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掉了,超越過去,其十支亦複如是。“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諸法空相,根本沒有老死。既然沒有老死,又有什麼“盡”可言呢?這樣,就把十二因緣法的“順觀流轉門”和“逆觀還滅門”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經》是大乘法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要破緣覺乘的法執,指出他們所修持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沒有的,了不可得,從而教他們回小向大。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剛經》所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是一個渡河的船、木排。我們渡過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離開渡船,所以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況世間的一切空相、虛幻之法,更要舍了。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成佛並不一定非要經過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羅漢。我們凡夫只要了悟,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顯現,都是真性的作用。確認宇宙萬有均是空相,不可執取,從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麼,你當下便成佛了。所謂成佛者,就是一點也不著相,隨緣起用,饑來吃飯、寒來穿衣、困來睡覺,沒有一點欲望心、沒有一點求取心,處處都是方便別人、利益群生,而不爲自己著想。這就是隨緣受用,這就自在了。這樣自在就是佛。並不是發什麼神通,變化多端,神變、神用現前才是佛。我們要無所住著,一切隨緣。倘若我們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這樣空,那麼,你不要神通,神通就來找你了。雖然你得了神通,卻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樣。只有這樣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
下面繼續看經文: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就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四谛法門,也叫四聖谛。谛者,乃真實無虛假之意,即“真理”也。開始講“五時說法”已講了,佛最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法,當時根性淺者聽不懂,于是佛爲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人,分別宣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教理。由聽聞佛說的四谛法音,而超凡入聖悟道,證得阿羅漢果者,稱爲“聲聞”或“羅漢”,即聲聞乘,或羅漢乘,是小乘聖人。四谛法包含兩重因果:一是世間因果,即苦、集二谛。苦谛是世間果,集谛是世間因。二是出世間因果,即滅、道二谛。滅谛爲出世間果,道谛爲出世間因。若明白了四聖谛的教理,就可以知苦而斷集、慕滅而修道,以致了脫分段生死,超出叁界,而得滅谛涅槃之樂果。下面我們具體地講一下:
苦谛爲什麼被稱之爲世間果呢?因爲它是綜合了叁界內一切衆生所受的生死諸苦果而說的,並歸納爲叁種苦:苦苦、樂苦和行苦。苦苦是指身心受到摧殘,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痛苦難熬、痛不欲生時,所受的苦。如: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所受的苦,謂之苦苦。樂苦是樂境失去後所感受到的苦,樂非永恒,樂壞苦生,故名樂苦,又名壞苦。如:天人雖然比我們世間人快樂舒服得多,壽命也長得多,但終有盡期,仍有生死之苦。死了之後,根據其行爲的優劣、善惡的多少,還是要下來受苦的,這就是樂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沒有什麼痛苦感、亦沒什麼快樂感,卻又時刻在變、不得安定,無常故苦。欲界叁苦俱全,色界有樂、行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我們知道了叁界內有這麼多苦,人世間叁苦俱全,那麼,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皆是唯心所造、自作自受。換句話說,是從“集谛”而來的。
集谛爲什麼叫做世間因呢?我們本來沒有心,集起則爲心,“心本無生因境有”。就是說,由于有色、聲等境在,才從各個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産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發生愛憎取舍,生出種種思想和念頭。這種種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不是片面、單獨、孤立而起的,這是其一。其二,集是集聚了叁界內一切煩惱惑業,即由煩惱惑而造作種種業,均是自作自受。由自作“集”因,而招感生死“苦”果,故謂之集谛,這就是“世間因”之所在。
滅谛爲出世間果,爲什麼呢?滅是寂滅、斷盡之意。寂滅無爲,他就能超出世間了。此類衆生看清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招感而來的,他羨慕超出叁界,獲不生不滅之寂滅樂果,所以他就獨善其身,“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證得阿羅漢果,斷除一切煩惱業力,從而解脫了六道輪回生死,這就是滅谛。但這是有余涅槃,因其變易生死還未了。
道谛是出世間因,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羨慕寂滅之樂果,他就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了。也就是說,要斷除、滅掉這個“集”因,從而著手修道。我們知道了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了不可得,就不愛著、不貪取,心和境不結合。不集,集因也就斷除了。譬如:我們平時念佛,就是要念掉這個集因。心念才生起,“阿彌陀佛”一提,這心念就被砍斷了,即斷掉了這個集因。禅宗參話頭也是如此,疑情一起,妄念不行,集因就斷了。一聲棒喝,頓時截斷妄念,就打斷了這個集因。修密宗亦複如是,身、口、意叁密加持,心攝在所修的法上,從而把世間的一切色相和妄念都斷除了。所以說,他既然羨慕出世之樂果,就必定要斷除世間之集因,著手修道,此乃成道之因。
綜上所述,佛說的苦、集二谛,告知我們苦的來源,此乃世間的因果。佛陀不但說明了世間因果,要我們知道苦從何來,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出世間的因果,即解脫苦的辦法。滅、道二谛,是說必須修道斷集,才能寂滅脫苦。故四聖谛可歸納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佛說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緣法都是同樣的道理,告知叁界六道一切衆生生死煩惱諸苦的來源,即惑、業、苦的世間因果關系。更重要的是,說明了解脫諸苦的辦法就是修道。由此可以看出,佛陀爲了度不同根基的有緣衆生,而以不同的法表達同一義理,此乃佛之慈悲,應不同的根基,授與不同的法,以八萬四千法門,度八萬四千衆生!
佛最初說《華嚴經》時,因聲聞根性比較遲鈍,接受不了這個大乘法門。于是佛通過叁種方法講說四谛法門,稱之爲“叁轉*輪”。所謂*輪者,是指佛說的法不是停滯在一人或一處,而是輾轉傳人、敷演流通,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處一處地宣講。佛教源于印度,傳到中國,而後傳到日本等亞洲國家,現已弘傳到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它就像輪子一樣,在不停地轉著。何謂轉呢?是指佛說法能使衆生轉苦爲樂、轉邪歸正、轉惡向善、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成涅槃。什麼是叁轉呢?一轉是示轉,二轉是勸轉,叁轉爲證轉。現在,我們把這叁轉分別說一下。
一轉是示轉。佛告示小乘學人,苦是什麼性質呢?佛說苦是逼迫性。因爲人生在世,要保養這個身體,使其能夠生存下去,就需要衣、食、住、行。爲了滿足衣食住行,不惜終日追求、四處奔波、忙忙碌碌、辛勤操勞。這樣,就逼迫得人非受苦不行,迫使人的身體和精神承受來自各方面的種種壓力,故說苦是逼迫性。苦的種類有八種,前面已講過了,這裏只提一下,就是來自于我們身體的生、老、病、死四苦,以及由于造業而招感的愛別離苦、冤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合稱八苦。
推其原因,苦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都是自己招感來的,由自己的惑業而招感了苦果。所以,集具有招感性。怎麼招感的呢?我們前面講百法時,介紹了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六種根本煩惱;忿、恨、惱、覆、诳、讒、驕、害、嫉、悭十種小隨煩惱;無慚、無愧兩種中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八種大隨煩惱。總共二十六種煩惱。這就是集因。由于這二十六種集因,則招感了上述八種苦果。
總之,由于我們真如不守自性,妄生無明之故,覆蓋了我們的真心,使本來具有的真智慧,變成妄見妄知了。貪取少分的地水火風四大作爲自己的根身,而人之大患就在于有身。就是因爲有了這個身體,人就執著在這個身體上了。有“我”,就有“我所”。有了這個身體,就要保養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從而不停地去索取、占有。而且,人的貪心是無止境的,永遠也不會滿足。對于身體外面多分的地水火風,作爲外境的器世間,則會産生種種妄想,從而去造業受報。所以,一切苦果都是自己招感來的,而不是什麼天神、閻王爺、妖魔鬼怪作祟。
假如我們開了智慧,明白了這個身體根本沒有,根本是虛假的,完全是由于我們妄念造作取境而有。那麼,連身體都沒有了,哪裏還有生老病死呢?我們如果知道身體只是暫時住的房子,並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我們的真如佛性,那麼我們就不會執著這個身體,從而把它看得太寶貴了;也不會欲望無窮、不斷高漲,要這個、求那個,沒完沒了、永無止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也就一切隨緣了。因爲一切都是虛妄,了不可得。何況對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的需求,也都是人的習氣,是長期養成的習慣,並不是非如此不可。比如:住慣了花園洋房的人,一旦去住茅棚,他就不習慣了。但是常住茅棚的人,他覺得蠻好,也沒覺得不舒服。所以這是個習慣問題。我們學佛就要明白這個根本,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都是我的心所造作。識得這個根本之後,一切放下,把這個心空掉,一切都隨緣,能上能下,那就自在了。所以說,學佛就是要斷除這些集因,能做到,就不會招感苦果了。
苦是逼迫性,集是招感性,滅又是什麼呢?滅是可證性。涅槃是可證的,並不是空說,的確是真實能夠成功的,故爲可證性。我們人要離苦,就要欣慕寂滅之樂,所以羅漢是獨善其身的,這就是小乘。但真正修成四果羅漢之後,他一定會回小向大。因爲他看到大菩薩們都在六道裏頭出頭沒地行菩薩道度衆生,而自己卻住在涅槃城裏不動,只顧自己解脫,能不難爲情嗎?他一定會回小向大,也要度衆生,就不會是獨善其身了。真正證得阿羅漢果後…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