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未伏。自然之理就是這樣,不能勉強。習氣者,煩惱的余習,叫做習氣。例如舍利弗嗔惑之種子都斷了,還是易于發怒,這就是習氣,夏老師有兩句寶貴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可見去習是十分重要。全除習氣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這裏所說的除習氣,不是除盡之意,而是要求積極地除習氣。佛者覺也,這裏所說的佛現,既可指見佛見光之類,一般所說的佛現;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覺的心。不去除習,朗然大覺的心就無由顯現了。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上一句有兩種解釋:(一)念一千一萬句佛號,就同只念一句時一樣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這個時候,但是延長到一千句一萬句都是同樣清淨,自然往生極樂,花開見佛。還發什麼愁,怕見不到彌陀呢?(二)千句萬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萬句,打破數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既然不可思議,我當然擱筆,不再畫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難,叁昧唯憑信行願”。唐代龐居士全家,禅林崇仰。龐公說:“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其女靈照說:“不難亦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老實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禅,“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叁昧”指念佛叁昧,乃一切叁昧之王,故又稱寶王叁昧。入此叁昧,但須信願行叁資糧。信須深信,如蕅益大師的六信,如截流大師的正信。願須切願,欣厭懇切。行就是老實念。
(叁)老實念
但只老實念 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 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 那怕妄想多 散亂固成病 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醜 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 決定出娑婆
前則偈雲:“叁字真傳老實念。”故以《老實念》偈緊接于後,須在箭靶紅心裏面射中紅心,方是承受聖教真傳的好手中的好手。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老實”很平常,但確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問臺山路怎麼去?她只是回答:“蓦直去。”任何禅宗巨匠都勘她不破。“蓦直”正與此處之“老實”同樣平常,同樣是甚極奇特。妙就妙在不給你留下思議之處。才有所思,不是了也。念佛參禅,都是如此。所以開口第一句,直說,“但只老實念”,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不可再問這問那,若還在東問西問,早是不老實了,所以宗門說:“不問如何與若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華嚴宗依六相而談法界事事無礙之義。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討論平等與差別的涵義。同異二相是相上的平等與差別。例如磚瓦木料雖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間屋子,顯示了同相。在一個屋子裏面,磚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這是異相。以相上的同異爲例可以推想體上的總別與用上的成壞。所以這裏就以同異爲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佛。又自身爲自,別人爲他。又身心爲自,萬物爲他。所以同異包括一切體相用的平等與差別,自他攝盡一切人我心物的對立與統一。一概是不管不問。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彌陀佛,聲聲相繼,自然孤明曆曆。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想多”。《彌陀要解》:“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願力是前承信念,後導妙行的關鍵。又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若信願緊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又曰:“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是說,一個修淨的人能否往生,全憑他有無信願。若有深信(六信與正信)切願,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決定往生。相反,縱然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若沒有信願,就不能夠往生。往生的條件決定于信願。往生後品位的高低才決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見蕅益大師無上殊勝的開示,正與夏老師這兩句一“只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的偈語,是一個鼻孔通氣。夏師還有偈句:“由他妄想紛擾,我只字句分明。”對于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進一步說,于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麼?波只是水。可見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于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馬,曾無一刻的專一甯靜,散亂成習,當然是病,但人過中年,多少有點病也是常事。但若墮入魔網,定招地獄之報,那就嚴重億萬倍了。“散亂”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以不要總是在“分別”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于是無上殊勝的無爲法變成有爲法,故夏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念來念去句句都染上有爲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實念。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一切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好與醜種種分別,在這浩浩蕩蕩,包涵虛空的佛號聲中,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空。由心發聲,聲是佛號,名具萬德,圓攝萬法,即此音聲體具萬德萬法。具有無上功德力,無邊法力,故能掃盡分別散亂種種虛妄而無剩余。聲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發光,還照珠體。心光佛聲,相融相攝,互爲增上,直趨究竟。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僞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願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聽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淨語》叁則,全顯蓮宗妙谛,末後再恭錄其中《直念去》一則,淨、密、禅之奧妙,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畫蛇足,敬請自參。
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一九九一年四月于北京蓮舍
《蓮宗妙谛—淨語叁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