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破除了前面已講過的見愛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四種煩惱,但第五種煩惱——無明住地還沒有破,所以仍然屬于沈空守寂。因其沒有了變易生死,所以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
道呢?道是可修性。世間人皆是喜樂厭苦,那麼,欲出叁界,了脫分段生死輪回之苦果,離苦得樂,證得寂滅之樂果,就必須發心修行叁十七道品,修戒定慧。基本修法是從戒修起。以戒除貪毒,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由戒生定,以定破嗔毒;從定發慧,以慧破癡毒。則可斷見思煩惱,破除惑業。無惑業之因,就不會招感生死苦果了。聲聞小乘聖人以此爲道,道是能通之意,是通到涅槃境界之資糧。叁十七道品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共叁十七種。下面把這叁十七道品稍微解釋一下,先講四念處。
小乘聖人在修四念處之前,先要修五停心觀,這是能使五種過失停止于心的觀法,能停止行人的亂心,叫做“叁摩地”,即止、定的意思。此乃聲聞乘人入道之初,小乘叁賢之第一。觀有五種:
( 1)不淨觀:觀察一切根身器界都不清淨。看一切境界、一切事物皆屬不淨之相,看男女都是白骨、骷髅,所以停止貪欲之心。貪心重者可修之。
( 2)慈悲觀:觀察一切衆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嗔恚多者可修之。
( 3)因緣觀: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十二因緣叁世相續,前因後果,曆曆分明,以停止愚癡。愚癡深者可修之。
( 4)界分別觀:把諸法分別爲六界或十八界,是停止我見之法,我見多者可修之。
( 5)數息觀:觀察呼吸出入之相,計呼吸數,把心攝到呼吸上,心息相依,以此而停止散亂之心,散心多者可修之。
還有的是把因緣觀和界分別觀合而爲一,因兩者相似。另外加之佛觀,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能除一切煩惱。業障重者可修之。
“四念處”,念爲能觀之智,處爲所觀之境,以智觀境即是念處,是修智慧的,以發修行人的慧觀,叫做“奢摩他”。念處有四種:
第一,身念處:觀身不淨。與前面的不淨觀相同。人身之內外,汙穢充滿,無有淨處,故觀身不淨。
第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受爲苦樂之感,是心對境之感受,就是心和境結合到一塊了,那麼,苦果也就隨之而來了。因世間無實樂,故觀受爲苦。
第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因爲心念是刹那瞬間變化不停、生滅不已的,而無常住之時,故觀心無常。
第四、法念處:觀法無我。因一切法均無自主、自在之性,所以不要著在法上,故觀法無我。
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慧爲體的。因人之苦谛有身、受、心、法四義,就以身、受、心、法而觀其“不淨、苦、無常、無我”,以慧觀的力量,使念住于身、受、心、法所觀之處,即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就是一心精進修行此四法的意思。又名“四正斷”,即能斷懈怠之意。或“四正勝”,即于策勵身語意中,此爲最勝。以能意中決定,而斷然行之,則名“四意斷”。這四法的內容是:
第一、對已生之惡要把它斷除,而勤加精進。
第二、對未生之惡要使之不生,而勤加精進。
第叁、對未生之善要使之生起,而勤加精進。
第四、對已生之善要使之增長,而勤加精進。
四正勤就是精進不懈、勤奮修持,從上述四個方面策勵修行人,從身口意叁方面斷惡行善。我們修道就是要從身、口、意下手,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身口意,而四正勤爲最好,故爲四正勝。
“四如意足”。剛才我們講了,四念處是修智慧的,修“實智慧”。四正勤修“正精進”。智慧、精進增長了,但由于定力弱,使修行人還不能如意遂願,故須修此“四如意足”四種正定。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之“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所謂如意,是指六種神通中的如意通,由定而生起。足者,乃依靠之義。比如:我們的身體是依足而立的。那麼,六通中的如意通是依靠此四種定而生起的。又因修定能生起神通妙用,凡事都能隨心所欲,你想到什麼地方,就能到什麼地方,所以又稱之爲“神足”。在我們修道的次第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謂之資糧位,然後就是加行位,而這四定正是依加行而命名的。
第一、欲神足:欲于加行而生起定,就是你想得到這個神足的定,依欲之力,則定引發而起。
第二、勤神足:于加行位上勤修此定,精進勤奮,不懈地努力,依勤奮之力,則定引發而起。
第叁、心神足:于加行位上,一心專注,依正念之力,則定引發而起。
第四、觀神足:于加行位上觀察理,即觀照,心不馳散,依觀之力,則定引發而起。
加行位中,雖然有許多法,但此四法資益最勝,故爲四如意足。
“五根”。根者,能生之義、增長之義。比如:草木以根而生長。五根,是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一切法皆以信爲首。“信根”,即信叁寶、信四谛法,信根堅固,則可精進修持;“精進根”,又名勤根,精進勇猛修法;“念根”,念念不忘正法;“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慧根”,開發智慧,能認識真理。此五根是生一切善法之本。五根堅固,則可引發五力。
“五力”。力者,用也。五根增長,則可不爲煩惱所壞,有治五障之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如我們時時刻刻地念佛,就是爲斷除貪嗔癡叁毒邪念;“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有了定力,就不會胡思亂想了;“慧力”,慧根增長,能破叁界諸惑,叁界內之見思煩惱均破了。
“七覺支”,覺乃覺了、覺察之義,此法能使定慧均等。其覺非一,覺法有七種,故爲支或分,即七覺支、七覺分。又因七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此法修後能成菩提正道,故又名“七菩提分”。有: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行舍覺支。
第一、擇法覺支:即以智慧選擇所修之法。任何修行人開始下手修道時,首先要選擇相應的法,其含義有二:一是以智慧選擇法門之真僞,選正離邪;二是選修與自己根基相契的法門,這樣容易成就。如同一個生病的人,若對症下藥,病就會治好,如不對症下藥,病則治不好。
第二、精進覺支:選擇了相應的法門後,則要以勇猛之心,精進不懈地力行正法。若間斷、時修時停、一曝十寒,都是不行的。
第叁、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法喜充滿,樂于修法。
第四、輕安覺支:修法得當,則可斷除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松安樂。
第五、念覺支:時時刻刻觀念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
第六、定覺支: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亂。
第七、行舍覺支:舍離一切虛妄之法,一切都不住。我們的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俱足無量無邊的妙用,那還要什麼東西呢?一樣都不需要。古禅師說:“無有一物可當情。”一切都舍了,一切都放下了。
上述七覺支中,若修者心浮動,可用輕安、行舍、定叁覺支攝之;若心沈沒,可用擇法、精進、喜叁覺支起之。定、慧各叁支,隨用一支,得益便止。念覺支常念定、慧,通于兩處,定慧均等。其余六支,依上述隨修者之需要而選用之。
“八正道”。此法是通向涅槃之路,故謂之道。其道離于偏邪,故謂之正道。是聖人所修之道,可證得阿羅漢果,故又謂之聖道。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稱爲八正道,或八聖道。
第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理後,有了正確的知見,以無漏之慧爲體。
第二、正思惟:見四谛之理後,能正確思維,使真智增長,以無漏之心爲體。
第叁、正語:以真正的智慧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儒家曰:“非禮勿語。”以無漏之戒爲體。
第四、正業:以真正的智慧斷除身之一切邪業、一切不正當的行爲,而做清淨的身業、正當的行爲,以無漏之戒爲體。
第五、正命:清淨身口意叁業,順于正法而活命,謀正當的職業,離棄邪業。以無漏之戒爲體。若爲了名聞利養,以供生活揮霍,就稱爲邪業,又叫邪命,有五種:
( 1)于世俗人前,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
( 2)宣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
( 3)占蔔吉凶、看相算命,以求利養。
( 4)大言壯語,而現威勢,說大話,欺騙人,威嚇人,以求利養。
( 5)說所得利,惑動人心,以求利養。
第六、正精進:發用真智而勤修涅槃之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以無漏之勤爲體。
第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以無漏之念爲體。
第八、正定: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以無漏之定爲體。此定是無出入之大定,即無論何時何處,對境都不動心,不糊塗。
八正道中以正道爲主體,總爲無漏,是見道位之行法,而七覺支是修道位之行法。所以,七覺支、八正道屬于修行次第。
上述就是叁十七道品,是小乘法。基本修法是戒、定、慧叁學。戒以破貪,定以破嗔,慧以破癡。見思煩惱斷盡,破除惑業,則無生死苦果可感,即出叁界,得滅谛涅槃之樂,故“道可修”也。這就是佛轉*輪的第一轉——示轉。
第二轉是勸轉,即勸勉修道。佛說苦是逼迫性,你應該知道呀。因爲若不覺得苦,則不肯修道。只有了知生死流轉的無量痛苦,才想解脫,方肯修道。你知道了集是招感性,由自作的集因而招感了自受的生死苦果。那麼,你就應該修道啊!道是可修性,斷除一切煩惱集因,則無生死苦果了,即可證得不生不滅的涅槃了。滅是可證性,你應該去證啊!這就是佛慈悲的勸轉。
第叁轉是證轉,佛以自己親身修證的經曆來作證。佛說,我已經受了人生的種種痛苦,我已經知道了真谛,我的人生經曆可以作證。集我已斷了,由于我修道,…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