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性的顯現,能透過現象而見其本質,這就是見性!再經過除習的鍛煉,就是保養聖胎,讓它發揚光大,即能圓證菩提。倘若對境心有粘著,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見性。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要下地獄、遭惡報的!不管是念佛、參禅、或者修密,均須妄念消融,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連虛空粉碎也不可得,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證悟!證悟後對境才有力量,不致爲五花八門的物境所動搖。否則,說食不飽,遇境即失,不得真實受用。所以,我們要時時反問自己,對境是否心還粘著?是否真的識得本來?假如對境爲妄想所左右,産生愛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須深自慚愧內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各人應當選一門對自己最當機、最投緣的法,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切不可以朝叁暮四、反覆無常地亂修。比如,要生淨土,就要令心清淨,才能與淨土相應。若心不清淨,不能與淨土相應,往生是不會有把握的。有人提問,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那就是說,我們只要信願俱足,就可生西了。反之,雖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淨土。怎麼不見他說往生與念佛必須一心不亂呀?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爲現在對于念佛法門,錯會者太多了。他們都以爲有口無心地、馬馬虎虎地念念佛,不管怎樣,佛都應當按照他的願望,在其命終時,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倘若不來接引,那就是佛的過錯了,因未按照他的願望行事。殊不知蕅益大師說的是兩句對合語:“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不可以斷章取義,拆開來看。而且大師所以這樣說,完全是針對當時的修禅人而言的,因他們只以念佛爲入定的手段,用念佛的方法來攝心,以入禅定,並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知道,信、願、行是往生西方的叁要素,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爲什麼要有深信的切願,才能生西呢?因爲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須相信此事是真實不虛的,而且堅信自己會成功,才肯努力去做。只有不怕艱難困苦、吃苦耐勞地去做,才會成功。稍有疑慮、信心不足,即裹足不前、畏難而退,那是不會成功的。我人念佛,爲的是離苦得樂,倘若不相信有西方,又不願意去,那怎麼肯念佛呢?即或勉強念佛,也生不了西方。因爲你不想去,怎麼能去呢?念佛人如沒有真實的信仰和堅定的願望,一定不肯一心一意地念佛。因此,必須以信、願爲先導,行起來(即念佛),才能果斷地、切切實實地、精進不懈地去念,才能證得念佛叁昧,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有了信願,行不行無所謂。試問,不力行之,從何顯現出信、願俱足呢?因爲信、願是行爲的先導,行爲是信願的體現。沒有信願則不可能行之,而不行也無從體現其信願。故信、願、行叁者缺一不可。比如,我們要到某某地方去,但卻未付諸任何行動,既不去買火車票、汽車票、輪船票或飛機票,也不想騎車或步行,而只是在那兒想,那麼,哪一天能如願到達目的地呢?所以,有行才能夠圓滿信願,否則只是空想而已。
再說說“只要有信願,散心念佛也能生西”的問題。有些人想:我已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也相信念佛的名號,佛一定會接引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也願意去。那麼,我馬馬虎虎、散心念念佛也就可以了吧,不必自討苦吃,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念佛念得一心不亂。何必呢!我既不想中品,更不想上品,只求個下品下生,能生到西方就行了。因爲只要能生到西方,自然會得一生補處成佛,這是多大的幸運和福德呵!這也不費力,多麼方便啊!殊不知,蕅益大師在念佛上所說的信願是深切的信願,謂之“深信切願”。這“深信切願”四個字很有講究,現在我們把古德對信願的解釋,在這裏約略地談一談。
何謂信呢?如何方爲信得深呢?就是要信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第一、要信得覺性無二。我們衆生是未來佛,是因地佛;彌陀是已成之佛,是果地佛。因地、果地雖別,而覺性無二。
第二、要信得佛心無二。我們衆生是理性佛、是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位置雖有天淵之別,而佛心無二。
第叁、要信得心性無二。我們衆生雖然業障深重、久居苦淵,但我們是彌陀心內的衆生,阿彌陀佛萬德莊嚴,雖然在十萬億佛刹之外,卻仍是我們心內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若苦修,必能感佛慈悲而相應。就像磁石吸鐵一樣,無可乖離。《楞嚴經》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這個心很重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由此可見,念佛時,心要憶佛念佛。切不可散心口念而心不憶佛,所以,一心不亂是很重要的。
這樣的信念始終不改變,無論遇到任何利害也不改變,方爲真信。真信有叁:一是相信阿彌陀佛攝受念佛的衆生往生西方,絕對不虛。二是相信執持彌陀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注意:是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而不是有口無心、馬馬虎虎地念一下就行的。佛說得如此斬釘截鐵,我們就要依教奉行,而不得隨意篡改)。叁是相信大勢至菩薩,乃至淨土宗的諸位祖師所傳的念佛法門,絕無虛假。我們應當依止,勇猛精進地行去,修成念佛叁昧。
綜上所述,所謂信者,並非是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就算有信心了。也不是單信娑婆苦而西方樂,信極樂世界確有,就算信了。必須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西方清淨莊嚴之佛土是事淨土,我之自性清淨是理淨土。心遍一切處,處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那麼,我們的念佛之心由慧而定,照而常寂,是自心本有之佛;因定發慧,寂而常照,是自心本有之法;定慧雙融、寂照不二,是自心本有之僧。這就是信佛、信法、信僧。這樣方可稱爲信得深。
接下來,我們再講講如何方爲願得切呢?古來大德們說:首先要一切時中(注意:是一切時中,而不是某時如此,余時則非,更不是歡樂時是這樣,不如意時又那樣。要于一切時中,都始終如一),都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涅槃之樂,力求往生。要真實發願,遵照佛所傳的淨土法門,勇猛精進地修持,勤除習染,時時身心輕泰,即現生極樂(這話很重要!是現生極樂,而不是等死了以後才生)。其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諸佛。複次要發廣大心普度衆生,衆生界不空,誓不成佛。還要隨有所做,若善若惡,善者回向,求生淨土,惡者忏悔,願生淨土,更無二志。又說:念佛之心念到一心不亂(注意:一心不亂不可著意追求,求之反遠),做到一切放下。一心不亂,是爲淨願;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爲長願;成無上覺廣度衆生,是爲大願……等等。如是願心,方名願得切。
諸位試想:如果我們發起上述的信和願,對于娑婆世界的飲食男女、妻財子祿、名譽地位等等,還會放在心上盤算計較而放不下嗎?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界和因緣,既然能放得下,還會有什麼妄想煩惱萦繞于懷而不去修行呢?更有什麼空花水月般的事物能惑亂我們的心呢?既無妄想惑亂,念佛時就一定能如上面所說,不求一心,而自得一心了。所以,蕅益大師說:“信得深、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也得往生。”我們要注意這個“雖”字,它是突出信願的重要性。其含意是,果真能信得深、願得切,念佛如救頭燃一樣,就不怕你用功不力,不怕你不一心了。這個時候,要你起妄想,也不可能了。由此看來,這“雖”字是假設詞,並不是真的要你散心念佛。同時對無信願者說:“倘若你無信願,或信願不真切,雖然念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相反,信願真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這“雖”字是個相對的激勵詞,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以爲我們可以馬馬虎虎、懶懶散散地念佛了。口裏念著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心裏卻戀著娑婆世界的妻財子祿等等,這樣也可以輕而易舉、隨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嗎?!
或問:業障深重的人,雖具深信切願,但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念佛時妄念不免時時侵擾。古德謂之:“風停浪還湧,理現念猶侵。”這些妄念雖說微細,但爲有念,是不是謂之散心呢?答曰:不隨妄念攀緣,念來即覺,既不厭懼,亦不抑壓,只將佛念一提,妄念當即消融,複歸清淨。這種隨來隨照、隨照隨消的功夫,不得謂之散心念佛。圭峰禅師雲:“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托。”因爲“業不能系”之故,亦能夠如願往生。
實際上,“散心念佛”之說何以得推崇,是因爲很多人偷懶、害怕用功,想完全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故而推崇此說。假使散心念佛真能生西的話,爲什麼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亦徒然”呢?!可見念佛確實要一心專注,切不可散亂。還有的人,聽到“一心不亂”就害怕,以爲這是很難辦得到的,所以就推崇“散心念佛”說,不敢提倡一心不亂。其實,一心不亂沒有什麼難處,只要專心致志的念去,必然能達到這個境地。開始用功時,總是心散難定,但隨著念佛功夫的深入提高,一天一天的以佛念將妄念挨拶消去,散心必然慢慢地變爲“一心”而“不亂”了,所以,用不著耽心害怕,甚至畏難而止。只要以深信切願爲前導,就不怕不努力用功,也不怕散心不變成一心了。這“信、願、行”叁字訣,不但在淨土宗最最要緊,其他宗也離不開信願行。
我們讀了《心經》,深信佛說的真實語,願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了悟“諸法空相”,識得一切色相、一切心法都是因緣所生、了無自性,都是空花水月、了不可得,都是自性的顯現,都是真空妙有,那麼,我們就可以時時透過色相見本性了,自然就會一切無…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