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35

  ..續本文上一頁過去世所造的業,經過識別,選擇有緣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種業識就生成何種胞胎,故謂之“識緣名色”。中陰身的歸宿,均是隨過去所造的業,由業緣所支配。你過去做的好事多、善業多,就會見到光明之地,遇到環境條件好的有緣父母。反之,因惡業的緣故,則只能見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窮苦之家,甚至叁惡道中。若一個人惡業做得多,他的中陰身見不到光明之地,所見到的都是種種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嚇得他慌不擇路,以致躲進壞的地方,投到條件惡劣、窮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爲惡業多、業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叁惡道光。他認爲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應,就跑到那裏,投到叁惡道裏去了。我們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時候,見一切境心不動,不爲境所攝引,不生愛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縱然到了中陰境界,見一切境,你心也不動了。就是見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動,那你就不會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爲他在中陰身時,見到了有緣父母而心動了,作爲第叁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當中去了。當男人射精時,就將其沖到女人的子宮裏面去,這就是投胎、住胎,住進去了。

  名色又是什麼呢?就是初入胎中,剛到了子宮裏面,這時只具色蘊,而受想行識四蘊尚徒有虛名。這個名色是什麼東西呢?是一胞膿漿,像瘡裏面的膿一樣,這是男女精卵彙合在一起而成的,無以名之,則叫做“名色”。借這個名色之助緣,漸漸長出胎形,六根也漸漸長成了,謂之“名色緣六入”。人死後作七,就是因爲中陰身七天一個生死,七天一個變化。投胎後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最初像一團漿,慢慢像一個膿瘡,慢慢長成一個胞,慢慢長成胎形,慢慢長出頭、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長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長出毛發、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心性。在胎胞裏,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長成,能起見、聞、嗅、嘗、覺、知諸種作用。根對境時,則會有這六種性能,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緣而成“觸”。

  觸,是什麼意思呢?是六根接觸六塵的意思。懷胎圓滿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兒初生面世,開始與外界環境接觸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裏,而“觸”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環境的溫度相差很多,所以嬰兒剛出胎時,和外界空氣一接觸,全身就感到像針戳一樣難受,其痛苦猶如活馬剝皮,所以出生的胎兒沒有一個是笑的,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上。我們常說生、老、病、死苦,生的確是苦,胎兒硬是從母親的盆骨間(像兩座大山)被擠出來,不僅嬰兒苦,母親也是痛得死去活來,有時遇到胎位不正、難産或大出血,還有生命的危險。但是,人就是這樣一種賤骨頭,這個痛苦他能忍,痛苦過後就忘掉了,要他離開這個世界,他還戀戀不舍,還覺得惬意快樂,所以這個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與外界環境接觸,則會生起苦、樂等感受,所以叫做“觸緣受”。

  受,就是領納、領受、接受的意思。小兒一開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由于六根對六塵,則會生起色、聲、香、味等等感受。從業識投胎以來,識、名色、六入、觸、受則是感過去世無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現在世所得的五種苦果。由此受而貪愛,所以謂之“受緣愛”。

  愛,是對境産生愛欲之意。心起了貪愛,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爲己有,即“愛緣取”。前面我們說了,緣是幫助之意,那麼,愛就幫助你把所愛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則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謂之“取緣有”。因爲你要得到手,你這個求取之心就會幫助你把它得到而擁有之。

  有,即業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爲求取之故,則造作成業。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獎牌、創出好成績,平常不進行刻苦訓練,諸如體能基本訓練、大運動量訓練、超負荷訓練、戰時訓練等等,怎會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堅強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呢?我們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業。做任何事情都是造業,只是業有善惡不同而已。這裏我們要強調,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間的事。我們學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壞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經》雲:“以無所得故”,要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執妄爲真,執著假相,認爲實有,則要有所得。因爲有求、有所得之故,就會造業受報。所以,愛、取、有,是人現在世所造的叁種因。你現在造業就是造因,將來就要受果。業果不亡,必緣來世之生,受未來的生死苦果。因爲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轉,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緣生”。

  生,是受現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來世的五蘊身。有生則一定有老死,這是相對的、辯證的,所以叫做“生緣老死”。

  老死,是未來世之身又要漸漸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憂苦悲惱。人到死的時候,家屬哭哭啼啼,舍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離開親人家屬,舍不得丟掉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舍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人老將死,生離死別,誰不憂悲苦惱呢?因爲我們執著很深,不甘心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時間,所以說人是愚癡的啊!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並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就是說,這個佛性並不是由于小毛頭出生了才有,也不因爲人死了,靈識就沒有了。人死了,只不過是這具皮囊壞了,就像房子壞了,要搬個家、另換間房子一樣。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以至于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去。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令人痛苦煩惱的地方,而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快樂的光明世界。離開痛苦煩惱之地而到快樂光明的地方,又何樂而不爲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較輕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說,人死時是痛苦萬般的。因爲這時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時,就像一座大山壓在身上一樣沈重;水大分散時,就像整個身體浸在水裏一樣,潮濕寒冷;火大分散時,就像火燒一樣,身體熱得難受極了;風大分散時,就像大風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層一層地削掉,這叫做“風刀解體”,這種痛苦最厲害。最後一口氣不來,風大分散完了,呼吸不來了,這時就像生龜脫殼一樣,痛苦淒楚,無以複加。所以,每個臨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萬端的。

  佛說的十二因緣法,又名緣覺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衆生在六道輪回中,生而死、死而生,無始無終地生滅流轉、輪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爲遵循著因果規律。以生命而言,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叁世可以說是個長時間,縮短來看,一世中的過去、現在、未來,乃至昨日、今日、明日……,無不遵循這個因果規律。結合因果關系來看,由過去的“無明、行”之二因,則有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五果;由現在的“愛、取、有”叁因,故有未來的“生、老死”二果。即,由過去造作的因,形成現在所受的果;由現在造作的因,又將形成未來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緣十二支又可歸納爲惑、業、苦叁道:無明,愛、取爲叁煩惱,煩惱即是惑道;行、有兩支屬業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業,有業則感苦果。在受苦期間又起惑,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苦。未來更有未來,周而複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輪回中轉來轉去永無窮盡。如果不發心修行,則永遠在這錯綜複雜的惑、業、苦中,因因果果、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輪轉不息,而不得解脫。上述的十二因緣相互配合,環節相續,稱爲“順觀流轉門”。

  佛說十二因緣法,又告訴我們,生死輪轉的最主要由來就是無明。剛才我們順觀這十二因緣,知道了一切衆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緣而在六道中輪轉不息,故名“順觀流轉門”。但只知流轉,而不曉得解脫的辦法,還是沒有用的。這就需要逆觀此因緣法十二支,謂之“逆觀還滅門”。緣覺乘人逆觀十二因緣,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無明之故。于是就發修道離苦之心,修十二因緣法,從而證得辟支佛果,即緣覺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脫了六道輪回的生死流轉。無明是糊塗、是煩惱,先要把它斷掉。無明滅了,則行滅,即不妄行了。行滅,則識滅,分別心也就沒有了。沒有妄行,則不造業,就不受果了,就不會動心識別有緣的父母來投胎了,如此則名色滅。既然沒投胎,又怎能長出六根呢?所以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無有胎兒出生,則談不上觸塵了。觸滅則受滅,既然沒有這個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沒有愛了。沒有愛憎,也就沒有取舍了,即愛滅、取滅。不取則不會得,所以“取”滅則“有”滅,無愛、取,則不作有漏業,即不會造業受報,不投來世胎,那麼,“生”就滅了。無生則無老死,沒有生,怎麼談得上老死呢?從而憂悲苦惱、生離死別也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無明滅了,則行等十一支俱滅。無惑則無業,無業則無苦。緣覺乘人修此十二因緣法,破除無明,證得辟支佛果,從而了脫分段生死。

  《心經》雲“是諸法空相”,十二因緣法也是無始以來幻化所顯,性空本無。我們前面已經講了,無明並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無明當體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沒有,又怎麼破呢?實際上無明無可破,一覺便了,所以“無無明”,即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無明等你去破,無明當體即空,不要當成真有,只要一覺,無明就沒有了。既然沒有無明,那何須談將其破盡呢?沒有無明,則沒有破,又有什麼“破盡”可言呢?所以“亦無無明盡”,就連“破盡無明”也沒有了。下面“乃至”兩個字是超越、省略之詞,與前面的“乃至無意識界”相同。從無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緣,把中間的十支省略…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