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公案,以資證明。有一次,雪峰義存禅師上堂示衆,他說:“要會此事,猶如古鏡當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我們的法身、我們的真性,就像古來的鏡子一樣。爲什麼要比作古鏡呢?因爲我們這個法身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而不是從今天開始,所以謂之古。又因光明無量、朗照十方、無有障礙故,所以比作鏡。這面古鏡應物現形。照多大的物,就現多大的影;照什麼樣的人,就現什麼樣的形——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義存禅師開示大家,我們的法身就是這樣的妙體,就有這樣的妙用。這時,他的弟子玄沙禅師站出來問道:“忽遇明鏡來時如何?”這是說,開悟見性的人來了,又如何現呢?雪峰禅師說:“胡漢俱隱。”意思是一切相都沒有了、都隱沒掉了。玄沙禅師說:“老和尚腳跟猶未點地在。”爲什麼呢?因爲雖然一切俱隱,但還有鏡在啊!而且,一切俱隱並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妙用重重,般若味重重嘛。所以說,“胡漢俱隱”這個答話還不究竟。後來,有位老宿下語說:“打破鏡來相見。”意思是,法身也不可執著,法身也化空無著了。
洞山禅師說“我今不是渠”,就抹掉了一切法相的影子,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切都消殒無存、化爲烏有了。非但如此,連我(即法身)也不立。非但不立法身,連不立也不立,所謂“非法、非非法”,這才是大悟、才是究竟。這個公案如此深邃,我們修道人也要這樣悟、這樣解、這樣證。《心經》講得很深刻,我們真能把《心經》研究通,佛經叁藏十二部就都能透徹無疑了。
有些人可能對上面的公案,以及“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感到難以理會。禅宗講的是無我無人,正像《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可是這裏面又有渠又有我,這究竟成什麼禅呢?所以感到晦澀難懂。大慧宗杲禅師未開悟時,在湛堂會下作侍者。他讀了這首偈子也起了疑,“有個渠、又有個我,成什麼禅?”就去問湛堂。湛堂老人說:“你更舉看。”大慧宗杲禅師剛要開口舉說這個公案,湛堂禅師一把把他推出去說:“你舉話,也未會。”湛堂禅師的真實用意並不是要大慧杲禅師把公案的經過始末舉說一遍,也不是教他念念這麼許多文字,而是在未舉之前,一念不生時,看是什麼?!一旦明白了這個真心,在這裏猛著精彩,就是見性!
宗下公案的妙用,就是教你在起疑的時候,回光返照,照見本來,這就是悟道,這就是見性,並沒有什麼玄妙的地方。不要認爲見性是有個什麼東西可以看到。認爲有東西可看到,那就不是。因爲法身無相,它就是個靈知,有東西就不是了。但反過來說,雖然法身無相,但它是真空妙有,是個萬能體,能成一切事,能生萬法,能應緣起用,能應緣接物,所以,它又不離諸相。我們前面說過,這個法身真如,我們自己見到、證到之後,就等于做了主人公。那麼,我們就不妨利用識神,令它聽我指揮,用它來利生,用它來接人待物等等。我們可以利用識神做一切事情。假如光是真如佛性,就像鏡子照物一樣,如如不動,那麼一切事情如何能成就呢?所以,鏡子照物之後,分別影子就是識神的事情了。我們學佛修行,大家都要見性,諸位要來聽法,這都是在利用識神,是主人指揮這個仆人做事。所以,認識了真性之後,並不是僵硬地死守,而是活潑潑地起無窮妙用。你識得主人之後,能利用仆人,仆人也就不離主人。這樣,處處皆是真心的妙用。真正識得真性之後,一切色相、一切事物都由你指揮、由你使用,也毫不粘情著物。不著相就是起妙用,這叫大機大用。《金剛經》顯一物不立、一絲不挂、一塵不染。《彌陀經》顯妙相莊嚴。這就是說,由真空之體能起妙用,且妙用無邊。所以,妙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相;莊嚴就是無相,無相就是莊嚴。妙相莊嚴就是真空無相。
綜上所述,《心經》所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段文,是破凡夫知見的。佛慈悲心重,希望凡夫能從執著這十八界爲實有的迷誤中醒悟過來,認識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根本就是空無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從而悟到本來,當下見性。此乃是佛以悲心救度凡夫脫離迷情也。
接下來,《心經》又說: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度緣覺的。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悟道,這段文是破緣覺所執著的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也屬于五蘊總法的範圍,五蘊既空,十二因緣法也根本不能著實。天臺宗所分的藏、通、別、圓四教中,藏教的中乘聖人就是緣覺,大乘是佛菩薩,小乘是聲聞(即羅漢)。佛在世的時候,爲緣覺乘開示了十二因緣法。緣覺聖人看見花開花落,就悟道了。因爲花不常好、月不常圓、人不長壽,都短暫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們就是從因緣所生法而覺悟的,故稱爲緣覺。但是他們只能了分段生死,還不能了變易生死,還沒有到佛的境界。佛說般若經,其中包括這部《心經》,就是度中、小乘聖人回小向大的。佛廣說般若空慧之理,爲他們開示,過去所講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真空所顯,都不能執爲實有。若執爲實有,就是法執,就不能了變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從而,蕩其執情,使他們徹悟,以證到佛果。
前面我們曾講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諸法空相,當下就可成佛。心無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這叫做“情生智隔”。情見、愛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蓋、被隔斷了,總不得自在。因爲心被物境所迷,執了相,有所貪著,從而患得患失、煩惱多端。所謂不自在者,皆因心爲物轉之故。我們現在明白了諸法空相,前面已講過,空相的“相”作“義”講,即諸法皆空之義。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僅一時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執著它。心裏面一點也不系念它、一點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爲物所用、轉物而不爲物所轉,那就會在一切事緣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饑來吃飯、困來打眠,一點事都沒有。
從前,有位古德開示衆人。他說:穿衣吃飯就是了,舉心動念就不是了。有人問:穿衣、吃飯,哪一個不會?可爲什麼都不能了呢?這是因爲凡夫穿衣,總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滿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種種煩惱。吃飯呢?也是這樣,百般地挑剔,喜歡這個、厭憎那個,總爲物緣所纏繞,心總不得自在,故名衆生。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過來,“智生情隔”就好了。我們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隨緣接物,不貪取、不做作,哪還有什麼念呢?我們若真能隨緣,今天緣來了,當上我們就上;明天緣盡了,當下我們就下,心裏面一點也不去盤算計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則憂,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實受用了。
學佛最要緊的是在事上的運用。如果只是燒香拜佛,求佛賜給我們什麼東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擾了。信佛就是要信我們的自性佛和過去的古佛一樣,沒有兩樣,就會放下一切,求我們自己。因爲我們曉得一切作爲都是佛性的作用,那麼,我們就要利用這個佛性,獲得在事上的運用。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做任何事,都盡管做,而不著相。我們工作時,盡我一技之能,爲衆生服務,利益衆生,一點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敗了不憂。因爲我們已盡己之能了,而不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同時,因爲自己沒有私心,盡己之能爲衆人做事,所以在處理家庭中或社會上一切事情時,都會恰到好處。只有這樣在事上運用,才是真正學佛,才得真實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認爲學佛是迷信,其實他們自己才是迷信。因爲他們迷戀世間的色相。明明世間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們卻認爲是真的可得,所以無止境地追求,從而造業受報。所以說,是他們自己實實在在地迷。另外,我們也要看到,確實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爲他們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裏燒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報,心外求法,迷真認假,執妄爲真,所以說他們是迷信的人。真正學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斷地打掃清除自己的習氣。因爲我們有執著色相的習氣在,所以一碰到事緣就會著相。我們要時時刻刻地和自己作鬥爭,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們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一旦凡夫明白了諸法空相,當下就可成佛,何況中乘聖人呢!中乘聖人能明白十二因緣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緣覺,顧名思義,是由觀察因緣而覺悟的。因緣有助緣和攀緣之分。助緣是幫助之緣,攀緣是攀附之緣。助緣是說,我們人本來不迷糊,但偏偏有了這個緣,而助成了自迷。這是哪些緣呢?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就成爲十二種助緣,幫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複始,以至于無窮。下面我們就把這十二因緣一個個地講一下:
無明,就是我們平常人所說的糊塗、不明真理。由糊塗之助緣,就有妄行了,無明是幫助我們妄行的。我們之所以妄行,皆因無明之故,所以謂之無明緣行。無明並不是有個實在的東西,它是妄覺、是迷惑、是貪嗔癡等等煩惱。我們怎麼樣打破它呢?只要一覺悟,無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無明緣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諸業。又因有妄行之助緣,就有所辨識,即分別、識別。這個東西好,則喜歡,就要得到;那個東西壞,則厭惡,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幫助,使我們生起分別的妄識,所以謂之“行緣識。”
識,即分別、辨別、識別之心,是糊塗的認識、錯誤的認識。我們過去世因爲糊塗,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業,造業就受報。中陰身投胎的時候,是根據…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