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所說:“應以居士身得而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如何證得化身呢?就是功夫要做到微細流注斷滅,什麼叫微細流注呢?就是法相宗所說的五遍行心所(就是作意、觸、受、想、思)中的意,即作意。這個作意最壞,時刻在分別,什麼事情它都要分別,而且它像潛水員一樣,在深水底下動,不在上面動,看不見,動得快的很,要到我們最後做到金剛薩埵定,也就是大定,才能把這個微細流注斬斷。那我們就能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衆生了。要圓成佛果,就是要成就這叁身。“四智”呢?就是由八識轉的,叫轉識成智,即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八識轉爲四智,要分四步:就是“六、七因中轉,八、五果上圓”。我們現在在事境中做斷除習氣的功夫,就是轉六識、七識。轉第六識就是把我們的分別心,轉成不分別而只觀察的心。我們生來就喜歡分別,這個怎麼樣?那個怎麼樣?好的要,壞的就不要,人我是非太多,一天到晚都在分別當中生活,所以妄念紛飛,生死不了。第七識是傳送室,等于我們單位的門房,把六識送來的信息都傳到第八識裏去。第八識是儲藏識,等于我們的倉庫,接受第七識的信息,把它藏到裏面。第八識的種子多得不得了,多生曆劫的種子都在裏面。要把這些種子都斷掉,這可不容易,要到十地菩薩才能斷光。所以我們要加緊做功夫。“六、七因中轉”,就是現在因地修行時須著力轉換,才能進而轉八、五識,圓成佛果。也就是說,第八識和前五識要到後來才能轉成大圓鏡智而圓證佛果。現在一切衆生的第八識是昏啊,它什麼東西都要,不論好壞,它都抓住不放。到大圓鏡智時,它就只照不動了,就不要了。前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它是對外的。我們平常說:“兄弟八個一個癡”,第八識是癡,不管好壞它都接受。“五個門前做買賣”,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眼貪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境,都是對外的。“一個往來傳消息”就是第七識,接受前面六識傳給它的信息,送往第八識裏藏起來。“其中一個最靈利”就是第六識,勢力最強。所以要圓成叁身四智才能成佛,不是一悟道就成了,還差得遠呢!要好好用功才行。
佛教的根本是大乘教義,不是小乘教。小乘教是爲自己,大乘教是爲大家。“願衆生先我成佛”,是大心菩薩。你們大家都先成佛,我最後成佛。就要這樣發心。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想,別說成佛了,就是一點小利益,都爭先恐後往前搶,哎喲!我第一個,我第一個,排隊我站第一個,他要捷足先登,這就是凡夫心。所以學佛心量要大,越大越先成佛。要發大心,才合乎佛教爲法爲人的精神。
前面這些道理,都是佛教徒容易知道的,但是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呢?學佛從何處下手呢?使很多學佛人都感到茫然。有一些老太公、老太太只知道念佛燒香,對這個問題並不知道。還有一些人用功打坐得到點境界和消息,去向某些大師請教,大師說:“抱歉,我不知道,不敢瞎說”。他不敢講,因爲他自己未修法,沒有功夫,怎麼知道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呢?實際上佛教把這些道理講的很清楚。一個是豎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通過學禅、學密,把我們執著的習氣,貪、嗔、癡都消了,就出去了。一個是橫超叁界,就是學淨土宗—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很多人學禅、學淨、學密等,這些人知道從何處入手,但對于成佛有什麼把握?他們沒有深入理解佛教的深懊道理,當然就不知道了。至于有沒有把握,其實是有辦法測驗的,就是兩頭取證:一個是順境得意頭,一切都順當符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另一個是逆境煩惱頭,任何事情都不遂心,處處倒黴、失敗。順境時,心能不動,不喜而忘形,還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難當,仍是佛念當前。這兩樣能做到,念佛人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有十足把握。假如處順境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佛號一點也提不起,只知道開心、快活;處逆境煩惱時,又是痛苦不堪,提不起佛號,那麼生西就沒有把握了。可能有人會問:“恐怕不對吧!我們死後中陰身出來,佛要接引我們的,不是就有把握了嗎?”唉!要知道佛是不說謊話、假話、不打妄語的。佛是一定要來接引我們的。但是由于我們顛倒煩惱執著的緣故,就像喝醉了老酒,昏昏迷迷的,佛來接引我們,我們卻看不見,那我們怎麼去呢?所以蓮池大師說:“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大德,他是不會說謊話嚇人的。爲什麼“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呢?就是念佛心不痛切故。嘴上念佛,腦筋、思想卻在不斷地亂轉,想這想那,我們看見很多老太太、老太公一面念佛,一面還在說張家長,李家短,這樣念佛能起什麼作用?沒有一心念佛,思想還很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我們若能一心不亂,就看見佛現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心亂糟糟的,佛即使來了也看不見哪!永明壽禅師說得很清楚:“念佛人的心,好比一盆水,佛就等于天上的月亮。水清淨了,月亮就現在裏面了。我們心亂,即如這盆水渾濁,月亮就現不出來。我們也看不見佛。佛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的,只不過在我們心中現出形像叫如來。淨土宗的行人,淨業成熟,快要往生時,佛就在他心中現起形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佛就在西方現形應我們,故名感應道交。說到佛現像接引衆生也有等級,因爲功夫不同,所見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見到化身佛,中品人看見報身佛,上品人才能見到法身佛,也就是常寂光佛。
修法、了生死,有叁種實證功夫。第一種我們真能做到念起不隨,念頭一起就化去,毫不停滯,就像水上畫圖一樣,在水上一劃,水就合攏了。沒有一點影子,沒有一點痕迹。如鳥過長空,無有行迹,就能于生死岸頭得自在,要到那裏就能到那裏,不爲業力所支配,就是受生自在。第二種,我們能夠于前面講過的兩種境界,好的一頭,壞的一頭,都是平平常常,一點也不波動。我們的心沒有好的喜歡,不好的就煩惱,那麼分段生死就了了。所以說,參禅剛開悟的人分段生死並沒有了。爲什麼呢?因爲習氣重,還未消除,心還不能不逐境生情,教下說爲思惑未除,分段生死未了,所以淨土宗的人批評禅宗,說禅宗人雖然開悟了,但分段生死未了,不如淨土穩妥,即是這思惑未斷之故。教下將粗分無明爲見惑與思惑。思惑就是思想對境而生心;見惑就是知見。認識了什麼是正路,什麼是邪路;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再不走錯路,再不顛倒執著,就是見惑斷了。見惑容易斷,思惑難斷哪!人的習氣總是見到好的愛,見到壞的就厭惡、煩惱,心不平衡,總在妄動,住執難舍,所以生死不能了,還是要在六道中輪回,出不了生死。做到第一種,念起不隨,就能做到受生自在。“受生”,就是投胎能作主了,要到那裏就到那裏,要到西方就到西方,要到東方就到東方,不受業力的牽纏,自己能作主了。做到第二種,心不隨境牽,即能變化自在,了脫生死了。第叁種是微細流注斷滅,一切化空,唯有圓覺大智現前,就能現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衆生了。這就是一切用功人修法證道的真實驗證。我們修心中心法和參禅一樣,都是從第八識下手,在心地上用功。這和其它密法不同,所以稱爲禅密,只和禅宗同一鼻孔出氣,但在入手修法時略有不同。心密是用六個手印一個咒打開本來,然後再用禅宗的保任方法,勤除習氣,時時觀心,處處覺照,而與禅合轍。一俟觀照圓熟,證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歸家穩坐,就不用覺,不要觀了。這方是做一切功夫的真正最後把握。這樣的功夫,講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是要費點力氣的。不費點力氣你也做不到。說到做不到,只懂理,事上做不到,沒有用處。所以在修法的途程上,分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四個不同的過程。事事無礙法界,就是任何事情都無妨礙,不管那裏都能去得,還要更進一步,連事事無礙的意境也不立!這樣才是真正的禅和子,真正的明心見性者。這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根本,成佛的關鍵!
(二)
前面我們講了,成佛了生死不外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豎出叁界,一種是橫超叁界。叁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欲界就是指有淫欲心的世界。主要包括:天人、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這六道,欲界衆生有生命,有肉體就是因爲有淫欲心。中陰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靈魂)看見男女同房,淫欲心起充當了第叁者(談戀愛也有第叁者,不過這兒是指中陰身)。因爲中陰身是以風大爲主,同房的男女看不見,在男子射精時就把中陰身沖進女子的子宮裏,于是他就投胎了。所以要了生死,必須要斷除淫欲心。現在大家都講開放,也講“性開放”,亂得很。我看淫欲心還是不能開放,我們不能像西方國家一樣搞性開放,弄亂了不好。還是中國的性保守要好一些。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欲界僅天界就有六層,亦稱六欲天。淫欲心相應也有六種,即:受欲、交、抱、握、笑、視。第一層是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在佛經說來是在須彌山腰。須彌山是個大山,這是形像說法,只是打個比方。太陽和月亮都在須彌山腰轉。四天王天分東南西北四天王。這裏的天人還是有淫欲心,即“受欲”。受欲就是接受淫欲心,和我們人差不多,淫欲心還很濃,只是稍微淡一些。第二層是忉利天。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住的地方。“忉利”兩個字翻成中文就是叁十叁,所以也叫叁十叁天。這層天不是說有叁十叁層,而是分東南西北中五方。東南西北每一方橫向有八天,四乘八得叁十二,加中央一方就是叁十叁。玉皇大帝就住在中央一方統治東南西北四方,也管理我們人間。這層天的淫欲心比四天王…
《中有成就秘笈 (中有聞教得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