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又重複講。一是因爲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對它認識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強調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這個作用處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聽了之後,確信無疑、真實肯定,一點不走作,這就是見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見。見性並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總是把見性和發神通聯系在一起,可歎啊!他實在不知道什麼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爲性是另外一個神奇的東西,而這個實實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爲是性,自己胡弄自己,還去胡弄別人,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當,也叫別人上當。這種人幾時才能出頭,幾時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明心見性和發神通的關系,是先後關系、根本與枝末的關系。先見性,見性之後不迷了,真假認清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虛假不可得。時時刻刻觀照、保護這個唯一真實不虛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動搖,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功夫做到習氣都消盡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說,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見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關鍵、最要緊的。有些人錯把發神通作爲明心見性的標准,從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們不曉得什麼是根本,只追求枝末,無有是處呵!這些人就是佛說的最可憐憫者。所以,我們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見性,不要妄求神通。
複次,我們須明白: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不要向別處去求。因爲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時時刻刻都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我們苟能于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一瞬間,回光返照,認取這離念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則當下親見阿爹,何須再向外追求?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今天大家聽到這個說法,能夠深信不疑,就是無上大福報呵!假如還是咬不定,還是信不真,那就要從頭修起。“觀自在”叁個字,我們就解釋到這裏。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取了其中的兩個字。“菩提薩埵”是梵文的音譯,中文意思是“覺有情”。
衆生都有感情、有情見。感情、情見都是私情,不是大情。比如,父母都愛子女,但是他只愛自己生的子女,別人生的子女他一般就沒有什麼感情了。最近,發生了一樁這樣的事情。一個托兒所的阿姨嫌一個小孩愛哭,于是把他的手腳綁起來,並用個被子壓在他身上,結果,孩子活活給悶死了。如果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她會忍心這樣做嗎?所以感情、情見都是私情,都是壞東西。
“覺”就是覺悟,要覺破這個私情。情見破除了,私情覺破了,就成爲“大情”。私情是有情,大情是無情。覺破私情就是“覺有情”,就是“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把世上一切衆生都看作是他的子女,就像父母對自己子女一樣慈悲,聞聲救苦。
菩薩除“自覺”外,還須“覺他”——令他人也覺破迷情,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大乘”。乘是量詞,也含騎坐之意。大乘就像公共汽車、火車、飛機一樣,能載很多人。菩薩于覺破自己的私情之後,進一步幫助他人,使他人也覺破世間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間、共證大道。“小乘”就是小坐騎,只能乘他一個人。如聲聞、緣覺,他只願自度,不願度人。不過,等證成四果羅漢,或證成辟支佛時,他也就自慚羞愧,轉小爲大,發心救度他人了。猶如我們現在在單位裏工作,自己總是自私懶惰,遇事總是退到後面,不肯出力做事。眼看別人竭力在前面做,爲大家服務,自己卻不動,難道不感到慚愧、不覺得難爲情嗎?所以,小乘修到了四果的時候,自己覺得不對頭,也會向菩薩學習,也會發大乘心,即非但自度,還要度他了。
這裏我們要強調指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不是爲自己,而是爲度衆生才學佛修道的。比如,我們看見有人落在海裏或江裏,一心想救他上來,但是自己卻不會遊泳,不懂救生術。即使你跳入水中,也不能把落水者救上來,而且自身難保。所以,只有自己學會遊泳術、救生術之後,才能去救人。菩薩和大乘行者在初發心時,就是以發菩提心爲務,修大乘法,行菩薩道,以“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爲准則,而不是以自了爲目的。“菩薩”二字並非指小乘羅漢、辟支佛。天神、鬼道、外道更沾不上邊。
“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連起來,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證成了涅槃妙果。《楞嚴經》把這個修道的過程說得很清楚:先是“入流亡所”,次是“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最後“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就證得大自在了。所謂大自在者,就是了脫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這兩種生死,在前面講“有余涅槃”時已經講過,現在就不再多說了。
觀自在菩薩的“觀”是果地圓成的觀,是沒有能觀、沒有所觀的妙觀,是大自在的觀。亦即了脫了分段、變易二死後,真正得大自在了。所以,佛用“觀自在菩薩”這個果號來啓迪、教育我們:要想真正修成佛,既不能向小乘(聲聞、緣覺)學習,也不是向小菩薩(權乘菩薩)學習。菩薩有很多階位:十信位菩薩、十住位菩薩、十行位菩薩、十回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等等,有這麼多層次的菩薩,而觀自在菩薩是已經證成妙果的大菩薩。佛要我們向觀自在菩薩學習,時時刻刻用觀照功夫,以此下手用功修行。
爲此,我們先要了悟。了悟什麼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要透過這些法相,透過這些作用,而見到我們的性體,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者,明了心不可得,明了心是法體的妙用;所謂見性者,明悟並確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萬能體。然後,我們就時時刻刻地觀照這個妙體,在本位上不動搖,不被物境所轉換。《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就是理悟後保任除習的修行次第。
古代禅宗大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意思是說,我們的心隨著萬物生起種種的妙用,這就是應緣接物。事情來了怎麼解決,工作來了怎麼完成,我們心裏都明白,絲毫也不糊塗。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這句話誤解了,這裏不是指心有所住。
“轉處實能幽”,幽者,幽靜不動也。轉雖轉了,雖然起念應付種種的事情,但內心卻是不動的——心裏並, 沒放著這個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應付,而是別人在應付一樣。孔老夫子講:“廢心勞形。”意思是,雖然形體在勞動,但心並沒著在上面。這句話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觀照不可。如果沒有觀照,這個心就會隨著物境轉,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牽製住了。我們修行就是要不爲物境所轉,相反,還要轉物。我們有了某個東西,就利用它,而不要爲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來喝水,有熱水瓶即用來保暖,但不爲它的得失所轉,不因它而生喜、愛、憂、惱之情。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也不要費盡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爲了取得這些東西而損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爲物所用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麼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無所住”心,這個心不要停留在什麼事物上。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可起,起念之後,如鳥過長空,毫無痕迹。盡管在做事,盡管應緣接物,內心一無所住,毫無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應如斯盡責地做,有什麼驕傲誇耀的;失敗了,也不憂惱,因爲自己並沒有馬馬虎虎、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而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後只要改正錯誤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順利地圓滿成就,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也不要煩惱憂愁。應該仔細、耐心地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接受教訓,改正錯誤,爭取下一次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心裏總是坦坦蕩蕩、清淨無染,這就是“轉處實能幽”的精義。
“隨緣識得性”,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隨緣則起妙用,反之則會起種種煩惱。比如,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一時得不到適當的工作,不能發揮其才能,此時也毋須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幹好本職工作就是了。日久,他的才能自會被大家賞識,而遷任更適當的工作,發揮其才能。假如因不滿本職工作而煩惱,則烏雲遮住了光明,真性就顯現不出來了。又譬如,工作職位升高,就高興歡喜;職位下降,就憂傷煩惱,這都是凡夫俗子的見地與心態。我們學佛的佛子就不應該有這樣的見解,一切都要隨緣,因爲升、降都是爲大衆服務,不可爲個人的利益考慮。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假相,都不可得。只有性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只有隨緣起用,無所執著,才得真實受用。
前面已反覆講述,性不在別處,即在當下作用處。它沒有隱蔽,沒有遮藏,也沒有隔斷。只因你追逐外境,而迷失了真性。平時妄念紛飛,固不識它,即當無念的千鈞一發之機,也往往被滑過去了。在你隨緣做事起作用之時,如能回光一瞥,“這起妙用的是誰?”當下猛著精彩,一把抓住,則參學事畢了。因爲性無間隔、斷續,而事有間隔,念有斷續。學人苟能于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回過頭來看一看,這個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不是當人的佛性又是什麼?!一旦認識了本性,不再著相,隨緣起用,則大事畢矣。這就是“隨緣識得性”。剛才解釋第二句時,我們說了心無所住。大家當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隨前念、物境跑,才談得上無念功夫。倘若你果真能夠念起而不住,就可大放光明了。但是,學者往往是念起就住,就停留,就在物境上盤旋不停,住在上面了。這是修行的一個大障礙。怎麼辦呢?那就須時時刻刻觀照,在事境中鍛煉,隨緣起種種妙用,將住境、著相的惡習漸漸除光,才能使本性安住本位不動,而究竟成佛。
第四句是“無喜亦無憂”。就是說,如果因緣很順,事情做得很圓滿,我們也不…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