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5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性之中。“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就是說世界上再沒有比性更大的東西了,大得無邊無際。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性更小的東西了,小得已沒有內部空間了。即所謂“放之則彌于六合,收之則退藏于密”。佛性的作用就是這麼千變萬化,作用多端。你曉得世間的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見性。

  所以,婆羅提尊者作了結語:“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前句說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包。後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曉得我們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見性,就得真實受用;假如你不明白這就是見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誤,而淪爲六道衆生!你把佛性認作精魂,就不免造業受報,生死輪回,解脫不了了。異見王很有根基,聽了婆羅提尊者的開示,馬上就見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聽了上述道理以後,如果能夠從這裏悟到本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開悟!這就是見性!你不要以爲:“哎呀!這並沒有什麼稀奇特別,沒有什麼玄奇奧妙,也沒發神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當。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神通?所謂“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無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謂“通”者,就是無阻無隔,暢通無礙。我們凡夫衆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飯,心中無所住著,就是神通。相反,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就驚慌失措,患得患失,憂傷悲愁,痛苦難受,處處有阻礙,這就是不通。倘若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衆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隨緣起用,毫無挂礙,便得無窮受用,則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來我們講講明心見性和神通的關系。二者之間有根本和枝末的區別。在修法過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後之分的。真正通曉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見性爲先驅,而後才能開發神通。因爲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習染深厚,遮蓋了,而發不出來。就像陽光被烏雲所遮一樣,只要將烏雲驅散,陽光就會即時大放。要消除我們的習氣,只有明心見性之後,才有力量。因爲這習氣是我們多生曆劫以來養成著相、逐境的習慣,又因我見之故,事事都要符合己見,所以人人都有貪、嗔、癡、慢、疑五大惡習,要一下改掉這多生曆劫養成的舊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見性後,于事境中辛勤磨練,勤除習氣。一旦習氣除盡了,烏雲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發。所以,明心見性在先,發神通在後。明心見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見性了,根本具足了,培養它,自然會生起枝葉來,形成大用。這就叫做悟後真修,長養聖胎,這是古來用功的規範,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見性爲先,而妄求神通,則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會究竟,還有著魔的危險。

  佛在世時,五通仙人問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應了一聲。佛說:“那一通,你問我。”這裏我們要講一講,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盡通!什麼叫漏盡通呢?漏者,就像我們的鍋、碗、瓶子,一旦破了,裝東西就會漏掉的。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長久的,都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生滅滅不已的。所謂盡者,就是盡絕、沒有。在前面講有余涅槃時已講過,我們有兩個大執著:一個是我執,執著有我這個人;另一個是法執,認爲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證。由于有這二執,則有兩種生死。執了人我,有我這個人,就有分段生死。執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變易生死。如果二執都除盡了,煩惱就都沒了,兩種生死也都淨盡了,“有漏”盡絕了,就叫做漏盡通。那麼,爲什麼外道得不到漏盡通呢?因爲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佛性,而執著法,認爲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沒有漏盡,所以得不到漏盡通。又由于外道修法是壓製念頭,強製入定,認爲只有入定以後才能得神通。他們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們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終因沒有漏盡通而不究竟。第一,因爲這神通是克製得來的,當此生入滅之後,就有失去的危險。第二,因爲著相的緣故,執著神通,更有著魔的危險。爲什麼這樣說呢?我們要知道,佛和魔不是兩回事,是一物的兩面。所謂佛者,就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絲毫不著、清淨無所得的覺者。《心經》說:“以無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麼,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無所求,有無所得。因此,我們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後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這樣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變易生死。得了漏盡通,五通自然齊發。最後,就是發了大神通,也不見有神通可得,還是無所得。這才是真正證道!

  叁、《心經》的五重玄義

  用五重玄義來解釋大乘經典,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發明的方法。所謂玄義,並非深奧玄妙不可測,而是將經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個層次挖掘疏解出來,使大家容易明白。後來的解經者皆以此爲典範。這五重玄義是:釋名、顯體、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釋名:就是解釋經的題名。每一部經都像人一樣,有一個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義。將經題字面的意思與深蓄的內涵解釋清楚,就是釋名。佛經的名字有七個種類:

  第一、以人爲名。即以該經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譬如《佛說阿彌陀經》、《維摩诘所說經》等。佛、阿彌陀佛、維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爲名。即以佛所說的法相爲名。如:《涅槃經》、《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均是佛所說的法。

  第叁、以喻爲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經中意義的比喻來命名。如:《梵網經》。大梵天王宮殿裏挂著的因陀羅網似圓筒狀,像我們現在佛殿裏挂的幢一樣,且每個網眼裏都嵌了一顆摩尼寶珠,顆顆寶珠明亮如鏡,互相輝映,重重交參,不相障閡,莊嚴尊貴,無以複加。這裏用梵網作喻,以顯諸佛之教門重重無盡,法法無窮,莊嚴法身,光明遍徹,無所障閡。

  第四、以人法爲名。如《佛說仁王般若經》,是佛對十六個國王,即人王而說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爲名。

  第五、以法喻爲名。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比喻。爲什麼說心是比喻呢?我們下面還要詳加解說。

  第六、以人喻爲名。如《菩薩璎珞經》。菩薩是人,璎珞比喻莊嚴之意,所以是人喻爲名。

  第七、以人法喻爲名。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比喻證得大方廣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萬行,莊嚴果上功德。這裏大方廣的“大”字,意思是體大,即體性包含一切,無有一物在這個體性之外。“方”、“廣”意思是相大與用大,即從體性所顯示的妙用周遍圓滿,無所不具,無所不遍。因爲佛性量等虛空,足以含盡恒沙佛土。也就是說,所有恒河沙數的佛土,無一不在佛性之內。我們知道,每一個佛土都有叁千大千世界。所謂叁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須彌山,有一個日月、四大洲,即一個小世界。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叁次以千積(即千的叁次方),故稱叁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佛土都是叁千大千世界。而我們所修證的性量包含十方諸佛,恒河沙數佛土都在內,你們說這大不大?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這就是大而無外。我們有些人只知道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爲這就是整個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了。這只能說明我們的心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見,猶如井底之蛙。而我們學佛,就要證到廣大無邊、盡虛空、遍法界的心量。

  以上是佛經的七類命名。前叁種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爲名,均是單數,是單名。後四種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爲名,均是複數,是複名。

  (二)顯體:顯示本經的體,就是顯示法要。有名必有實,猶如一個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態,說明這個人是個什麼樣子。即爲顯體。

  (叁)明宗:就是顯明本經的宗旨。每一部經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將它辨明弄清楚即爲明宗。

  (四)辨用:就是辨別本經的作用、用途,有什麼效果,有什麼利益。

  (五)判教相: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智者大師分判佛陀說法爲五時。那麼判別本經是什麼時候說的,說的哪種法,即爲判教相。

  上述即爲五重玄義的內涵所在。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心經》的五重玄義。

  1. 釋名:

  前面已經談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法喻而爲名的。下面我們將具體地解釋一下經名的含義。

  般若

  前面已講過,“般若”是梵文,其意義很廣,內涵幽深。把它譯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表達並不完善。因無上莊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若這樣來講“般若”的含義,還稍微能盡它的一點意思。簡單地講,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聰明智慧的世間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無漏法之聖意的無上妙智,是宇宙間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知無所知,是真心實相的妙用。世間智的世智才聰是有所知,是分別,分別是最壞的妄心。知無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樣,也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凡事無動于衷,而是不加分別、不加取舍,好壞、長短、是非還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愛不取,壞的不憎不舍。因爲好壞無非是你的妄心分別,均是夢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癡迷地被假相所惑,跟著外境轉動呢?說到這裏,我們不妨講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禅師四處雲遊參禅。有一天…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