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

  心經抉隱

  元音老人著

  前言

  緒說

  佛的契機契理之教

  諸法皆空,不住相故,無所得故

  《心經》的五重玄義

  譯經人

  正說(經文)

  總持分

  色空分

  本來分

  法用分

  果德分

  證知分

  秘密分

  小結

  前 言

  伏以:

  實際理地,了無生佛之名;修持門中,方有凡聖之差。心性本淨,因執取而煩惑叢生;妄相原空,由覺照而真常絕待。隨緣不變,十界之升沈迥異;不變隨緣,一心之體用無殊。雖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徹悟徹證非覺莫屬。芸芸衆生以執迷而未悟,故長劫輪回于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調禦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泯叁際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憐九界而示受生,頻垂八相。依九界百八種心性,演叁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則直示一真法界,使之無住生心,以迄斷惑證真;小根,則詳談叁世因果,令其趨吉避凶,而爲入道方便。小乘聖者,舊業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住涅槃城而不受後有;大乘菩薩,深信不疑,切願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廣度衆生。

  東土福因成就,解脫緣熟,故感大教東漸,祖師西來。止觀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叁聖,化彼真丹,禮義先開,大小乘經然後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爾。”《清淨法行經》雲:“月光菩薩,彼稱顔回;光淨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仲尼以敦倫盡分爲懷,老子則掊擊爾智;菩薩以普度衆生爲願,如來則蕩滌其心。先培植道德文明,開拓大乘氣象;後攝入大圓覺海,鹹令頓證無生。世尊以無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複以無量方便傳承付囑,成就末世群生。

  太師公大愚阿阇黎,晚清示生于武漢李家。心地夙慧深植,嘗飽讀聖賢諸書,以才華橫溢,曾問政事;目睹軍閥不仁,而導致生靈塗炭,乃痛心疾首,憤而出家。修淨土法門于廬山東林,苦行般舟叁昧,拼死打破幻裏幻迷境;感普賢菩薩于定中現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頂傳付心中心密法。依菩薩指示,一檢大藏,果獲心密本續;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證悉地,開創印心法門。略示神通,爲攝受當機衆生;盡掃玄妙,以指歸真如本性。胸懷博大,太虛飲光消契闊;法門精深,幽谷回聲話晚煙。後留詩歸隱,至今不知所終。

  師公仁知阿阇黎,姓王名宰基字骧陸。示生于海鹽書香之家,宅心仁厚;泛遊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初廣求各宗精義,念佛參禅,未敢自信有把鼻;後追隨大愚祖師,修持心密,豁然開朗得明心。承祖師心髓,深契無上密意;創印心精舍,接引有緣群生。熔禅、淨、密于一爐,掃除門戶分列之偏狹劣見;會宗、教、律爲一體,開示衆生本具之如來藏心。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爲宗,以總持爲法,以淨土爲歸。一期化緣事畢,人天眼滅,般若舟沈,于本世紀五十年代圓寂。

  師尊元音阿阇黎,名鍾鼎,本世紀初示生于安徽合肥李家。幼讀孔孟遺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現代學堂,讀般若似曾相識。聞嘉佑禅寺一棒鍾聲,塵囂頓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木魚,起滅隨無。因發心學佛,不事婚娶;爲奉養老母,未能出家。禮興慈和尚學天臺,綿密持執彌陀聖號;隨古農居士習唯識,深入研究臺教綱宗。親近應慈大德學華嚴參禅,忽感人身頓失,光明朗照;追隨仁知上師修心密打座,頓證虛空粉碎,大地平沈。蒙諸佛菩薩護念,瑞相屢現;參大愚祖師問答,妙語連珠。受金剛阿阇黎灌頂,尊列師位;應各地參學者敦請,開示佛乘。

  師尊以九十余歲高齡,力倡明心見性。東至黑吉遼,西到雲貴川,南始湘粵閩,北迄陝甘青,足迹遍及全國各地。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學子,亦多有慕名來歸。不辭辛勞,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豈避譏嫌,撰著論述,以廣開明心見性方便門。《略論明心見性》面世,啓教界以悟入爲根本,振聾發聩;《佛法修證心要》出版,示學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銘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叁藏十二部皆在裏許;心經是般若之精華,大典一函六百卷盡攝其中。十方菩薩,由此啓揚根本大教;叁世諸佛,從斯開示無上*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乃佛法經典之核心,故得“心經”之名。師尊應敦請而開示經義,有聽者發心,錄入磁帶;學人聽錄音以翻成文字,經師尊審閱,整理成書。即本書《心經抉隱》所由來也。

  西元一九九七年歲次丁醜 後學弟子齊志軍沐手敬書

  前言緒說一、佛的契機契理之教二、諸法皆空,不住相故,無所得故叁、《心經》的五重玄義四、譯經人乙、正說(經文)一、總持分二、色空分叁、本來分四、法用分五、果德分六、證知分七、秘密分小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心經抉隱》正文

  甲、緒 說

  今天,剛好是觀世音菩薩聖誕之期,有不少同志邀我講一講《心經》的大意,這確是一個無上的勝緣。在未講《心經》之前,先說一說《心經》的來龍去脈,《心經》裏所含的精義和佛法、佛經的真谛所在,讓大家先有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再細細地演講經文,就容易明白《心經》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經》的勝義,從而受持《心經》,親證本來面目。

  一、 佛的契機契理之教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無非都是隨著衆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衆生需要佛法,同樣,佛法也離不開衆生。就像藥是爲治病而設的,離開了病,藥則無任何價值了。佛完全是爲了治療衆生的疾病(心病),而應緣說教的,所以每個時期,說的法都不同。這是因爲衆生的病各不相同,要醫好病,醫生用的藥也不應該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佛說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時而說。

  1. 華嚴時

  第一時說法是華嚴時。猶如太陽初出時,只照高山,就像我們所說的須彌山。這是佛初成道叁七日,爲大菩薩講說的大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轉根本無上*輪,度大菩薩。《華嚴經》是佛稱性極談,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薩把第一時說法比喻爲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爲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雖然牛奶是寶貴的東西,能滋養人的生命,猶如佛說的法能滋養我們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樣。

  2. 阿含時

  第二時說法是阿含時。這個時候,太陽可以照射到比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緣,佛在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爲小根性人說小乘《阿含經》,講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教理,度聲聞、緣覺乘人。“阿含”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無比”,是“無可比擬”的意思,就是說世上一切法再寶貝也比不上佛法。爲什麼呢?世上任何寶貝只能暫用一時,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佛法是無上之寶。衆生聽到、受持後,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輪回,所以是無上的大寶貝。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釀製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會拉肚子。

  3. 方等時

  第叁時說法是方等時。“方”就是方便、方正、廣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說:佛說法不是有實法與人,而是應病與藥,是方便的。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佛繼阿含時後,于八年中,引小入大,爲大乘初門菩薩講維摩诘等經。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青藏高原一樣。這時說法,就比酪更進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這個酥比量爲“生酥”,味道還不太好。

  4. 般若時

  第四時說法是般若時。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語。它的意思很豐富,我們中國沒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廣義的詞語來代替它,所以用音譯。字是漢字,音是梵音。在翻譯經文的時候,玄奘法師定有五種不翻之規,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譯。( 1)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即咒語,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攝無量無邊的意義。所以,一切咒語都不翻。( 2)多義不翻。如“薄伽梵”,薄伽梵有六義,我們通常就曉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無不翻。就是我們這裏沒有這個詞。如“閻浮提”、“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就是《彌陀經》裏所講的一種鳥,它的叫聲非常好聽。( 4)順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習慣語。( 5)尊重不翻。無上莊重之意,如“阿羅漢”、“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義很廣,單把它講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意思並沒有包括淨盡,表達得並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爲《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文字雖然很少,但義理非常完備、深刻,內涵非常豐富。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都攝盡無遺,全都收攝、概括在裏面了。所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華。

  因爲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