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中,揀重要的歸納整理起來,縮成六百六十法。印度的無著菩薩,在禅定中進入兜率天“彌勒內院”,聆聽彌勒佛講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師地論》之後,又把它濃縮歸納爲一百法。由于這二位菩薩相繼做了化繁爲簡、變難爲易的工作,才使我們這些後生小子能夠理解,容易信入。彌勒菩薩和無著菩薩真是慈悲無限、功德無量。不然的話,八萬四千法門這麼繁瑣,哪裏能夠理解清楚,又怎麼能夠信受奉行呢?
《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言簡意赅,義理非常豐富。它把無著大師的一百法,彌勒菩薩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釋迦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統統包括在內了。真可謂“芥子納須彌”呵!這就是說,《心經》所說的五蘊就能夠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僅色蘊所說的十一個色法,就這麼完備、這麼廣闊。我們人呢,對于色法執著得很深,因爲它有相可見,又可見又可對,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來討論,讓我們提高警覺,清醒深徹地覺悟到,色相與真空本來就沒有兩樣。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真理是由妙慧覺照而來的,觀自在菩薩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徹底的妙智慧。這個妙智慧即真如無爲法,比喻爲鏡光。假若我們以鏡光、影子作比喻的話,那麼,九十四個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個無爲法就是鏡光。“六種無爲”是: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受想滅無爲、真如無爲,其中的真如無爲就是涅槃。無爲妙智能夠覺照,觀見五蘊的發起,進而將其照空,故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假如我們不修行,怎麼能夠了然于真如實相,而不迷于妄識呢?舍離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蘊,更不能由此産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蘊看起來不容易破,因爲有十一個之多。事實上,我們並不是一個一個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來是空無所有,而不去計度分別,不妄生議論,不胡思亂想,那麼,雖有色也是無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既然色蘊如此虛幻不實、當體即空,同時也是妙有真空之性所顯,那麼,五蘊中的其余四蘊也不例外。所以,下文緊接著說: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受想行識四蘊,雖然是心法,是無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沒有兩樣,同樣是虛幻不實的,同樣是真心所現。色蘊既破,受想行識四蘊也就隨之而破了。所謂一法破,法法皆破。由此可類推之: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故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五蘊是總法,舉一反叁。五蘊法如是,其他一切諸法也莫不如是,這就是這句經文的意義。
假如有人問:“何謂色即是空?”我們回答:“投石打破沈潭月,窈窕楊柳慢擺風。”如若再問:“如何是空即是色?”我們對他說:“張長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澀。”諸位聽懂了嗎?假如不懂,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上面所說的一百法。前面僅講了一百法的數目,並未講到一百法的內容,現在我們不妨再繼續討論一下。因爲你不懂剛才的答語,這一百法的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另外,通過講《心經》中色、空的道理,大家把相宗的一百法也了解了,這也是個非常好的事情。
一百法內,第一個是“心法”,稱之爲“八大心王”。前六大心王就是我們講過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心,産生六種識。眼睛能看見色相,叫眼識;耳朵能聽到聲音,叫耳識;其他鼻、舌、身、意四根對香、味、觸、法四塵所生的識,就是鼻、舌、身、意四識。還有兩個心王,是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義爲“我執”,相宗稱爲“染淨依”,是專事傳導輸送的。相宗有一熟語:“弟兄八個一個癡,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消息。”往來傳消息的就是這個第七識。其中“一個癡”就是“第八識”,它是含藏識,不問好與壞,只要由第七識傳來,就都儲藏在裏面了。五個門前做買賣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兄弟五個專對外境,應付事宜。“其中一個最伶俐”就是第六識,即意識,其勢力最強,一切事情都靠這個第六識來分別取舍。假如第六識不動,那麼眼睛對境的時候,就和鏡子照物一樣,是現量的。現量者,就是這個東西是個長的,你看著就是個長的;那個東西是短的,你看著就是個短的,絲毫不加任何美醜、好壞、惡善、是非等分別。假如第六識隨五識一起啓動,就生起了善惡、美醜、好壞、得失等種種事端。所以說,一切善惡都是第六識(意識)所造作的。第七識染淨依,是依六識淨而淨,六識染而染,它只給第八識傳送消息而不加揀擇分別。第八識接收第七識傳來的消息,不分好壞,只管儲藏起來,所以它最癡。這八個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被稱爲八大心王。
阿賴耶識的功能分爲四分:一、見分;二、相分;叁、自證分;四、證自證分。
證自證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證分是未破無始無明而猶迷的佛性。即是佛性,雖然在迷,但終究能夠證道,即自體自證自用,所以叫做自證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動而自生疑,迷住了本來智光圓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無相真如變成虛空四大的妄相,這虛空四大的妄相複變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了。所以說,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來是器世間,但卻均是我們第八識的相分變現出來的。因有無明之故,使我們迷失了本性,佛性被無明包裹住,鑽進軀殼裏面,而執著這個少分的四大爲自我,只認取這個身體才是我,才是自身,卻不識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等,都是我們法身四大種性所變現,都是我們自己,都是八識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風四大一切物境都認爲是身外之物,不關我事,只識得色身爲我,而不知空寂爲我,把本來的智慧光明,變成爲能見的妄見,豈不冤苦!倘若你精進用功,打破了無明,反璞歸真,識得本來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境物無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無相,能大能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麼大,但並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們的圓明真性所顯現,屬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內,那麼不是我又是誰呢?既然是佛性所現,那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器世間也是佛!
所謂見分,就是我們能看見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見事物,就執著在上面,則變爲妄見了。如看見張長李矮,就住在張長李矮上,而不肯放手,這就是妄見了,這個妄見就是見分。
雖然是妄見,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減的。只要我們精進用功,是能夠自己證到本體的,這就叫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恢複我們本來,證到真如佛性。這就是八識的四分。
上面簡單介紹了“心法”,接下來,我們講講“心所法”。心所法又叫心使,是心王應用的侍從,猶如富人家的傭人、奴仆一樣。心所法有五十一法,共分爲六位。
第一、遍行心所。“遍行”就是無時無處不在運行,即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遍,任何根性都能遍。遍行又分爲五法,就是意、觸、受、想、思。假如不是這個遍行五法作祟,我們本來是一點不動的,本是靈明圓融,本是智光圓滿,本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本來是八識的精明,由真如佛性映著五根起照見妙用的。它就像鏡子照物一樣,朗照而不加分別美醜好惡,這就是現量真心,是本性的常寂智光。壞就壞在這個遍行五法上,因爲這五種法是一切善惡最初的動機,由于這遍行五法的作用,觸境生心,分別取舍,造業受報,而落得個生死輪回,受苦不了。
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它根據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氣味,舌頭所嘗到的味道,身體所覺到的感觸,就分別好壞美醜,思量不停,但第七識根本是虛假的,它只是虛有其位。因爲它只能接收傳送,只是隨著六識染淨轉移而已。但它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爲自己,因而恒審思量,起惑造業。所以,第七識不能修行。有些人弄錯了,認爲第七識是清靜識,能修行,其實不是這樣的。假如不是遍行五法作祟,六識也是智慧光明朗照。因爲第六識雖然能分別好壞美醜,但是它不趣向外境,它只是待緣,就是碰到事緣之後,它才分別;碰不到事緣,它並不分別,所以它也沒有善惡。壞就壞在這個遍行五法上,由于遍行五法“意、觸、受、想、思”的把持,六識就著相了,意觸受想思是無相的,看起來是無,實際上就是一念。一個念頭往往是造一切罪業的根由。
古代有一則公案,徒弟問師父:“如何是一念?”師父答:“不覺成山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倘若沒有遍行五法,第六識本是慧光圓滿、現量昭然。這慧光圓滿、現量昭然就是大定。不要認爲定住了,像木頭、石頭一樣,才叫定。那是死定,不是大定。當我們明明白白,不爲境所迷惑、動搖,就是大定。既然是大定,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能任運起用,而沒有妨礙。但是,由于我們的第八識裏面含藏了無量劫來的一切善惡種子,而這些種子藏在八識田裏面,往往是薰發鼓動,使我們在不知不覺當中動了念,這就是遍行五法中的第一個——“意”。
“意”就是意識。就像一條魚潛到水底,竄動不已,水波也就隨之翻動不停了,所以也叫做“作意”。作就是造作,它時時刻刻在動,無事生非,不管是善,不管是惡,使這個心總是不停地起念。作意就是生心動念的開始。衆生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離開過念頭,就是由于作意在搗亂、在起作用,就是由于我們的習氣種子在八識裏面鼓動,引心向境,使得心趨向于境界、粘著于境界。所以說,壞就壞在這個作意上。假如沒有作意,我們就慧光朗照、現量昭然了。因此,我們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要截斷這個意,使作意不動。淨土宗念…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