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角虎集》有感

  讀《角虎集》有感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淨土教源

  念佛要有正信

  念佛正行

  兼修衆福

  念佛正願

  臨終正念

  受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還有人要受比丘戒,這是我們的本師啊!佛法最主張、最著重的就是“師承”。“師承”教導有如傳燈。

  釋迦牟尼佛說的法,作爲智慧的光明、智慧的燈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我們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是他把智慧的光明傳到了我們的心裏。這個師恩勝過于父母的恩。父母所生的是我們的肉身,而我們的本師給我們的慧命,使我們得到慧命。所以我們要尊師。

  有些人沒有直接從老法師那得戒、受皈依。但是他還算是我們居士林的導師,凡是在居士林說過法的人,都是師。所以,他人說一句偈,講一句法,這個人就都是我們的師,都應當給以尊重。飲水思源,都應當感恩、報恩。我們能做到“尊師”,就是知恩、感恩、報恩。

  最近得了一些書,從各方面來的。有一本書,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讀過,還讀過不止一次。今天又看到了,讀了幾部書。所以學法就是不可思議,正如孔子也說:“溫故而知新”。不能說一本書我看過就算了。你再看一遍,所謂:“一番拾起一番新”。這次讀了之後,收獲還是很多的。今天我就要用這本書裏面的內容來供養大家,意義也很深。

  這個書按北京話講叫作《角虎集》,應該是《角(jué;)虎集》。長了犄角的老虎。這個書名是根據永明大師的一首偈子:“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爲人師,將來作佛祖。”而來的。有禅有淨土,在禅宗你是開悟了的,念佛能念到一心,這是“有禅有淨土”帶角之虎。虎本來就很稀少,勇猛爲獸中之王。帶角之虎就更厲害了!

  這個偈子,雖然不是咱們平常講的淨土宗一些書籍所談的。但都是“帶角的老虎”。都是禅宗的大德所寫,所以今天我就從這裏選一篇對咱們合適的。那麼這有什麼好處呢?我們淨土的書不夠嗎?幹什麼還要找禅宗人說的話來講呢?因爲我們很多人,還不免有這樣一種想法,尤其是知識份子,他們總覺得我要是根器好,我就參禅了。禅是上根利智,對這個念佛法門,總是有點看不起,認爲是愚夫愚婦行的。勉強能夠念,也是覺得這是不得已,沒有辦法的事。那麼對于這個情況,講這本書就有好處了。

  都是禅宗開悟的大德講的話,他們開悟了之後還要學淨土,而且他還要弘揚淨土。這就說明,不是上根利智去修禅,而下根下智的才去修淨。而這些大德不僅是學禅開悟了,而且是大悟了,經過幾十年的修持之後,他還要修淨土,還要弘揚淨土。從這一點上就說明“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贊”的淨土法門之殊勝呀!不管哪一宗,禅宗的大德最後他還要依止淨土、弘揚淨土,這就更加增長了我們學修淨土的信心。

  《角虎集》中說淨土殊勝的話很多,我單選一篇,爲禅宗臨濟宗的大德,開悟的人。他談念佛、修行的要領以及怎麼得到成功?也就是替作了我們總結。

  這是一個參禅開悟的人,但是我們看的時候感覺很深。就跟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不謀而合了。所以我們沒有這些宗門的分別。本來在印度時佛教根本不分宗,馬鳴大師稱爲八宗的祖師。在印度不分宗,本來是圓融的,是一個整體的。比如:密教的“大手印大圓滿”,其實都是禅宗的見解。參禅開悟成就之後所說的話,今天我從其中選一篇(見《角虎集》第四卷)供養給大家。

  本文的作者,爲福州鼓山的住持,臨濟宗的祖師,叫永覺元賢禅師。他在很年輕的時候聽見和尚說偈子,就想出家,後來遇見善知識,一步一步的深入,最終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後,他最後的偈子是:

  “金雞啄破碧琉璃,萬偈千休只自知。

  穩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複雨鸠啼”。

  (金雞把這個碧琉璃一下給啄破了,這說明我們的智光發現,一下子把“無明”給打破了。啄破了碧琉璃。千般也歇了,萬般也休止了,只有自己知道。到了禅宗他所證的境界,那不是沒悟的人所能體會、所能猜測的。所以古禅師說:“神秀對于六祖,他就是摸不著邊。”他對于六祖只能迷信,他說:“我師父把衣缽給他了,他一定比我強,”到底六祖是什麼境界,神秀是國師,但他必竟還是不知道。萬歇千休只自知。我在這片帆之上,穩穩的睡覺,天空是明朗得萬裏無雲。這說明他的心境。下雨時,斑鸠都在那啼叫,但天冷了,千山的斑鸠不再在那叫喚了。)

  這樣的境界,這樣一位大悟的祖師,他最後特別推崇特別信“六字彌陀”爲“末法津梁”。認爲念這六個字棗“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末法衆生唯一得度的途徑,能靠的就只有這個法了。所以他做了這個念佛要旨,開示給大衆。這裏頭的內容很好!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廬山——“橫看成嶺,側看成峰”。我們淨土大德說了,再看禅宗大德怎麼說的。

  他在文中一共總結了六條:

  一、淨土教源:

  淨土之教,他的根源是什麼?

  “昔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說種種法,普逗群機,不過去其習氣之穢,以還我本來之淨而已。”

  以前佛都是以一大事因緣出興與世。《法華經》就講了,十方一切如來爲什麼在世間出現呢?就是爲的一個大事因緣,這個因緣不是小因緣,而是個大因緣、大事情!因這個大因緣,所以才出現于世。這個大因緣是什麼呢?“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說種種的法,普逗群機,就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祛除掉這習氣帶來的一些汙穢,恢複本人的本來光明。所以,佛就是讓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大事因緣就是這樣一件事。說種種的法,觀機逗教,爲的是什麼?就是因爲你現在習氣太重,多少劫生生世世以來不好的習慣,使得你無明,所以佛教你把這些習氣去掉,恢複本來的清淨光明而已,就爲這麼一件事。

  “但機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

  人的根基是不一樣的,有千差萬別,絕對沒有兩個人完全一樣的。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長相沒有一個是絕對一樣的,都是一樣的那就糟了,分不清誰是誰了。所以長相沒有二個是一樣的。根機也沒有二人是相同的。因爲根機不一樣,所以如來設教也就千差萬別。

  “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淨土一門也。”

  大家看:這是禅宗人說的,不是我們淨土人自己說的,也不是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說自己的瓜甜。這可是禅宗大德的話。在一切法中,種種根基各有不同,但在種種法之中要求其最易,挑一個最容易的、最穩的。說到最穩,現在有好些可不穩哪,比如打座,打到了不倒單的程度,還算是有功夫了,但是他還要出毛病的,眼前就有這樣的事。密宗雖然是很殊勝,但是正因爲密宗殊勝,所以魔王的眷屬就紛紛冒充密宗,到處設壇、到處招徒弟、到處傳邪法……你一下子鑽進去了之後,可就萬劫不複了。不平安哪!尤其你是初機,你怎麼知道誰是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密宗好是好,但不像淨土宗,淨土宗還有什麼?如果一個人說:“我就叫你什麼都不幹,你就專念佛!”這話不管是什麼人說的,咱們都可以聽,對不對?你發菩提心念佛就是最穩的嘛!而且不光是容易、最穩,而且是“收功最殊”,得到的功效最快,叁個最字:最容易、最穩、最快。

  “則莫如淨土一門也”,這是禅宗人贊歎淨土的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別人贊歎咱們,說明確實也是如此。在禅宗的立場上,他爲什麼不說:禅好!你們不要去念佛。因爲釋迦牟尼佛就公開地叫咱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佛並不說:你們就在我這個國土呆著別走。佛是最慈悲的嘛,所以用最好的法來度衆生。釋迦佛還教他父親念佛,教他七萬個本家人都念佛。而且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也是現身開悟了的,得無生法忍的,跟韋提希婦人一樣。所以人最要報恩的就是父親嘛。他救度父親也是用這個方法。也就是淨土宗的特點:最容易、最穩、最快。

  “淨土者,何謂太虛空中國土森列?有淨有穢,衆生心淨則生淨土心濁則生濁土”

  “淨土者”是什麼呢?就是太虛中、在整個法界裏頭有種種的國土,現在天文學就發現了,有無窮的世界。有的是淨的;有的是穢的……“淨”就是清淨,也就是善的;“穢”就是刀山劍樹以及種種的地獄、種種的惡,衆生之間互相殘害。什麼人去什麼地方,衆生要是心淨就生淨土,心髒就生濁土,這是自然之理。

  “生濁土則障累日深,善法難成。生淨土則障累日蠲,善法易就。”

  生到濁土,你的障礙一天比一天深,善法就難以成就。生到淨土,障礙就一天比一天少,而且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念佛、念法、念僧,處處都使得你增進菩提心。就連你吃的水也增長你的善根;聞法聞聲,看到菩提樹的影子都能證果。一切障礙都消了,善法自然容易成就。

  “故學道之士必須揀其淨穢”。

  所以我們學道人就要知道如何去選擇淨的,去掉穢的。

  “即淨土之中亦有種種差別,其最爲殊勝者,則西方極樂世界也”

  這句話就更深一層了,許多學佛的是在淨土上學的,但也有許多是在穢土上學的。比如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土(即娑婆世界)就是穢土。這許多淨土之中,最爲殊勝的,則是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佛國、無量的世界。當初世間自在王如來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就請佛看一切世界,看了種種世界,通過總結,把一切好的、精華的都收到一塊,他就發願,建立一個佛國,這個佛國是最爲殊勝的。

  “此世界乃阿彌陀佛無量願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其功德莊嚴大非諸方之所能擬。”

  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好?就像我們老念的彌陀偈子那樣:“阿彌陀大願王……”咱們學法講真實,不是宣傳虛假的,而是真語者、實語者,是真實不虛地稱彌陀爲“大願王”。就是因爲他確實在一切國中、一切願之中稱王,所以沒有再超過王的了。極樂世界就是大願王發大願力所成就的,由大功德所成就的。所以,極樂世界阿…

《讀《角虎集》有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