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中心密法打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靜心,不動不搖,就是法身。任何人都有一秒鍾的清淨心即佛心,可惜的是當人不認識它,這就是法身佛。能朗照一切的光明即報身佛。若無光明能見東西嗎?看不見的。外面一切景象皆是我們法身所顯現的,變化的,這都是我們的化身。我們自性具足叁身,一點不缺少,

  現在我們修的是法身佛,這最重要,果地報身不是現在能證到的,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最後回到彌勒身邊,彌勒告訴他:“你根本智已得,後得智未得,”後得智即多生積累功德所感的智慧報身。乃多做功德多做好事,積累得來的。釋迦佛報身叫盧舍那佛,法身即毗盧遮那佛,化身即釋迦佛。

  報身有二個:一個是自受用報身,另一個是他受用報身。前一個是光明大佛,大菩薩能見,小菩薩不能見。釋迦佛看到古佛報身莊嚴美好,發心成就,日夜精進,提前七劫成佛。

  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無住就是開悟,一念不生處就是我的本性。開悟也不能急,真打開時會大哭一場啊:太冤枉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怎麼會在六道中輪回受苦?!

  化身佛呢,因爲功夫做到極細微的妄念都斷光,沒有了,所以能千變萬化,化出千百億化身,度千百億衆生。這是果地的法、報、化叁身,圓滿叁身四智,即成果地佛。

  我們做功夫要先悟到這個本體,龍牙禅師說“學道須先有悟由”,不開悟,做功夫就難做。先明確法身是什麼,怎樣親自證見它,然後在事上鍛煉,把習氣打磨光,才能發神通。“初悟只到法身邊”,不是一悟都好了,都完結了,還有多生曆劫的習氣在,要精進,綿密保護,才能真正證道。做功夫要一步一步往前走,無有止境,說起來可粗分爲叁個階段,即初關、重關、牢關,細分起來要十幾個步驟也不止。沩仰宗分九十六步走,臨濟祖師講得比較簡單,叁玄叁要就夠了,共九步。第一步要我們認識本性,然後行、住、坐、臥當中綿密保護,不能動心,不能著相。真際禅師說:“不是老僧說妄想,只因無事可商量。”本來無事,有什麼念頭好動?故把事看空,念頭自然不動了。但因平時動慣了,不動難過呀,如一只猴子總要跳,拴不住它。所以我們要嚴密保護,功夫要做得綿密,時時看住它:不是往前看,往前看都是事物雜染,就會雜念紛飛;要反過來看,不看外面,如果我們果然能夠時時反看起念處,不隨它跑的話,不開悟的容易開悟,開悟的容易大徹,但因多生曆劫動慣了,難以時時不忘記,所以要提高警惕。時時抓緊,最爲重要。

  真悟道人,一點事情都沒有,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一點相都不著,真做到是很不容易的。舉個例子:臨濟祖師臨圓寂時,對弟子們說:“你們大家不要把我的正法眼藏丟失掉啊,要時時保護它。”叁聖說:“誰敢去失祖師的正法眼藏啊!”“那麼好,你們將來接引後人怎麼說法呀?”叁聖站出來喝了一聲,臨濟祖師說:“唉!想不到我的正法眼藏,在你這瞎驢邊滅卻。”這是什麼意思,是稱贊?是罵他?還是指責呵斥他?這裏就看你著相不著相。湛愚老人作的“心燈錄”你們看過沒有?湛愚是叁峰的徒弟,他說:“假如我當時在場,對後人怎麼說法?我即叉手立,就是這樣說法。這喝一聲不行。”這對嗎?實際上是錯了。一聲“喝”連他師父都呵退,你還說什麼接引後來人呢?無法可說,無人可度!假如有法可說,有人可度就是錯誤。湛愚還說他那一聲“喝”不好,還是我叉手一立好,所以一法不立很難。臨濟祖師罵他瞎驢,看似罵他,實是贊歎他:“假如我有正法眼藏,連我自己也著相了。”正法眼藏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魔也沒有,一點執著都沒有,這樣才能妙用無邊。

  沩仰宗中的仰山要對一個推官說法(推官即現在的法官,辦案的官吏),仰山問他:“做什麼官啊?”答:“推官”。仰山拿起拂子一舉,問:“你推得這個嗎?”推官答不出。仰山叫沙彌用這話去問叁聖,叁聖在養病,住延壽堂裏,叁聖答:“事生也。”仰山要進一步勘他,叫沙彌再去問叁聖:“生什麼事?”叁聖答:“再犯不容!”仰山聞後,深贊叁聖已得臨濟宗旨。這都是古來大德悟後保任功深,得靈活妙用的懿範。

  悟後保護是要的,但保得不能死,死了也不行。

  第五天

  (教念慈氏咒)每年的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誕辰。今天是年叁十,今夜上座可先念慈氏咒一百零八遍,請彌勒菩薩加被,讓我們打七圓滿,見性成道。

  今天是大除夕,臘月叁十,我們佛家有句話:“臘月叁十到來,你怎麼脫?”即是說今天已到最後一天,怎麼樣解脫呀?永嘉大師參六祖的因緣可作這問題的注腳。永嘉大師是開悟的大和尚,他參六祖時,繞床不跪,六祖喝道:“何方佛子,如此貢高我慢!”永嘉應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永嘉雲:“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意思是說,體既無生,當亦無死,既無生死,又有什麼解脫不解脫呢?六祖此時仍不放過他,似贊他道:“汝甚得無生之意。”這其實是套他,看他上不上當。永嘉是徹悟的人,不會著相,乃反問雲:“無生豈有意耶?”六祖大師更進一步問道:“無意誰當分別?”連意都沒有,這是誰辨別呀?既無意誰在分別無生?反之,既知無生豈不是有了意嗎?這問題問到這裏,一般人實在不易置答,但永嘉有出身之路,不慌不忙地說:“分別亦非意!”即盡管分別也沒有意。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雖分別而不到心裏去,即比量而現量。比量即分別,現量如鏡子照東西,長就長短就短,這就是死後複生,活潑潑的大用。

  佛法是靈活妙用的,不是死在那裏不動的。從前一個老太婆供養一個大和尚,已叁年了。有一天想試試他是不是一個大德,于是打發一個少女給他送飯,囑她到時抱住和尚,問他這時感覺如何。事後少女回覆老太婆,說和尚講:“枯木倚寒岩,叁春無暖氣。”老太婆聽後很失望,說:“趕他出去,這是個死漢,沒用處。”比喻打坐修持死在那裏不會起用是不行的,是不能成大道的。要能做事,成大道不是不做事啊,一切事都能做,盡管做而心不動,“分別亦非意”。所以大年叁十怎麼了啊?就是一切事盡管做,不往心裏去。“體即無生”,有什麼了不了,又何用什麼方法來了?我們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沒有什麼可了的。

  所以大家做功夫時,有的見到各種形象,有的見光,有的一點東西也沒有見。見光的人要明白,我的法身就是發光的體,光就是我的佛性發出來的,從光而見性,就是開悟了。如果不認識這個發光的體而著光相,生其妄心,就是著光影。昨天講的那首詩:“高高山頂上,孤月照寒泉,水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不要看水中的月影,要認取天上的明月,水中沒有月亮,只是個影子而已。月亮不是別的東西,是自己的本性,青天表示法身,空靈無住,要當下認識本性。見種種相的人,也應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都是我們六識的反映。能見相的見性是我們的本性,見相的能見功能是我們的法身佛性,不要著相,著相就錯了。不見任何相最好,法身是無相的,無相即真相。靈知了了、不動不搖即真心。法身沒有斷續相,不是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它時刻在六根門頭放光,沒有停過,盡管人睡著了,它還是在放光,一刻也不離開,認識到這點,將習氣消盡,六道裏隨我走,不一定要升天,到地獄也無礙,廣度衆生,莊嚴地獄是大功德,像地藏王菩薩一樣。若對入叁惡道産生厭離心,向往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內院等等,這說明自己的衆生相未破,還是未了。真正的功夫應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潇灑自然,無處不可去才是。

  從前有一個洞山祖師,有人問他:“大寒大熱時向何處回避呀?”比喻大災大難來時向何處去。洞山祖師答:“向無寒、無熱處回避。”問:“什麼地方是無寒無熱處?”洞山答:“熱時熱死你,冷時冷死你。”這就是無寒無熱處,旨在說明不著相。陝西某師和我師公一起在成都時,聽說解放軍要進城,叫師公快逃難,師公講:不用逃,就在這裏好好地修心中心法。結果成都和平解放,一點事也沒有,某師方悔自己心神不穩,太著相。我們還有一個師兄弟,在日本侵華時,杭州淪陷,有個日本兵舉刀要殺他。他想反正逃不掉,而且修行人法身原不滅,不畏生死,殺就殺吧。他口中念阿彌陀佛,毫無畏懼地將頭迎向刀去,那兵將刀砍在他頭上,又彈起來,殺不了他,日本兵一看嚇壞了,扔下刀就跑掉了。這是個真事,我們還見過那把刀呢。真了脫的人,六道裏來去無礙。從前有人問沩山禅師的徒弟大隨:你的師父圓寂後到哪個淨土去了?他答:我師心父啊,不去東方和西方淨土,而是東家作牛,西家作馬。這在旁人看來不是罵師父嗎?其實他是在誇獎他,贊他師父功夫高深,廣大無比,能在異類中行。臘月叁十就這麼解脫。

  今天大家打七,證到本性本體後就自由自在了。現在教你們一個最簡單的放下一切的方法,即在日常工作當中,喊一聲“斷”,什麼也不想,只看著這了了分明的。斷個一分鍾、半分鍾都可以,然後再做事,做一會兒再斷一下,慢慢地練習,一天斷它個叁、四十回,正在走路、坐車時都可以運用這種簡便斷思想的方法。我第一次打開時,是在靜坐中,我母親咳嗽一聲,當下一切消殒,什麼都沒有了,寂滅的本性方顯現出來。我們用功打開來的時候不一定在座上,很可能是在睡眠當中,在工作中,在走路時忽然一下子脫開來。所以時時要用功觀照,不可放逸。開悟後要保護它,習氣太深厚了,不是一悟就徹底圓滿的。聲音對用功的影響有兩種:一是正打坐中,忽然有聲音一驚,驚出定了;二是空到恰到好處時,突然一聲響,幫你打開身心世界,悟見本性了。時節因緣恰好到來,誠非一佛二佛所種善根所能致的。修時不要急。不是修到無生,而是本來無生,本來如此,放下就是了。不是有東西可證可得,是證個無所求無所得,就是本得。

  保護就是…

《心中心密法打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抉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