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鏡子,則都能顯影。倘若不能顯影,就不成爲鏡子了。因鏡不離影、影不離鏡故,鏡即是影、影即是鏡,故稱之爲不二法門。我們人呢,從生下來,一有知識,就把性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等一切影像都當成真有,而去捕風捉影。也就是說,只看到影子,曉得影子,而不曉得影子是鏡光顯現出來的,沒有認識這個鏡光。倘若我們能認識了這個鏡光,也就識得佛性了。爲什麼呢?因爲影子有來去,有生滅,而鏡光總是常在。鏡子是貓來了現貓,狗來了現狗,所顯現的影子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從不變異。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們常說“滄海桑田”,現在是滄海,將來可變爲桑田;過去是桑田,現在卻變爲滄海了。譬如,我們中國的雲南,從前是大海,現在變成山和田了。雖然這些色相和剛才所說鏡子裏的影子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但鏡光和性體一樣,是沒有生滅、如如不動的。
沒有鏡子,不能現影;沒有影子,不能成爲鏡子。也就是說,性離不開色相,色相離不開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這個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能夠透過,就是明心見性。不要以爲明心見性是一樁難上加難、只有聖人才能證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見性四個字嚇住了,認爲高不可攀,不是現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談到明心見性,就談虎色變,不敢靠攏。認爲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而只能依靠淨土宗,用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後,再明心見性吧。在現今這個娑婆世界上,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這話對一般善男信女說來,是千真萬確的。因爲現當末法時代,衆生皆根鈍障重,在這娑婆世界上修行,確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時代也有正法,不是沒有上根人,決不能一刀切,一律對待,而把明心見性高高地推到聖境上,自己不敢承當。通過上面反覆講述的道理,就會明白:明心見性不在別處,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見、能聞、能行、能做處,回光一瞥,識得這個靈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則一生修學事畢。一切衆生都能見能聞,所以一切衆生都是佛。這萬能智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既然一切衆生都能見能聞,都具如來智性,那麼就不要再把明心見性高推聖境,而認爲高不可攀了。只要在這能見、能聞等八大作用處,回光一照,認識這能見者是誰,能聞者是誰,在這上面一見而肯定,再不生疑,進而綿密保任,不要讓它沾染色境,時時空靈。才有念起,便予覺破;剛將著境,隨即牽轉。做到內不隨念轉、外不爲境遷,何愁不能圓證菩提!
自性是無相的真空體,性空無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無須企求,無須患得患失。《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會落在色塵上而被其所左右、動搖了。自己做得主,不爲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執一切事物,時時綿密觀照,就可以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們講過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顯現,沒有自性,就沒有境相,也無從見任何境相。因爲有“見性”之故,才能見到色相。既然見相即是見性,相是能見的“見性”顯現,那麼,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實不虛的,則色相也就真實不虛了。《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說的就是世間一切相皆性所顯現,性真實故,相也不虛而常住。前面談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東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對才能看見。但是性無相,且又是絕對永恒的,那麼如何見性呢?因爲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顯現,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無心,心外無色。只有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見相即是見性,見性即是見相。所以大慧宗杲禅師曾說,要肉眼見道,才是真正見道。僅是心地法眼見道,不爲真正見道。道理就在于此。
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反過來,沒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見到這個無相的性呢?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顯現,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們尋常總以爲化身者,是能變化出千千萬萬各種不同的分身,且能顯現異常的神用。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們的化身。我們前面曾舉了個例子,天空中的白雲,因風吹而變現出蒼狗相、獅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盡管它千變萬化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但它本體還是白雲呵。同樣,世界上有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顯現,都是自性的變化。教下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謂萬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裏含義很廣,非但是色相,連我們的思想也包括在內。這一切都離不開識神的作用,即萬法唯識,而識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識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體必有相用,可以顯現各種色相,發揮各種作用。同理,沒有一切相用,又哪裏知道有體呢?體就是理,相用就是事。事以理顯,理以事成。譬如面前這個答錄機,就是經過人們反覆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試驗,不斷改進,終于掌握了客觀事物的規律,從而發明創造出來的。這就是自性所起的識神妙用呵!所以叫萬法唯識。理和事互爲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門。真正明白了這個真理,肉眼就可見道!就不會被色相所迷惑,從而一改執著物境、認假爲真的夙習,而能透過假相見本質——自性理體,這才是真正開悟、徹見本性了。
古來大德曾把修行人圓證菩提的叁個次第,形象地比喻爲: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凡夫。假觀);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心眼見道。空觀);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徹底見性。中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所以在這裏不厭其煩地、反覆地講不二法門,就因爲它很重要,是《心經》的要旨、精華。只有把這個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進入明心見性的境界。
下面我們再談談,佛爲什麼說了“色不異空”,又接著說“空不異色”,然後又進一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爲這幾句不僅內容不同,而且所度的物件也不同,義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層次步步提高。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爲是實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著所有色相。縱然你費盡畢生心力,使盡計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受報,枉受輪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空,認爲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爲凡夫因執著色相,爲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受報,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爲生死窠臼。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因執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而度之,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像還是有兩樣東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爲破菩薩執有二見之過,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盡管現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爲大體相同的兩樣東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誤入歧途。我們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了不可得。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騰騰,騰騰任運,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間”,是沒有知覺的,怎麼會有佛性呢?佛性是有知覺的呀!他不知道,這山河大地本來就是我們八識當中的“相分”。八識的功能有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種,這是相宗所講的內容。其實,相宗和性宗都是一體。佛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那麼,弘法的菩薩就以“叁界唯心”爲性宗,以“萬法唯識”爲相宗。由相用而歸于性體,叫破相見性,即性宗。由性體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機大用,即相宗。性宗、相宗本是一體,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關于相宗八識的相分、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我們將放在後面再講。
前面我們已介紹了,《心經》所說五蘊中的色蘊包括十一個色法,即五根和六塵。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受想兩蘊攝五十一個心所法。行蘊攝二十四個不相應法。識蘊攝八個心王法,八個心王就是八個識。因此,色和心兩法共攝有九十四法,均是有爲法。再加上六個非色非心的無爲法,合計起來是一百法。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明門論》裏的精義。釋迦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彌勒佛用“識大”修行,證成功後,則把八萬四千法門縮爲六百六十法。因爲我們這個閻浮提人根性比較差,尤其是末法時代,感到這八萬四千法門太繁瑣,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記得清楚。所以,彌勒佛慈悲,從八萬四千法…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