古来即有诤论,《阿娑缚抄》中帖决云:「七佛者,犹彼新译经七佛欤。谓《本愿药师经》唯译下卷文,新译经《药师七佛经》加上文也。」可见自古即有人疑玄奘等旧译是节本,而义净的新译是全本。
但是西藏藏经中的「甘珠尔(经部)」中,关于《药师经》也有两部。一与玄奘译本相当,另一本则与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相当。
由此看来不管是中国与西藏,都有两种不同经本的流传。如果只是将玄奘等旧译本,单纯的视为节本,可能不尽属实。理由如下:
(一)《药师经》文字不多,没有节译的必要。
(二)此经历经慧简、达磨笈多及玄奘的翻译,其翻译的成品始终如一。如果是节译,应当很容易将全本译出,不会造成三人同样节译的状况。
(三)玄奘连六百卷《大般若经》此等钜着都全本译出,何况只有不到万字的《药师经》,会在有前二译的状况下,不全本译出的道理。
(四)《药师经》如果是《药师七佛经》的节译,此节译同时在中国与西藏出现,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依以上的推断,我们可以认为《药师经》与《药师七佛经》的梵本是不同的。但是,是否有可能《药师七佛经》在印度已经被节录成《药师经》呢?个人以为,这种机会极小,因为慧简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达磨笈多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西元六一五年)、玄奘于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年),三本于翻译时间相差二百年,他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携带节本,而藏译也不会恰好带到同本的节译。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药师经》与《药师七佛经》,在印度就有不同的版本与传承,《药师经》也并非《药师七佛经》的节译,或许两者也有可能是同源异流,这在《道行般若经》与《大品般若经》的传译也曾发生过。
当时魏晋的义学家都将《大品般若》当作《道行般若》的母本,事实上两者的梵本并不相同,而只是同源异流而已。那《药师七佛经》的来源如何呢?我们可以推断认定此经较《药师经》的流行较晚,是建立在药师法的修持基础上糅合其他经典而成立的,其流行时间约在玄奘回国之后,义净回国之前。
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回国,义净于武后证圣元年(西元六九五年)回国,这五十年之间,是《药师七佛经》最有可能流行的时间。
六、「药师佛」与(「药师七佛」佛身同异的问题
药师佛与七佛名号各别,佛土亦议;但自古以来,七佛是一体、异体的问题,各有不同看法。
《阿娑缚抄》说:「《本愿经》云:『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二经不同也,本愿经只见药师像七体,《七佛经》明七佛各别名并净土本愿。智泉云:『二经心各别也,随依一意可修之。』」依此,以为二经根本上有所不同,其依据之心要与七佛之体、净土、本愿亦有所不同。所以又说:「依二卷经(药师七佛经)修之者,善名称等七佛为本尊;依一卷本(药师经)者,药师七体。」
但是《阿娑缚抄》传述传教大师的作为,又有如下的看法,《阿娑缚抄》:「又传教大师镇西造立给七如来。中如来其名药师见传,若依此意,彼七佛犹是药师如来一佛异名欤!」这是以为七佛皆为药师一佛的异名。又说:「玄奘七佛开一佛故,专译第七药师功德。义净一佛又七佛故,委译七佛各别功德;而药师琉璃光如来七佛本愿经题,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结名。......本愿经又请问词云:『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世尊答云:『劝请我说诸佛名号。』依师说推,此词指善名称等云诸佛欤!......然者二经附合,七佛一揆......是则一佛改名号,七佛成正觉者。」这个说法有极浓调和味道,欲解决二经之相异点,以为七佛即一佛。又说:「江师云:七佛名号各别也,必皆非药师欤!但七佛药师者虽各别,药师始故,为名谓药师等七佛云也。」这是认为药师七佛是相异的七佛,而非同体了。总结这些看法,则「《药疏》云:『七佛经题《药师如来七佛本愿经》者有二义:(一)相传释云,前六佛药师分身也,摄化归本,名《药师七佛经》。(二)从第七佛得名,言总意别,故言《药师七佛经》。』」而东密则以为药师七佛,皆为净琉璃世界的药师如来。
在《觉禅钞》更直接指出,《本愿经》中的七躯像,即《药师七佛经》的七佛,《觉禅钞》说:「《本愿经》一佛,《七佛经》各别尊,一体分身也。......又两经见始终更无差异也。《本愿经》形像七躯者,二卷经《七佛经》所说七佛也。或《七佛抄》云:『七佛同是一体分身,随机缘取七佛净土,成佛利生。』」
由以上这些说法看来,认为《药师经》与《七佛经》同本者,有认为一佛与七佛同体的看法。但从上卷的论证,我以为此经并非只有节略的差异而已。我认为《药师经》与《药师七佛经》的来源或由不同的传承;或由《药师经》在传承中,经由药师行者依据药师法,而辗转扩大附丽而成。在佛教的修持中本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而密宗之经轨,经由如此而增加其内容,亦非不可理解。
药师佛与药师七佛就修持者而言,可依不同之心要与因缘而取修;也可以认为药师七佛即药师佛之分身而修之。其实一佛与七佛的证得,同属宗教的内证,只要在论理上清晰可明,修持上圆满向上,自能圆同药师佛,进入真实药师法界。
七、药师法之修持概要
修持药师法,最紧要者为知药师佛心,而知药师佛心当依药师佛愿。药师佛的悲愿广大不可思议,能成就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愿望。在药师佛第一大愿中,愿一切如彼无异,具足相好,不是愿一切众生成佛吗?而第二愿,表现了其净土与身相的特殊庄严——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复瑕垢。这是修持药师法的行人所不可或忘的。而药师佛能使众生远离一切恼害,满足现实的一切愿求,更是独特的愿行。修持药师法,当具足药师的因地愿行,如此不管持名、诵咒、观想、结印,自然能尽速趋入药师法海,成就净琉璃世界,圆满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经提要(洪启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