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緊了。爲什麼呢?因爲如果見愛住地消滅了,對一切境都不會生心動念,就不會生愛感和占有欲望了,也不會發生爭奪了,也就沒有患得患失了。所謂煩惱,都是由患得患失而産生的。沒有得失,沒有患得患失,怎麼還會有煩惱呢?沒有煩惱,心裏就空淨、就自在了。能這樣,死後一定升天,至少生欲界天。而且,由于他在人間是修道的,見愛住地煩惱已經沒有了,所以他在天上與普通天人也不相同。在欲界天,福享完了,則又降到人間,而且環境很好。人間壽命完了,又升天。如是四升四降,不會再向下墮落。四升四降之後,則成爲“二果向”。意思是,雖未修成二果羅漢,但已趨向于二果羅漢了。再升降兩次,也就是六次,就成功爲二果羅漢了。二果就是“一來果”,只用再來人間一次,就至少證得叁果——“不還果”,即不用再到人間來了。所以,我們只要破除了見愛住地,就絕對不要緊了,就是生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怕。因爲見愛住地破了,就只會向上升進,而不會下降墮落了。
我們修行用功,就要時時處處提高警惕,鍛煉自己對境不生心、不動念。也就是說,要時時刻刻觀照。要明白境界都不可得,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不要執著它。一切隨緣,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今天安排我做什麼工作,我就做什麼工作,只管坦蕩無事地去做,而不要自己去增加煩惱。這便是直對現實,只見當下。一旦功夫成熟了,時節因緣到了,則桶底脫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無漏種子在八識田裏種好了,就再也不會下降墮落了。就是習氣頂重頂重,最最差的情況,也不過七次升天上,七次生人間,經七次升降就大事了畢了。因此,我們修行總以明心見性爲第一重要。見性之後,就不著相了。因爲性是個空性,是根本沒有什麼可得的嘛。在見性的基礎上,勤除習氣,最終必能證成正果,而不會入邪道了。反之,如果沒見性而先求發神通,這樣盲修瞎練下去,非但沒有用處,而且還有入魔的危險。一旦入魔,就不堪設想了。真修道人,情願不成道,也不願入魔。所以,學佛修道,明心見性是第一,是根本,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欲愛住地”煩惱。此即欲界天,要比人間享福得多。不過執著在欲界天上享受,還是煩惱呀,因爲還沒有出六道輪回呀。所以,欲愛住地也要消除。對欲界天也不執著,欲界天也不可得。那麼,這個欲愛住地煩惱就沒有了。
第叁是“色愛住地”煩惱。此即色界天了,色界天比欲界天更好。貪、嗔、癡、慢、疑屬于思惑,也稱“迷事惑”。見道以後,數數修習才能斷盡,故又稱“修惑”、“修所斷惑”。思惑可分爲叁界八十一品。哪八十一品呢?人間、欲界天有九品。色界天有四禅天,每一層天有九品,四九是叁十六品。再上面是無色界天——四空天,每一層天也是九品,也是叁十六品。叁十六加叁十六是七十二,七十二加欲界的九品就是八十一品。如果八十一品思惑都斷盡了,就出叁界了,分段生死就了了。色界天雖然好,仍要把它照破不可得,它就阻不住你,你就透過去了。那麼,你就斷了色界天的叁十六品思惑,破了色愛住地煩惱。
第四是“無色愛住地”(又稱:有愛住地)煩惱。此即無色界天——空界天。空界天有四層,稱爲四無色天,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無色界天,沒有色相,純屬空相了。小乘聖人一聽到這裏空無所有,就喜歡了,就著了這個空相。如果你不執著這個空相,不貪著、不戀著無色四空天,把這叁十六品思惑都斷了,仍然把它照破不可得,那就破了“無色愛住地”煩惱,就可以出叁界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
第五是“無明住地”煩惱。見思惑破了之後,一切事理還不能夠圓融無礙,還有塵沙惑、無明惑。雖然四住地破了之後,分段生死了脫了,但是還有變易生死沒有了脫。只有破了無明,就是“無明住地”也破了之後,才能夠把二死都了脫。所以,五住煩惱若都除掉了,一切苦厄也就都度脫了,證得真正大道了,一切都能任運隨緣,得大自在了。
綜上所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心經》全文的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明白了這個總持,下面的經文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這一段講解得較多。爲了便于明白,我們概括地作一簡明的小結。
《心經》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裏節選出來的。所以一開始不用序分,佛就直呼大菩薩之名——“觀自在菩薩”。這一句就開門見山地把全經的總綱點出來了。這一句就能夠包括全經了。佛以觀自在菩薩作爲我們修學的典範和榜樣,讓我們大家學習觀自在菩薩,用甚深廣大的觀照法門,由觀照開發般若妙智,即世間和出世間運用無礙的、徹底究竟的大智慧。並以這樣的大智慧的功行,把色、受、想、行、識五蘊一起照破。其實,五蘊本質上是空無所有的,是虛幻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不要執著在法見上,要連照見也不可得。因爲照見就是法。非但照見、觀照是空,最後連空也不可得。有空就是沒有照破。照見五蘊皆空,不是光把五蘊空掉就算了。連空都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這才謂之“皆空”,才能說是“照見五蘊皆空”。然後消盡了“見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無明住地”五住煩惱,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任運騰騰、騰騰任運,真正大自在了。所以,“觀自在菩薩”五個字概括了整個觀照修持法門。一切功夫都離不開觀照,它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因此,它能夠包括全經,也是前四句經文“總持分”的總綱。
觀自在菩薩能得大自在,就會有下面的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同樣,假如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得不到大自在了。所以,觀自在菩薩是以果命名的。由此也可看出這四句話的內涵關系所在,而“時”字正是表達了這種內在關系的畫龍點睛的關鍵之筆。
因爲真性是淨裸裸、赤灑灑、毫無遮蓋、時時現前的緣故,所以真見性者是沒有時間分別的。一見徹見,一見永見,時時處處都見。真見性者,掄刀上陣也是見性。因此吾人只要于妄念斷處徹見自性,那麼一切處、一切時,舉手投足,言談笑罵,皆化爲自性的妙用。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不都是自性的顯現。這自性不是斷滅空,而是俱足一切、能夠應緣顯相起用的妙有真空。《心經》所教導我們的,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妙有真空的真性,從而圓證大道。
以上約略地闡述了經文第一節——總持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精義,接下來再講第二節——色空分。
二、色空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
有些人把這叁個字誤解了,以爲是佛圓寂焚化金身時所産生的舍利,或者是大善知識圓寂荼毗時燒取的舍利。其實,這裏的“舍利子”不是這個意思。
這裏的舍利子,是人名,是佛的一個弟子。舍利是梵文音譯,意思是鹙鹭,原是舍利子母親的名字。印度人的風俗習慣是常以父親或母親的名字、或以父母名字合並起來爲名。舍利子是以他母親的名字爲名的。他母親聰明伶俐,身材修好,相貌漂亮,以鹙鹭爲名。印度有這樣的傳說:鹙鹭的眼光非常敏銳,在空中飛行時,能將海裏的遊魚看得清清楚楚,然後一下子飛下來,把遊魚啄食了。因這位女子異常聰明,故稱之爲舍利——鹙鹭。這個“子”呢?是中文,即兒子的意思,是舍利之子。舍利子,這個名字是梵文中文的合稱。有的經上稱爲舍利弗,“弗”是梵文,就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則完全是以梵文爲名。
舍利子是佛的大弟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他有個娘舅叫摩诃拘希羅,中文意思是大膝,他的膝蓋很大。他是修外道的,辯才無礙。舍利子的媽媽常常和哥哥辯論,但她總是失敗。自從她懷了舍利子後,再辯論時,哥哥反而失敗了,總辯不過她。摩诃拘希羅就曉得這個未出世的外甥智慧了不得。摩诃拘希羅發憤外出訪道了。但他學的仍是外道。等他學道回來,再去和舍利子的媽媽辯論時,外甥已經跟隨佛出家了。他很氣憤,就去找佛辯論。佛問他:“你以什麼爲宗呢?”他說:“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佛又問:“你既然一切不受,那麼,你這個宗還受不受呢?”佛的反問,使摩诃拘希羅覺得兩處負墮:假如說“受”,那就自己破了自己“一切不受”的宗旨。假如說“不受”,則無“一切不受”之宗可言呵!“受”或“不受”兩種回答均不行,左右不是。這時,摩诃拘希羅才感到自己太缺少智慧了,而佛的智慧極爲廣大。于是,他也跟隨佛出家修道了。
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最高,而《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本,主要講般若,開發學人的大智慧。所以,只有讓舍利子出面與佛對話,才能與本經義旨相符。佛講的每一部經文都有其獨到的義旨,而與佛對話的弟子也各與此經的義旨相應。譬如,《金剛經》說真空,一切都不可得。佛爲了突出妙有真空之理,就問須菩提:“于汝意雲何?”因爲須菩提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故喊須菩提,以之與金剛般若的空性相應。因爲舍利子是智慧第一,所以佛講《心經》講到重要的地方時,就喊,舍利子!你聽好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此而開示了色空不二之義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內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經》的要旨、《心經》的精華所在。真能把這個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們就開悟了。所以,我們要不厭其煩、反反覆覆地談這個道理。
我們先來談談這個“色”。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爲叁種色。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