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9

  ..續本文上一頁人道者,就是過去世做了善事,也做了惡事,善惡混雜。因爲他貪嗔癡俱全,只是份量少些,所以他因中有善有惡,以致于辦事時,不免會碰到棘手的問題,這就是業障。

  順便講一下“六道輪回”的六道。若貪嗔癡俱足,而且是多份量的,貪得無厭,人有己無就嗔恨,自己不及人家也嗔恨,不如意的時候就光火,貪嗔癡太深了,則下地獄;若嗔癡少些,而貪心很重,則是餓鬼道,貪火從口裏噴出而不能進食;若貪嗔少些,愚癡得厲害,則爲畜生道;若貪癡少些,嗔恨心重,好爭好鬥,則入修羅道;若只有少份量的貪,多份量的善則升天道。因此,我們要從六道輪回的生死流轉中解脫出來,就必須修持,息滅貪嗔癡叁毒。這樣,辦任何事,遇到任何情況,就會理事圓融無礙了。

  第叁障煩惱障。因爲有前面的報障、業障存在,人在立身處世時,就難免有不如意、不順心的時候。一旦不能稱心如意,就妄想紛飛、胡思亂想、煩惱叢生、苦不堪言,這就是煩惱障。

  根本的煩惱障有六種:

  第一是貪,貪得無厭,要這要那,多了還要多,好上還要好,無有窮盡,欲壑難填。

  第二是嗔,嗔恨心重,剛才我們已講了。

  第叁是癡,貪和嗔均來自于癡。癡就是執迷不悟,迷真認妄,迷戀于世上形形色色的東西,名、利、財、物、色……,執妄爲真,追求不已。追求不到就嗔恨,欲望無止。倘若我們能明白一切都是夢幻泡影、皆不可得的道理,正如《圓覺經》所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知道世上一切東西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實際上並不存在,你還去追求它幹什麼?不去追求了,還會有什麼生死輪回的煩惱嗎?所以說,癡是産生貪嗔的根源。

  第四是慢,貢高我慢。總以爲自己什麼都正確、什麼都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一等,處處瞧不起別人。因有我慢之故,就不謙虛了。不謙虛就不能受益,善意聽不進,不能接受人家的意見,不能進步。

  第五是疑,疑惑不相信。疑是最壞的東西。我們知道,要證佛果,必須正修。若欲修證成功,第一重要的就是信。沒有信,就根本談不到修證。淨土宗叁資糧,第一就是信。不但淨土如此,別的宗也是如此。沒有信,怎麼談得上修證呢?不信則疑,一疑就壞了,就不能竭盡全力去修持,就不能證得聖果了。現在的學人往往疑法疑師,學了一個法,他不問自己是否已踏踏實實、不遺余力、勇猛精進地去修,只修了幾次,就猜想:“哎呀!這個法靈不靈呀?是不是有效果呢?我怎麼一點感應都沒有呢?”比如念佛,沒念多少天,就說:“我念佛了,怎麼還是妄想叢生呢?”再說打坐,沒坐多少座,就說:“我怎麼妄念一點都沒減少,反倒越坐妄念越多呢?”等等。我們打個比方,你要挖一個寶藏,知道金子埋在這塊地下,才挖了幾尺,深度還不夠,你就不耐煩了,“哎呀!怎麼還沒見金子呢?恐怕不在這裏。”于是,換個地方再挖挖,還是深度不夠,沒有見到金子,就又換個地方去挖。換來換去,挖來挖去,功虧一篑,總沒見到金子。就是因爲你沒有信心,沒有專一地深入下去,所以得不到寶藏。這就是疑法、疑師的過錯。常常有人這樣猜疑:這個老師是不是有道行?這個老師傳法好不好?或是議論某某老師已經明心見性了,某某老師還沒有明心見性,妄加判斷。殊不知判斷老師,須要超過老師才能判斷。你自己還沒有明心見性,你曉得明心見性是怎麼一回事嗎?自己還是個瞎子,以耳當目,聽了別人怎麼講,自己就猜測、衡量別人,這就是疑師。因不信師之故,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地跟著師父跑,師父傳給你的法,你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去修,你就無所證。所以,疑是壞事,是根本煩惱之一。

  第六是邪見,不正之見。如常見、斷見、撥無因果等,都是邪見。有人認爲,人活在世上才是有,一旦人死了,一切也都沒有了,斷滅了。還有人不知發神通與明心見性是兩回事,認爲有了神通才能談得上明心見性,沒有神通就不是明心見性。當他明明已經得了根本,已見了性,他還不知道,以爲自己沒神通,就沒見性。非但誤了自己,也贻誤了他人,而且永生永世不能出頭了。這些都是邪見。上述是煩惱障的六種根本煩惱。

  說到這裏,我們還要解釋一個問題。有些人誤解了“煩惱”的意義,以爲煩惱只有貧窮人苦于衣食不周,住行條件差,迫于生活而奔波、辛勞,所以痛苦煩惱不休。豈不知富人的煩惱比窮苦人還勝一籌。富人的煩惱雖然與窮人的煩惱不相同,他不是爲衣食住行而煩惱,但他們另有所愁,另有所苦。最近我們這裏出了一樁事,不妨講出來,讓大家知道有錢人是怎樣的另一種煩惱。

  文革期間,有些工商資本家的資金房屋等被沒收、凍結了。落實政策後,又退還給他們。講起來鈔票多,富有了,應該享福了,惬意了,不再苦惱了。但是,有這麼一家,退還了十幾萬人民幣和房屋後,父親就把這些都分給了孩子們。叁個兒子各分得幾萬元,最小的是女兒,將來是嫁出去的人,所以只分得五千元。小女兒看見幾個哥哥都是幾萬元,而自己卻只有一個零頭,心裏很不滿意。後來又分房子,叁個兒子每人一統間,是大房間,而且衛生間、煤氣竈俱全。小女兒分到後樓一間小小的黑屋,心裏更不痛快了,越想心裏越難受,悲傷地哭了。父親見狀,就教訓了她一頓,她心中更來氣了。吃飯時,她因哭得悲傷之故,氣不順,憋得回抽,一抽搐,手一抖,碗“啪”地摔碎在地上。父親一看,啊!你還摔碗給我看,啪啪就是兩耳光。這一打,更冤枉了她,悲痛之極,就上吊自盡了。父親看女兒死了,心裏很悲傷,也怨自己處理不當,闖了禍,心裏抑悶,不多久也死了。你們看,這不是有錢之後闖出的禍水嗎?所以富貴人有富貴人的煩惱,並不比窮人少,甚至還要多;並不比窮人輕,甚至還要重。因爲他們有了地位,有了鈔票,就會患得患失。他們不僅希望現有的地位、錢財不要喪失掉,還想多上加多、好上加好。那麼,這當中互相傾軋、勾心鬥角之種種精神上的煩惱就更爲難言了。更爲甚者,有了地位、有了錢,貪心更重、欲望更濃,忘乎所以,不顧一切地胡作非爲,花天酒地,狂嫖濫賭,以致最後走到傾家蕩産或锒铛入獄的下場。我們就不去多說它了。

  天人也有煩惱。怎麼會呢?天人不是在天上享福嗎?但是天人享完福後,還是要死的。他們不像我們世間人,老了,發須白了,牙齒掉了,最後斷氣死了。天人頭上都有花冠,花慢慢地枯萎,一旦枯死了,則天人也就壽終了。所以他們看到花枯萎了,就曉得自己時間不長了,到哪裏去呢?還要聽業的支配。他們也很苦惱。六道都沒有離開苦。

  我們人活著,苦多樂少。有一位小說家曾經這樣說:人生就是一個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滿了各種痛苦的深坑。我們人,剛從第一個深坑裏跳了出來,在還沒有落到第二個深坑之前,這段過渡期就是樂,平坦順利。當跳進第二個深坑時,又如從前一樣受苦了,到處碰壁、抗爭,極力想從深坑中跳出來。一旦跳了出來,輕松一下。過了這段過渡期,又複陷入痛苦的深淵。人,就是這樣苦多樂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有的人遇到的深坑又多又深,所經受的痛苦就更是苦不堪言了。一般說來,這段過渡期的樂是短暫的,有的還未體會到樂的滋味,就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了。人的一生歸根結底還是苦呵!

  佛說一切法,都是讓人離苦得樂的。你若能把《心經》的義理徹底領悟了,報障、業障、煩惱障自然也就破除了。叁障已除,一切苦厄也就消除了,人也就離苦得樂了。這就是《心經》的作用。

  5. 判教相

  前面已講過《心經》在佛的五時說教中,屬于第四時說法,即般若時、熟酥時。用了兩種權法、一種實法說教。這裏就不多說了。

  《心經》的五重玄義現已解釋完畢,下面我們簡略地介紹一下譯經人。

  四.譯經人

  翻譯《心經》的人很多,有七種翻譯本子。現在大家讀誦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文長僅二百六十個字,但意義非常豐富,能赅括叁藏十二部經教。

  玄奘法師精通經、律、論叁藏。當時,凡通叁藏者均稱之爲叁藏法師。玄奘法師是唐朝人,故稱唐叁藏。所謂經藏就是佛說的法,由弟子們記載、整理成冊的,多诠定學。律藏是佛說的戒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的戒律。《梵網經》也屬于戒律。律藏多诠戒學。論藏是菩薩們根據佛所說的法而加以闡述、發揮的。佛說的法爲“經”,菩薩所說謂之“論”。論多诠慧學。

  玄奘法師俗姓陳。少年出家時就很有志向,提出了“遠紹如來,近光遺教”。意思是從長遠來看,要紹隆佛種,立志成佛;近則要光大如來教法。出家後勤奮學習經典,到處參訪名師。後來發現諸師所見不一,對經典也有許多疑點未決。爲求得佛法真谛,發願到佛教聖地——印度求學取經。玄奘法師以宏深大願,大無畏的超人膽識和魄力,曆經了千難萬苦,踏遍了千山萬水,跋涉五萬余裏,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十七年後帶回大小乘經共五百六十夾,分六百五十部。玄奘法師以後的工作則專心致志于翻譯佛經。

  玄奘法師組織的譯經規模是曆史上最宏大的,集中了全國各大寺高僧大德,力量精萃優秀,分工細密,譯經態度嚴肅認真,所翻譯的經、律、論叁藏聖典最爲精確,譯經的數量在中國曆史上也是最多的。玄奘法師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代大師,是唯識宗的創始祖師,他在弘法利生中所做的貢獻厥功甚偉!

  玄奘法師除了主譯法相宗經論外,在晚年全力翻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占去了他全部譯經的一半功夫。由此可見,玄奘法師對般若研究精通,造詣高深。乃至他的《心經》譯本廣爲流傳盛行。玄奘法師譯經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准確無誤。在他圓寂前,頭有點痛,他就疑惑了。哎呀!莫非我翻譯的經文有錯誤了?于是,他就發了個願:如果我翻譯的經文沒有錯誤,那麼,在我圓寂後荼毗的時候,舌頭應該不壞!…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