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
唐朝延載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來了一個女人,自稱是聖菩薩,此人爲求名聞利養,顯現各種神異,尤其具有他心通, 可知道對方心事,一時之間轟動了京城。
消息傳到武則天耳中, 女皇便召見她,且試驗其各種神通皆有靈驗,因此便請這位聖 菩薩住在宮中接受供養。此時亦有一位大安大師來到京城, 武則天也恭迎他入宮問道,並令那位自稱聖菩薩的神通者,與 大安大師見面,武則天更親自介紹她的神通事迹給大安大師知曉。
大安大師就問那位神通女人:『聽聞你有神通,且擅長他心通, 你知道我的心現在在那裏嗎?』
女人即時答道:『你的心現在在 塔頭相輪的鈴中。』
稍待一會又問她說:『我的心在那裏呢?』
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
等一下 大安大師又問她說:『我的心現在在那裏?』
她又答道:『現在在 非想非非想處天中。』
叁次都被答對,武則天非常高興,並贊歎 她真是一位聖菩薩。
過了一會兒,大安大師又再問她:『我的心此刻在那裏?』
這位自稱是聖菩薩的女人,竟毫無所知而答不出來。
大安大師 厲聲呵斥她說:『你還敢自稱是聖菩薩!我的心安置在阿羅漢地, 你就已無法知道了,如果在菩薩地,或者在諸佛地,你又如何能 知道呢?』
這位自稱是聖菩薩的女人,終于在大安大師的銳言下現出原形--野狐精,倉皇慚愧而去。
神通常是行者熱衷追求的,且喜好以神通大小,來評斷所拜 師父能力的高低,唯由上可知,若以此爲擇師條件,您就有可 能已拜到擅長使用魔通、鬼通的外道邪師爲師,而不知呢?
學佛有正知見還是不夠的,尚要有「對境不被迷惑」的定力 才行,晚節不保、功虧一簧,更是遺憾終身,行者不可不慎!
寶藏論雲:神通有五種。
一曰妖通:如狐狸老變,木石精靈依附之類。
二日報通;如鬼神逆知,神龍隱變,或夙世所修天眼未成,今世童年視聽特異者之類。
叁日依通;如乘符往來,藥餌咒水,以及放光引神,必有所依藉 等類。此叁者假名曰通,實非通也。以不究竟,且必退轉故。
四曰神通;計有五,一天眼、二天耳、叁他心、四宿命、五神足、 六漏盡通,此雖名通,有究竟不究竟二種。無道者,不究竟, 終必退轉,並有危險,顛狂成魔,墮大地獄。
由上可知所謂「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成就聖者,更可能妖魔鬼 怪附身而不自知呢!佛陀于法華經中說:「未得謂得,是大妄語業。」
「未得謂得」亦即自己尚未得道,但是爲貪供養,便告訴他人說自己 已得道,說法時自已身上會放光,天龍八部都會來聽,會驚天動地 ....殊不知佛陀嚴厲地教導我們,不可顯異惑衆。
佛陀曾說:
[苾刍]即比丘(不應于俗人前現其神力,若顯現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另律攝卷九則說:「若對俗人現 神通者,得惡作罪。....無犯者,爲顯聖教,現希有事,自陳 已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調伏故,雖現無罪。」
唯行者須注意 [心調伏]叁字之意義;亦即顯現神通者,若無法讓對方[內心清淨無染]就是不合乎戒律,得越法罪。
由此點可知學佛行者,若因見其 師父顯現異能、神通,或聽推薦者言其師父神通廣大方進去者, 不妨退一步想,因這樣的因緣而皈依學佛,我內心有多一層的平靜 否!?
若沒有,甚而熱衷于追求各項感應、神通,那就表示自己所皈依 的並非明師,反而有可能就是佛陀所雲:「末法時代,外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數。」行者能不慎之!
佛陀設教,是爲了教導衆生「離惑證真」、「回歸本性」、「詐現異象、神通」來吸引衆生,便會使初學者因不解道理, 而鑄下[道未得,神先亂]的後果。所以縱然已得宿命通或其他神通 者,還是要隱藏這種凡人所無法理解的境界....比如賓頭盧尊 者,爲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缽,在俗人面前現了神通,便被 佛陀喝斥一頓。另蓮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現作轉輪王身, 也被佛陀呵責了一頓呢!
「矜誇無德」拜師學佛不可不慎啊!
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何謂神通?
我們先從神通的定義談起:變幻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便是既能使人莫測他的所以,又能爲所欲爲而無所障礙。以佛教的觀點來說,在四聖六凡的十法界當中,大體說來,除了未修的人與畜牲,以及地獄道中的罪苦衆生外,具有神通的尚包括有:四聖 -- 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中的天人、阿修羅、鬼以及人與畜牲中的修定者,都各各具有或大或小的神通。但在此要強調的是:除佛之外,無有能達到絕對的莫測高深與究竟無礙的境界。
神通的類別
神通的類別,可分爲叁種:
一、由報而得的神通。系指諸佛菩薩,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二十八天的天人,以及各種神鬼的神通,皆依各自的果報,自然感得。
二、由修而得的神通。指叁乘聖者,從戒定慧叁學的修持之中所得的六通,以及外道仙人,從世間禅定修持之中所得的五通。
叁、由變化而出的神通。系指叁乘聖者,以其神通之力,所變現的種種神通。
璎珞經說:「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凡是體驗到天真之心的,即爲神;透發智慧之性的,即能通。天心是定境,慧性是智照。神通是不能離開禅定與智慧而獨立存在。如由神通而想超出叁界、了脫生死,那就不能離開戒律的持守而求得。 叁乘聖者之能有六通,比凡夫外道僅有五通,聖者多了一項 " 漏盡通 ",便是由于戒定慧的同時修習而可了脫生死。凡夫外道不持戒,所以僅有得到五通的希望,而不能了脫生死。
故在楞嚴經,有這樣的四段話:
一、戒淫:「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二、戒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爲大力鬼;中品則爲飛行夜叉,諸鬼師等;下品當爲地行羅剎。」
叁、戒偷盜:「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四、戒妄語:「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以圓,若大妄語(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即叁摩地(禅定),不得清淨,成 愛見魔,失如來種。」
其中所言「塵」者,便是惑障,便是煩惱生死。故在四十二章經說:「透得此( 情愛)門,出塵羅漢。」了脫生死,即是出塵羅漢。
可見,神通是神秘可愛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無用的。 神通是神秘可愛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無用的。
五通與六通
叁界凡夫外道乃至鬼神,可得五通。出世聖人可得六通,六通的名目,依據大智度論的次第,是這樣排列的:
一、神境智證通,又稱身如意通,又有稱神足通的。
二、天眼智證通。
叁、天耳智證通。
四、他心智證通。
五、宿命智證通。
六、漏盡智證通。
如果到佛境界,又將六通演爲十通,此十通仍屬六通的範圍,只是把六通之中第一神境智證通,另化爲五通(其名目爲:示現神力方便智通、示現多身方便智通、往來速疾方便智通、莊嚴剎土方便智通、示現化身方便智通),而成十通。實際上,能夠使人看得到的種種神迹,也多出于神境智證通。如最有名的十八神變:右脅出水、左脅出火、右出火、左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沒在地、地沒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坐、空中臥、現大身滿空、大複現小。這十八種神變,都是神境智證通所現。
【談感應與神通】
黃國達
神迹、超自然現象及人類的心理需求
人類對未來有著各式各樣的夢想,在現實世界裏,可以實現的稱爲理想;無法實現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確實能進入另一個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值得詳加探究它的真僞、邪正,而不是一味的投入其中或是反過來全盤否定它。
信仰宗教的人,大多認爲在人類有限的經驗和能力之外,有更超越的世界,這是人類在生命曆程中體驗到自己的渺小、無力,因此希望、想象一個超能力的神,並企求神明的庇佑,滿足自己所求順遂、吉祥平安的願望。
有些人發現,並非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所以藉助專業的祭師代爲祈求,而祭師們則專心祈禱、齋戒沐浴、潔淨身心,獲得一些感應和超能力,這就是宗教的起源。其中,有些人發現,與其祈求外在的神祇,不如專志于自我禅定的修練,一方面純淨內心,一方面獲得感應力和神通力。但是神通仍是不究竟的,有些外道仙人具足五通,臨死之前得知壽命將盡,運用神通騰空、鑽地、入水,仍然難逃一死。
釋迦牟尼佛,則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徹底擺脫神化的色彩,以諸法的真實性爲依歸,發現禅定、感應和神通還是有爲有漏,與貪瞋癡慢無明煩惱相應不離,所以仍不能根除業力、叁界苦樂的系縛;唯有智證無我空性的真相,…
《神通廣大並不代表是得道聖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