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抉隱▪P15

  ..續本文上一頁喻爲鏡子,既然有鏡子,它就能顯現出相來。但是小乘聖人對于這個問題總是搞不清楚。他們總認爲,鏡子就是鏡子,不要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大乘初門的菩薩則認爲,鏡子是鏡子,影子是影子。他們不曉得鏡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鏡就是影,影就是鏡。雖不可分,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跟水和波的道理相同。這才符合佛法的教義教理,這就是“妙有真空”。只有把這個問題真正徹底地搞清楚了,才會既不執著影子,同時也懂得鏡子和影子是不可分的。性在作用處見,體、相、用叁位一體。所以,佛法所說的空,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體法真空,更不是頑虛空和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

  “照”,即無上般若妙智之觀照。此能照之智,並非肉眼的觀察能力,也非六識起用之妄照。“見”,即真心朗然之悟見,而非意識思維之妄見。這裏的“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因無分別故,則生實相。而實相非相,諸法皆空,故無一可見之相,而見其相。以無所得故,能照之般若真智是空,所照之五蘊妄境亦空,能照、所照皆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但不能執著在空上,也不能執著在照上。也就是說,空也不可得,照見也不可得,謂之“皆空”。這個“皆”字很有份量,就是都不執著。所謂照破、照空五蘊,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著它爲實有,不要執著在這個色相上。但是並不偏空,執著了空,那就是小乘聖人了。認爲五蘊是壞東西,全要空掉,那就起不了妙用了。反過來,我們還要利用五蘊爲我們服務,五蘊又是好東西了。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修道成佛,以致度生,都要利用五蘊。因爲佛法是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的圓教,而不是偏面教。

  但是,世上的凡夫迷染很深,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執著五蘊色身爲真我,誤認爲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動、所思的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塵境爲實有,因而産生了受、想、行、識的錯誤心法,以致被境粘著了,迷到境界上,領受境界,從而胡思亂想,並付諸于行爲,産生了知識分別。前面已講了,這些心法看來是心行的,但所謂心者,是沒有的,是根對境所産生的幻影。就這個影子來說是心法,但還是不離色法。而世上的人往往執著這個色法爲實有,就要追逐,就要貪取。人的欲望是貪得無厭,無窮無盡的。爲滿足自己的欲望,達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擇手段,行賄受賄,坑蒙拐騙,乃至謀財害命,殺人放火,貪贓枉法,種種顛倒不法的罪惡行爲,都一一施展出來,使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佛性陷入重重的業障包圍之中,從而因造業受報,冤冤枉枉地去受生死輪回之苦。所以,五蘊就是六道輪回的孽障。

  我們要成就佛事,就必須要照破五蘊,明識自性,明白這些境界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們利用它,而不執著它,那麼五蘊即是妙有,是好東西,是修行的工具、成佛的資糧。說到這裏,有人提問了:五蘊既然是妙有,是好東西,爲什麼還要把它觀破、照空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不要說我們凡夫不理解,就是小乘聖人也不理解。他們認爲五蘊是壞東西,是苦的根源,什麼都沒有就好了。這是偏空。那麼,佛法講的妙有真空是怎樣認識和照破五蘊的呢?下面我們較詳細地介紹一下。

  首先是色蘊,就是所有一切色法,即外面境界的有相相。接下來是心法,就是我們的顛倒妄念,即內在的無相相。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一切有相相和無相相均無自性,均無自體。就是說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譬如,我們穿的衣服是布做的,通過裁剪、縫製而成。布呢?是把棉花種子埋在泥土裏,經水分、陽光、空氣、肥料等等作用,生長起來,開花結果,然後再把摘收的棉花紡紗,織成布。如果是化纖産品,則是利用各種原料,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各種化學反應合成,再經噴塑製成絲線,製出各種化纖料子。由此可見,衣服本身沒有自體,沒有自性,而是別的一些因緣彙合而成就的。布或化纖産品是“因”,裁縫、縫紉機、剪刀、尺子等是“緣”,有因有緣則成就了衣服。衣服如此,其他一切東西無不如此。我們這個肉體就是父精母血彙合而成就的。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佛教謂之“緣起性空”。一切事物今天以因緣彙合而生,以後也一定會隨因緣分散而滅。有生必有滅,有合必有分,這是辯證的,是不以人的主觀願望而轉移的,任何人對此都是無可奈何的。古代詩人曾有過美好的願望:但願花常好,月常圓,人長壽。但經過人類長期的實踐,才發現這不過是個空願。花畢竟不能常好,開得再鮮豔奪目,也終究會凋謝的。月也不能常圓,終是有陰晴圓缺。人也不會長生不老,即使活了一百多歲,也還是要死的。所以,古人感歎道:“此事古難全!”因爲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類和事物的發展都遵循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規律。愚癡者不明白這個真理,誤認色境爲實,以假爲真,而執著貪取,追逐不舍;智者一眼就觀破這個真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色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而無實體,根本不可得,就不執著在色相上而貪取不舍。不去執著、追取,就是照破。佛法講的照破,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真理,使自己的身、口、意均符合于客觀事物生生不已的進化規律,而不要以主觀的盲動,違背和阻礙事物的進化。所以,佛法是科學的,完全是正信!但是,世人不理解,誤認爲是迷信,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照破了色蘊,進而就照破了其余四蘊。爲什麼呢?因爲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得的,就不會被境粘住,而去刻意領受了,從而破了受蘊。既然不領納這些境界,也就沒有妄想輪轉了。《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叫我們醒悟,曉得一切事物都像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沒有的,都是自己妄想執著而生起的假相。我們只要一覺,知道它是空花水月而不可得,心自然就不動了,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去胡思亂想了,想蘊也就破了。既然沒有妄想,沒有遷流不息的妄念,哪裏還會付諸實行呢?行,本來就是我們的計劃、行動,現在既然不想,不追求現境,哪裏還會去妄動、盲動呢?既然不去行動,那麼這個行蘊也就破了。識蘊是因妄心分別而形成的迷妄知識。既然一切事物本來都是假相,那還去分別什麼呢?本沒有東西,你卻去分別,豈不是妄想、妄心嗎?所以,這個識蘊是妄識,就是我們所說的識神。識神本來就是真如佛性,只因爲真如不守自性,對前境妄起分別,動亂不已,才轉爲識神的。就像水,因風的鼓蕩而起了波浪,波浪是因動而起,但它的本體仍然是水。所以說,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覺。現在,我們既然照破識蘊,知道這個識蘊本非實有,只因妄動而起,這個識蘊不過是個假相,只要我們一覺,就把它照破,轉過來了。一轉之後,識蘊就變成我們的本來面目了,猶如波浪停下來就是水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覺悟,就能照破無明,就能徹見我們本來的天真佛性了。

  提起這個無明,人們都會望而生畏,歎之無奈,認爲它難破,因而自認見性無份。要破無明,就要識清無明是什麼。其實,無明並不是實有之物,只是幻心妄執。假如真有個無明在,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把它打破。但是,無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個東西,只是妄想。除妄想,不是硬生生地壓死它、斷滅它,而是一轉。一轉即一覺,覺即不住,不纏縛,無明就被照破了。無明是叁惑之一。惑也稱爲煩惱、漏、垢、結。叁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就是對境生心,也有五種:貪、嗔、癡、慢、疑。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見、思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辟支佛,出離叁界,並以之爲涅槃。塵沙惑是菩薩的惑,爲化道障,即菩薩度化衆生之障。菩薩度化衆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無數之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衆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系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無明即成佛。

  此叁惑中,見思惑爲粗,塵沙惑爲中,無明惑爲細,其性質各不相同。在教下說來,依次第修之:先破見惑,次破思惑,再破塵沙惑,最後破無明細惑。其修法是由因尋果。就像一棵大樹,從枝葉起,慢慢由表及裏,最後才挖樹根。在宗下說來,則是先破無明,由八識修得無相法身,然後正修,勤除習氣。其修法是由果尋因。就像砍一棵大樹,先把樹根砍斷,一旦樹根斷了,盡管樹幹和枝葉還是青青綠綠的,但終究活不長久,慢慢就枯萎了。由此可見,教下和宗下,立場不同,觀點、說法也不同,修法也有差異了。禅宗、心中心密法、恒河大手印密法等,均是由先破無明見性,而後圓成佛果的。

  永嘉禅師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者以夢爲真,並不知自身在夢中。一旦夢醒,方恍然大悟,知夢中之境皆是虛幻、假相。一宿只是一小夢,人生實乃一大夢。醒則夢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若人覺悟了,證得實相之境,當即顯現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佛理。故開悟則無明滅,即徹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破無明就是見性!我在前面的講解中,曾多次地從不同角度講到見性問題。爲什麼要這樣講呢?無非是要著重強調一下,提醒各位修學者注意。

  佛教經論雖多,法門雖廣,但宗旨是一,目的無殊,即明心見性也。明心見性實乃一代時教的偉大宏深之旨和精髓所在,是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是證大道之樞紐,實爲佛教各宗派之綱宗,學佛者之圭臬!若不依此綱宗修習,則非佛教徒矣!

  奈何佛法降及近世,曾門風高峻、氣勢磅礴、人才輩出、氣象萬千、獨挑大梁的中流砥柱——禅宗,竟連明心見性一詞也不敢形于口吻,見于著述,…

《心經抉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