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17

  ..續本文上一頁提高,蒸蒸日上,國泰民安。世界也不會發生戰爭,和和平平地過日子。這樣,五蘊給人類帶來的是美好光明、吉祥安甯。所以說,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

  我們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修行成佛的工具和資糧,離開五蘊怎麼修呢?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我們修行,首先要通過看經書,聽講經說法,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聽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我們看經、聽經後,接受了佛經的妙理,就信受奉行,這是受蘊。接受之後,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從理上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我們爲什麼要修行?怎樣修行?這是想蘊。然後付諸于實行,這就是“聞、思、修”的修,修就是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觸及了識蘊。知識是有分別、有執著的,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打開智慧、修行成道之後,並不是死守住這個般若、真如,而是要起妙用的。死守著真如,不起用,那就像泥塑木雕一樣無用。但是真如要起用,就離不開五蘊、識神。因爲自性、真如是性體,它不會動。它要動、要起妙用,就需要很多人幫忙,仆人、傭人、客人都要來幫忙。五蘊就是仆人,識神就是傭人,一切外境都是客人。如果真如離開了五蘊、識神,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也就無用了。因此,我們要度衆生,攝引衆生,成就佛事,還是要利用五蘊。而且,這時因已照破五蘊,明識自性,五蘊就盡顯妙用了。我們要度衆生,就要接觸到各種不同根基的人,領受到他們各種各樣的習氣和煩惱,然後就要想種種方法,立種種法門,善巧方便地引導和啓迪衆生的智慧。這一切無不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妙用。

  另外,我們欲要修行成佛,也不能離開衆生。如果沒有衆生,是根本不能成佛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前面已講述過,修道成就,須破叁惑。宗下是先破無明,即明心見性,而後再破塵沙惑;教下則是先破見思惑,然後破除塵沙惑。要破除塵沙惑,就必須靠救度衆生。所謂塵沙者,就是我們的迷情、迷誤,多得就像泥沙一樣。如果不度衆生,我們是除不掉這些迷惑的。因爲衆生的根基不同,知見也不同,煩惱和習氣更不同。我們要救度衆生,就要恒順衆生。若不能恒順衆生,就不能救度衆生。

  其一,要恒順衆生,就要有大智慧,善用五蘊。在了解衆生各種不同的根基、習氣、煩惱後,才能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才能圓融無礙地教化衆生,同時也就能破除你的塵沙惑了。

  其二,由于衆生的習氣、煩惱分門別類太多了,在你度生時,使你潛伏的種種煩惱、習氣也暴露出來了。由于你跟著衆生轉,你才知道:“哎呀!我還有這麼許多的惡習和煩惱!”從而才會把你的習氣和煩惱除光,把你的迷惑除盡。也只有這樣,塵沙惑才能消盡。

  其叁,福(福德)慧(智慧)俱足,才能成佛。度生是福德的積累。如果你什麼事都不做,一點事也沒有成就,那你的功德在什麼地方呢?譬如說立功受獎,那是要在做事中做出了成績才得到的。同樣,度生也是積累福德,是成佛的資糧。

  “照見五蘊皆空”,既不要執著在“照”上,也不要執著在“空”上,照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不執著它,而且能透過現象見本質,見到自己的佛性,那麼就能夠善用五蘊而起妙用,就能成佛度衆生。此乃真空妙有之故。倘若不明白上述道理,執迷不悟,迷真認假,執妄爲真,以致錯用、亂用五蘊,造業受報,就會在六道輪回中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小乘聖人(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知一切色相非真、虛幻不實,但因不知真空妙有之故,所認之“空”是析法真空。就是把一切色相分析到最後,都沒有了。把東西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十六……越分越小,最後沒有了,空了。誤認爲空是空、色是色,色外有空、空外有色,而不識色空一體。《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和空相是一回事,而他們則認爲色和空是兩回事,偏守于空。以鏡子爲例,他們誤認爲鏡子和影子是不同的兩回事,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五蘊的第一蘊就是色。因爲有色之故,才去接受領納。領納之故,才去思想色相。由想而行,一切行爲遷流不息,再取之爲知識。所以,一個色就可以代表五蘊。既然五蘊是拖我們下水,使我們受六道輪回之苦的壞東西,那就把它完全空掉算了。于是他們就誤認爲,見性就是要見個空,不要有任何東西。他們守在空邊,不知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自性的顯現,都是妙用。所以說,小乘聖人是見性不全的。雖然他們也能起般若智慧之用,但不圓滿。所以,不是真正的佛法。從這個高度講,小乘聖人也未曾見性。

  大乘初門的菩薩,雖然知道色相當體即空,知道“空”並不是要把色相取消。一切色相無不是因緣所成,本無自性,本無自體,本不可得。譬如,我們人的肉體本不可得,不是說要離開肉體之後才會空。但他們還是偏守于空。什麼緣故呢?因他們不知道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仍以鏡爲例,影子是鏡子所顯現的。他們認爲鏡子是實,影子爲虛,而不知影子和鏡子根本不可分離。所謂鏡子者,就是因其能顯影。如果不能顯影,還能稱之謂鏡子嗎?所以,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離的。我們這個自性,因是真空妙有之故,是一定要顯相起用的。倘若不能顯相起用,那就是頑空、斷滅空了。大乘初門菩薩只能理解體法真空,只能體會到佛教所說的一切法,包括一切色相和我們想像的抽象的內容,都是當體即空。但他們不知道妙有真空,也不知道五蘊是妙用,所以還是偏空。他們認爲五蘊和識神(色受想行識中的最後一蘊)都是壞東西。宗下的玄沙禅師做了一個偈子:“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個偈子一出,大家都害怕了,哎呀!不要弄錯了呵,這都是識神呵,性可不是那麼容易見到的呵!殊不知識神和自性是一體的。我們前面已舉了鏡子和影子,水和波的例子。影子是識神,波浪也是識神。但是波浪本身就是水,我們只要認識到波浪是水而起的,不要執著這個波浪,從而見水,那麼波瀾壯闊不是更能起妙用嗎?倘若是一潭死水,那還有什麼壯觀?有什麼玄妙呢?所以,我們認識了水和波,鏡子和影子的關系,就是認清了相和性的關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鏡不離影,影不離鏡;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通過水的動相——波浪,而識得水這個當體;通過影子這個相,識得鏡子的當體;通過一切色相,五蘊、識神等等,認取佛性。那就時時處處都見性,這就是善用識神,善用五蘊,而起種種的妙用呵!大乘初門菩薩沒有認識到這種關系,也就不會善用五蘊而起妙用。所以,他們還是偏空。

  只有見性的大菩薩,才真正深刻徹底地明白妙有真空之理,才能自肯承當,真正首肯性相不二之理,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離性不能成相,離相不能顯性。所以,見相就是見性。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切色相,成就佛事,莊嚴佛土,圓成佛果。就像鏡子和影子一樣,影就是鏡,鏡就是影;影不離鏡,鏡不離影;離鏡就沒有影,離影就沒有鏡。既不著有,也不偏空,一切都是隨緣起用。而且,在一切用上,不即不離,無喜無爭,不取不舍。那就能夠任運逍遙,隨緣放曠,得大自在了。《心經》的妙旨,就是要我們大家以觀自在菩薩爲榜樣,學習觀自在菩薩,明白真空妙有之理,行深般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此乃照見五蘊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蘊,那麼還會有什麼苦、什麼厄呢?“度”即度脫之義。“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謂“苦”者,就是我們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種苦,細細講來有十八種苦。通常講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前面我們已講過了,苦與樂是沒有一定分界線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何謂苦,何謂樂呢?這些無不都是依據每個人所養成的習氣,對身心感受而産生的妄想、妄見。如果符合自己的習氣,滿足了自己的欲望,則認爲是快樂;如果不符合自己的習氣,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則被認爲是苦。所以,苦與樂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譬如,一套中等水平的房子,對于有錢人來說,平淡得很,不會以此感到惬意,也不會引起什麼快樂歡喜。因爲他居住的條件要比這好得多。但是在貧窮人看來,哎呀!真是太好了。他會感到快樂,高興得不得了,住進去就不想走了。又譬如,一個做腦力工作或很輕松工作的人,一旦下放到車間裏,就會覺得很累、很苦,體力吃不消。但是,如果讓沒有職業的人或者原工作比這更繁重、更艱苦的人來幹,他會感到很輕松、很快樂。所以,苦與樂沒有一定的分界線,沒有統一的標准。關鍵看是否符合個人的習慣。然而,人們共同感到的最大的苦,就是生死苦,即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前面已幾次講過,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所謂“厄”者,就是叁災八難。諸如:刀兵厄、賊劫厄、水、火、風、雹、地震等厄。這些“厄”都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今生感得的果報。個別做業個別有厄,共同做業共同受厄。這些業,障礙我們學佛修道。最大的厄就是五住煩惱,它代表了一切厄。哪五住煩惱呢?

  第一是“見愛住地”(又稱:見一處住地)煩惱。見愛者,就是看見某種東西就發生愛感,希望據爲己有。住地,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因爲有這個見愛之故,你見了喜歡,一心想取爲己有。別人見了,也同樣想取爲己有。你爭我奪,總有一方得不到,求不得苦就來了。所以見愛住地是個根本大煩惱。

  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如果除了見愛住地,那就不要…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