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抉隐▪P5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性之中。“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性更大的东西了,大得无边无际。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性更小的东西了,小得已没有内部空间了。即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佛性的作用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作用多端。你晓得世间的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见性。

  所以,婆罗提尊者作了结语:“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前句说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后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晓得我们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见性,就得真实受用;假如你不明白这就是见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误,而沦为六道众生!你把佛性认作精魂,就不免造业受报,生死轮回,解脱不了了。异见王很有根基,听了婆罗提尊者的开示,马上就见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听了上述道理以后,如果能够从这里悟到本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见性!你不要以为:“哎呀!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特别,没有什么玄奇奥妙,也没发神通,恐怕不是的吧。”因而不敢承当。那么,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神通?所谓“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所谓“通”者,就是无阻无隔,畅通无碍。我们凡夫众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饭,心中无所住著,就是神通。相反,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惊慌失措,患得患失,忧伤悲愁,痛苦难受,处处有阻碍,这就是不通。倘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众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随缘起用,毫无挂碍,便得无穷受用,则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来我们讲讲明心见性和神通的关系。二者之间有根本和枝末的区别。在修法过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后之分的。真正通晓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见性为先驱,而后才能开发神通。因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习染深厚,遮盖了,而发不出来。就像阳光被乌云所遮一样,只要将乌云驱散,阳光就会即时大放。要消除我们的习气,只有明心见性之后,才有力量。因为这习气是我们多生历劫以来养成著相、逐境的习惯,又因我见之故,事事都要符合己见,所以人人都有贪、嗔、痴、慢、疑五大恶习,要一下改掉这多生历劫养成的旧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明心见性后,于事境中辛勤磨练,勤除习气。一旦习气除尽了,乌云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发。所以,明心见性在先,发神通在后。明心见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但得本,不愁末。真正见性了,根本具足了,培养它,自然会生起枝叶来,形成大用。这就叫做悟后真修,长养圣胎,这是古来用功的规范,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见性为先,而妄求神通,则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会究竟,还有著魔的危险。

  佛在世时,五通仙人问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他答应了一声。佛说:“那一通,你问我。”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是漏尽通!什么叫漏尽通呢?漏者,就像我们的锅、碗、瓶子,一旦破了,装东西就会漏掉的。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长久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已的。所谓尽者,就是尽绝、没有。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讲过,我们有两个大执著:一个是我执,执著有我这个人;另一个是法执,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由于有这二执,则有两种生死。执了人我,有我这个人,就有分段生死。执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变易生死。如果二执都除尽了,烦恼就都没了,两种生死也都净尽了,“有漏”尽绝了,就叫做漏尽通。那么,为什么外道得不到漏尽通呢?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而执著法,认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没有漏尽,所以得不到漏尽通。又由于外道修法是压制念头,强制入定,认为只有入定以后才能得神通。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终因没有漏尽通而不究竟。第一,因为这神通是克制得来的,当此生入灭之后,就有失去的危险。第二,因为著相的缘故,执著神通,更有著魔的危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要知道,佛和魔不是两回事,是一物的两面。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著、清净无所得的觉者。《心经》说:“以无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么,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这样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变易生死。得了漏尽通,五通自然齐发。最后,就是发了大神通,也不见有神通可得,还是无所得。这才是真正证道!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

  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以此为典范。这五重玄义是: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释名:就是解释经的题名。每一部经都像人一样,有一个名字。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将经题字面的意思与深蓄的内涵解释清楚,就是释名。佛经的名字有七个种类:

  第一、以人为名。即以该经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譬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阿弥陀佛、维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为名。即以佛所说的法相为名。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均是佛所说的法。

  第三、以喻为名。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经中意义的比喻来命名。如:《梵网经》。大梵天王宫殿里挂著的因陀罗网似圆筒状,像我们现在佛殿里挂的幢一样,且每个网眼里都嵌了一颗摩尼宝珠,颗颗宝珠明亮如镜,互相辉映,重重交参,不相障阂,庄严尊贵,无以复加。这里用梵网作喻,以显诸佛之教门重重无尽,法法无穷,庄严法身,光明遍彻,无所障阂。

  第四、以人法为名。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佛对十六个国王,即人王而说的。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第五、以法喻为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为什么说心是比喻呢?我们下面还要详加解说。

  第六、以人喻为名。如《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比喻庄严之意,所以是人喻为名。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比喻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万行,庄严果上功德。这里大方广的“大”字,意思是体大,即体性包含一切,无有一物在这个体性之外。“方”、“广”意思是相大与用大,即从体性所显示的妙用周遍圆满,无所不具,无所不遍。因为佛性量等虚空,足以含尽恒沙佛土。也就是说,所有恒河沙数的佛土,无一不在佛性之内。我们知道,每一个佛土都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须弥山,有一个日月、四大洲,即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次以千积(即千的三次方),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个佛土都是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所修证的性量包含十方诸佛,恒河沙数佛土都在内,你们说这大不大?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这就是大而无外。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心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见,犹如井底之蛙。而我们学佛,就要证到广大无边、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

  以上是佛经的七类命名。前三种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为名,均是单数,是单名。后四种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为名,均是复数,是复名。

  (二)显体:显示本经的体,就是显示法要。有名必有实,犹如一个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态,说明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即为显体。

  (三)明宗:就是显明本经的宗旨。每一部经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将它辨明弄清楚即为明宗。

  (四)辨用:就是辨别本经的作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

  (五)判教相: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智者大师分判佛陀说法为五时。那么判别本经是什么时候说的,说的哪种法,即为判教相。

  上述即为五重玄义的内涵所在。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心经》的五重玄义。

  1. 释名:

  前面已经谈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而为名的。下面我们将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般若

  前面已讲过,“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世间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此乃是大智若愚,知无所知,是真心实相的妙用。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著外境转动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

《心经抉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