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7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事時,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關系,時時刻刻要識得這個主人,識得這個真心,莫把仆人當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這就是說,當你做任何事時,心不要顛倒,不要執著外面的環境,不要爲外面環境的轉移所動搖,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順境、相投的人,就喜之、愛之、攀取之;遇到壞事逆境、不合的人,就憂之、恨之、舍棄之。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爲真,主仆顛倒,主人被仆人牽製住了。我們要隨緣起用。正工作時,心念雖動,但不著相,心無所住,就像別人在做一樣。做過之後,就像未做過一樣。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要達到以真心爲主人的境界,平時就需要做好心地觀照功夫,時時刻刻觀照這個心,轉換這個心,把妄心轉換成真心。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無不都是修這個心,在心地上用功夫。比如,淨土宗就是用一句佛號來轉換我們的心。不知道的人以爲淨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來拉我們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用佛號來喚醒我們的迷夢,清淨自己的心地,以與淨土相應,而生西方。蓮池大師說得很清楚,念佛是“聲聲喚醒主人公”。主人公是誰呢?就是我們的真心。因爲人不可能無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動,隨事境轉動個不停,所以生死不了。我們要了生死,就須給它一個轉換,使它不妄動。所以釋迦佛教給我們一個巧妙的方法,用念佛來轉換它。以心無二用,一心念佛法僧叁寶,就不念貪嗔癡叁毒,念淨就不念染了。念佛是從生死的切近處、在心上下手,以轉換我們的妄念。這是多麼巧妙、迅捷、簡易的方法啊!

  禅宗亦複如是。參禅須起疑情。參一個話頭,疑情一起,妄念就不生了,妄念被疑情隔斷了。于一念不生時,才能相應,才能打開本來,明見佛性。疑情不起,妄念在不停地動,就不能開悟。因此,禅宗也是轉換這個妄心呵!

  密宗也是如是。密宗是身口意叁密加持。口持密咒,咒是諸佛秘密語言,如軍隊的口令、命令。持咒相應,不存人我,自身即佛。手結印,手印是諸佛的心印,猶如電視機的天線,可以溝通我們和諸佛的心。結了印就有無窮的佛力加持,可以把無量劫來儲存在八識田裏的生死輪回乃至惡道的種子,統統轉換成淨種子。這樣,妄心便轉換成真心了,這就是佛力的加持。修密宗之所以要比修其他宗快些,就是因爲密宗有殊勝佛力加持之故。比如,要到達一個遠距離的目的地,乘汽車、火車,乃至乘飛機,就遠遠比靠自己兩只腳走路快得多。

  總之,佛教內一切宗派、一切法門,都離不開轉換這個心,把妄心轉成真心,即心地觀照功夫。我們剛才講了,現在又講,反覆強調,因爲這很重要。時時觀照這個心,妄念一起,凜然一覺一轉,息下妄心,就是菩提。這樣,我們就能返妄歸真、返本還原了。所以說,《心經》的精華要義,就是要我們明白性是怎麼一回事,心又是什麼東西,叫我們當下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因此,《心經》是一部頓悟成佛的法門。我們能把《心經》真正理解了,真正能照它說的義理去做,就等于受持了叁藏十二部一大藏教。

  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是梵語,是音譯。“波羅”譯爲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個意思是到彼岸之上。這裏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衆生都紛擾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輪回,苦不堪言。我們要渡過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發心修行,這叫做“入流”,就是初果羅漢。辟支佛發心修法,發心自度自了,也上法船了。隨著功夫的精進,就到“中流”,到了海當中了。功夫再精進,就到彼岸了,這是“波羅蜜”。但是到了彼岸並不算究竟,因爲還耽在法船上,只有棄除法船上岸,到了彼岸之上,才算究竟。

  而我們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須依靠般若,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照破一切世法、出世法、有爲法、無爲法,一切都不可得,才能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之上。否則,只不過是入流、中流。羅漢、辟支佛法執還未除,還在法船上,沒到彼岸之上,所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仍不究竟。只有通達世法、出世法,處理一切事物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無有偏倚,我法二執消盡,了卻分段、變易二死,這才可以說是到達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所以,“波羅蜜多”也可以譯成“究竟徹證”,能實行一切自行化他之事,能乘此大行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

  心

  在講解般若時,我們已經講過般若是真心。那麼,在般若後面又出現了一個“心”字,心上加心,這不是頭上加頭,顯得多余嗎?其實不是。因爲這兩個心的內涵根本不同。般若心是指一切衆生自身本來具有的無相妙明真心。而這個“心”字是用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在佛法的大乘法和小乘法中,是以大乘法爲究竟、爲中心的。前面講過小乘法雖出叁界,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終因法執未除,未了變易生死,所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而未能究竟,故非“波羅蜜多”。唯有大乘法,把法執也消盡,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修得漏盡通,證得無余涅槃,最後以成佛爲究竟,即“波羅蜜多”。佛法以大乘法爲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門《大般若經》爲中心,而《心經》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經》的主體。《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心經》卻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言簡意赅的《心經》確實是《大般若經》的精髓和靈魂,是一切般若法的主中之主。所以,這裏用“心”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和起到的中心作用。因爲心髒是人體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器官,是人體的主宰,又位于人體的中心,故用“心”來比喻此經是《大般若經》、一切般若法門、一切心地法門、乃至整個佛法的主體和中心,可謂是心中心了,即《心經》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我們密宗裏有個心中心法,也正是這個意思。無相可得,直下見性。

  講到心,像是有真心和妄心的分別,其實妄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妄心。因妄從真起,無真不能起妄,如水之于波,無水如何能起波浪?波浪不就是水嗎?所以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我們修法,修到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化空,哪裏還有真妄之迹!森羅萬象,皆我自身;草木叢林,無非我心!欲尋一個身外之物,了不可得。所以見性悟道之後,一切妄念、妄想、妄心皆化爲真心之妙用了。這裏的“心”字,既不可作凡夫的妄心解,亦不可作真心解。此乃真心之心髓,是超真妄之心,稱作心中心之心,方有少分相應。

  經

  “經”字原文是梵語“修多羅”,現翻譯成“經”符合中國的意思,即“契合”之意。“契”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契機契理。契機意指契衆生之根機。佛是應衆生之機來說法的,對大根人說大乘法,對中、下根人說小乘法,隨著衆生不同的根器、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契理意指契合諸佛成道度生之理。佛是稱性極談,所講的教義教理契合諸佛度生之心理。也就是說,現在佛所說的法和從前諸佛所說的法是一樣的。比如《法華經》裏講,無論哪一尊佛出世都要說《法華經》。所以“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

  “經”又是道路之義,是凡夫成佛的一條道路,一條修道必經的途徑、捷徑。我們了達、明白佛所說的義理之後,能按照這個義理去做、去修,就能得道成佛。

  “經”還解釋成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前面所說和後面所說,乃至于五時說法,從華嚴時到法華涅槃時都有一貫性。貫還有貫徹之意,即由凡夫到成佛,是由佛說的教義教理來貫徹的。

  “經”又解釋爲線、繩。線就是延綿不絕,繩就是繩繩相系,連續不斷。這裏有兩種含義:其一,佛經是佛陀爲衆生開示、隨機說法的篇落章句,後來由佛弟子整理成文,集文成冊的,猶如用線繩把摩尼寶珠貫穿起來;其二,佛圓寂了兩千多年,佛法之所以能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就是通過佛經傳承延續下來的。

  “經”還有典、法之義。有典可依,有法可據,所以一般稱爲經典。意指思想和行爲等方面的准則、法則、規範等等。中國一般稱聖人之書爲經。如:《道德經》、《易經》等。佛爲聖人之最,故佛說的所有法都不離此“經”字爲名,此乃佛經的通名。所謂通,即共同之意。如:《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涅槃經》等,都有這個“經”字,爲佛經的通名。那麼“經”字前面的名稱即是區別各個不同經文的別名,如:金剛、華嚴、妙法蓮華、涅槃等。一切佛經均有通名和別名。

  綜上所述,佛說《心經》就是要我們衆生了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觀照般若妙智,本具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我們大家不要再癡迷不悟、心外求法了,要迷途知返,老老實實地按照《心經》的義理去做心地觀照功夫,才是學佛成道唯一正確的途徑。

  2. 顯體

  顯體者,就是顯示經中最重要的理體。比如,我們要認識、了解一個人,先要曉得姓名,然後要知道這個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通過見面或像片的顯示就一目了然了。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什麼爲體呢?經中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一直到“無智亦無得”都是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體的文句。簡言之,這部經是以“諸法空相”爲體。諸法指宇宙萬有,空相即空無自體,無可執取。意指唯有心性是真,而心性清淨無染,不立一法,無相可得。下面我們還要詳細講解。

  3. 明宗

  明宗就是辨明本經的宗旨。每一部經都有其宗旨所在。《心經》中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心經》以“無所得”爲宗旨。“無所得”不僅是《心經》的宗旨,乃是整個佛教的宗旨。也正因爲如此,佛教才是最徹底、最究竟的。

  佛教一法不立,無法可得。法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一無所得,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倘若有絲毫東西,它就不究竟。因爲…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