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30

  ..續本文上一頁住、順逆無拘、縱橫無礙、解脫自在了。

  我們做功夫,必須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要時時不斷地反省:自己是否真識得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緣起,都是自性的顯現,見物就是見性,而不隨物動搖。果真能這樣,且理事無礙,就是真正見性了。倘若理上已了悟明白,並自肯承當,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自己的本命元辰。但在對境的時候,卻不免有所動搖,在事上還做不到。那也不要害怕,不要疑惑自己所悟的真理有誤。須知,這是過去的習氣深重,一下子力量還不夠,一時未能掃盡余習而不無波動。只要在事上多鍛煉,時時凜覺,不斷與習氣鬥爭,日積月累,功夫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即能把習氣漸漸消光,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最後必然證得菩提勝果。《楞嚴經》曰:“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把理和事聯合起來做功夫,只要理上認得深、見得透,就能在事上著力用功了。假如見不透、信不真,還有疑惑,對于真性理體還識不透,肯定不下來,對事物還戀著不忘,那就不能颟顸籠統地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而莽莽蕩蕩地遭禍殃。那就要加緊打坐用功,或者念佛、或者參禅、或者修密,把妄心打死,才有入手處。這一定要弄清楚,含糊不得!

  我們果真能透過相而見性,則會透得過一切事物,識得一切無不都是自己,都是自性的顯現。既然性是不生不滅的,那麼,一切境物也就不生不滅了。所以,《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明乎此,縱然是事相,又有什麼生滅、垢淨、增減可言呢?故《心經》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果著相而不見性,那就背道而馳了,就會以“遍計所執”之心,認爲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滅、垢淨、增減的,從而不能出六道輪回了。

  四、法用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佛大慈大悲,爲了提醒我們大家不要著相,以免受六道輪回之苦,于是告誡我們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句乃上文的延續,是著重語。佛誠恐法會中的諸弟子以及未來的諸弟子,仍不明白色法和心法、有相相和無相相的一體性,所以再加以強調:妙有真空中無色相可言。有相相的色法既無,那麼,無相相的心法則無從生起,也是不存在的。這是舉一反叁的推理。明白了一點,其他也就不言而喻了,不須一一詳加說明。

  “色受想行識”五蘊是諸法之總。“是諸法空相”,無一法可得,那麼,五蘊當然也就沒有了。這五蘊總法不是體而是用,是覆蓋我們本性光明的壞東西。但是,反過來又是妙用。凡夫、二乘聖人、菩薩乃至諸佛都離不開五蘊的妙用,妙用與妄作只相隔一線。妙用是應緣無住,妄作是著相粘滯。凡夫處處著境生心,時時攀緣不息,故將妙用反化作妄心、妄想、妄作、妄行了。前面在講解五蘊時,我們已講過了。

  佛于下文又告誡我們說: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心經》是一乘法,是教我們直下成佛的捷徑。要成佛,就必須革除凡夫的一切執著陋習,除盡物欲之私,方能上上升進。這就像鬧革命一樣,先從底層下手,然後升級擴大,方能盡其全功。所以,佛先從革凡夫的命下手,爲空卻凡夫的“十二處”(六根六塵)法,而告誡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這句經文是由前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承貫而下的,而前句又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延續下來的著重語,再往前伸展,這句經文乃是承上文“照見五蘊皆空”而來的。既然諸法空相,沒有生滅、垢淨、增減,五蘊法既無,十二處法當然也隨之而無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生者謂之“根”,根能生枝葉,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乃至意根能生意識。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身體所具有的生理器官,是由物質組成的,是有相的,故爲色根。意根屬于思想、精神作用,是無相的,故爲心根。色根又謂之“浮塵根”,心根又謂之“勝義根”。身體既是四大假合之體,空無所有,六根又何有之?身體包括這五根生理器官,乃是由父母精血交合而成,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無自性、無實體,如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故雲“無眼耳鼻舌身意”。“無”乃“空”之意,即六根皆空。空其浮塵根、勝義根,故能破我執,證我空之理。

  “無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皆空之意。塵又名爲“境”,能染汙心性,猶如塵埃一樣,使其本來面目由于六塵所蓋而無法顯現。萬有諸法雖多,均爲四大所顯。無知的器世間,諸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森林等等。有知的有情世間,諸如人類、飛禽、走獸等等。歸納起來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謂色塵者,就是眼根所對、四大所顯的情器世間中,一切以色相爲體的境;聲塵者,即是耳根所對、四大所顯的情器世間中,以聲響爲體的境;香塵者,則是鼻根所對、四大所顯的情器世間中,以諸氣味爲體的境;味塵者,則是舌根所對、四大所顯的情器世間中,以諸味道爲體的境;觸塵者,則是身根所對、四大所顯的情器世間中,以接觸感受爲體的境;法塵者,乃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每一根對境時,意根也隨之而加以分別,所落謝的影子,存放于意地之中。法塵攝世間一切有形有相和無形無相。例如日常生活中,眼所見過的一切色境、耳聽過的音聲、舌嘗過的味道等等,五塵之境雖早已過去,但在心中卻能浮想回憶起來,或者再遇此境時,即能分別出來。這些記憶的存留,謂之法塵,是心意所想,是起心動念之因。當五根對境時,往往攝入意根而起分別,意根有起分別之用。比如:眼根見色時,則因六根相應的分別,故有色相。耳有分別,故有聲相。舌有分別,則有味相……。每起一根,意根則同時相應分別而起之,由此而生色聲香味觸法。倘若五根對境時,意根不起分別,則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則無色聲香味觸法也。猶如鏡照諸物,物去鏡空,物來鏡映。這就是說,前五根對境時,意根不隨之分別,那就是現量而不是比量。若不執、不住五根所對的幻化之相,此乃無相之境。由此則空其浮塵根,而入勝義根之妙用,即起般若之慧觀。又如前述之,六根尚且空,又何來六塵呢?故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根、六塵既空,六識也空無所有。前面我們已講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屬于心法,它的産生必須是內依根、外和塵(境),根塵相對,並分別其領受的形象,由此集合而産生了識。單方面孤立地是不會産生識的。比如:單獨一根或一塵,或是前五根對五塵不加分別,則不是識。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眼根對色塵則生眼識,故名眼識界。其他亦複如是。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六識如同六根、六塵一樣,都屬于衆緣和合而生。緣生性空,皆非實相,均屬夢幻泡影,都是我人真性光中的幻影,心光之影像,均是影子,均生滅無常,當體即空無所有,故稱爲“無”。但這個“無”不是凡夫所見的有、無相對的無。不是頑空,更不是外道所執的斷滅空,也不是小乘所觀的析法真空和菩薩所證的體法真空,而是諸佛妙有真空的體性。這一絲不挂、一法不立的真空妙體,並非佛所獨有,凡夫也同樣俱足。可惜凡夫妄認這十八界爲真,死執爲實有之法,致使妙體不能顯現,豈不可悲可歎!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一句是省略之詞,十八界不一個個地說出來了。“界”乃界限之意。無眼界,則是無眼識界限。內六根、外六塵、根塵相對生起六識,叁六一十八,故名十八界。本來沒有界,皆因著相,故而有了界。“本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其實都是一靈明真性的作用,完全是可以通用的,而沒有界限。但因凡夫著相,則眼根抓住自性爲能見,只能看不能聞了;耳根抓住自性爲能聞,只能聽不能看了。因而將一個總體大寶分了家,有了界限。假如我們明白了這個真理,消滅了妄心,一切無著,不住相,不起分別,即能恢複本性光明。恢複了本性的功能,即可打破界限,而六根互用。現在,有些具特異功能的人,耳朵可以認字(能看),眼睛能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雖然有界限,各有各樣,但實質上是百川分流、總歸一脈。倘若能夠了然“有就是無”之意,那麼,法法皆是真空實相。無界則無縛,無縛則頓超十八界。因此,我們修行用功夫,不是一定要由小乘而大乘,一級一級地逐漸升上去。只要我們能夠體悟“諸法空相”,體悟自性,識得十八界都是自性的顯現,即可由凡入聖,隨緣起妙用,自在而成佛了。所謂小乘聖人不及大根基的凡夫,道理就在于此。

  佛在《心經》中說:沒有這十八界!但凡夫是無論如何也不承認、不接受的。因凡夫皆執色身爲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之見聞覺知。有能見即有所見,因之有相應的色、聲等六塵。根塵相對,即有眼識、耳識等六識。這十八界,凡夫皆執爲實有之法。于是,迷真執妄,被十八界纏縛困惑住了。在眼,見明暗美醜;在耳,聞動靜善惡;在鼻,嗅香臭通塞;在舌,嘗酸甜苦辣;在身,觸冷暖滑澀;在意,分愛憎取舍。被這十八界營謀生計、起居飲食……束縛住了。二六時中,不是眼著色,就是耳著聲;不是鼻著香,就是舌著味……。時時刻刻都在意識裏分別,無有停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在空花水月般的塵境上作活計,身心俱被塵勞纏縛拖累住了。非但日間從未安甯自在,就是在夜晚睡夢中,也常爲虛名幻利而驚心動魄、煩惱不休。

  人生在世,既執著了假相,認爲實有,以妄爲真,那就沒有一個不貪取愛境的。自己所喜歡的塵境,就貪取。要得到它,那就不能沒有行動。在行動中要不…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